鄭老爹卻微擰眉頭,像是有事。
“趕集時村長和俺透了個信,咱雅正縣換了縣令,要大興水利,擴充農田。說明日辰時每戶當家的都得去祠堂等鎮吏過來。”
花姑等不及地說:“爹,這是大好事啊!”
言下之意:爹你咋還皺眉頭?
鄭老爹點頭道:“好事是好事,就是不曉得如何大興水利,如何擴充農田?村長猜測,肯定要每家出幾個勞力。”
此話一出,大家沉默了,難道要挖寬河道?或是直接挖個湖?可別費時費力,最終不成事啊。
玉娘卻覺得,應該是修溝渠,將長江的水引流過來。
不過還是等明日聽得確切消息再說吧。
玉娘吃過湯圓就開始為明日辰時的教學好好備課了。這段時日她也沒閑著,夜裏總要讀讀書,再抄抄書,如今已經抄好兩本了。
她打算送給鄭本善和鄭經這兩個上進好學又聰穎的孩子。
正月十六,春光四溢,樹頭上冒出了綠芽,鳥兒在枝頭上歡唱。
玉娘在給學童們上課。
新年第一次課,學童們也聽得格外認真。鄭本善和鄭經更是長本事了,才在課上學兩首與春日相關的詩,他們竟然能仿著作詩了。
課後,玉娘回到家,見一家人都圍桌坐著,等她一起吃巳飯。鄭老爹也好趁此說說辰時在祠堂裏得來的消息。
鄭老爹麵色不改,道:“玉娘回了,咱先說事,說完就吃飯,飯後著手幹活。”
一家人端坐著。
“鎮吏說,鎮上今日張榜了,咱杏花鎮要修水渠,將江水引流至此。但是咱杏花鎮各村住得散,歸屬咱鎮的地方彎彎繞繞得有個三十多裏長,分到咱鄭家村有四裏長。”
四裏?兩千米,這長度的工程應該不算大。不過玉娘知道,這裏的度量衡不太一樣,相差應該也不會很大。
可是一想到隻有十三戶人家,要修出一條四裏長的溝渠,至少得半年吧。
鄭老爹接著說道:“修好水渠,可以將渠兩邊的地改成農田了,往後就能頓頓吃上白米飯,不至於像往年那樣隻有年節才能吃上白米飯。”
花姑急道:“爹,一家出幾個勞力,耽誤種地不?”
“村長開始說一家出四個勞力,很多人家反對,最後定成每家出三個壯勞力,估摸著五個月能完工。”
“三個壯勞力?那咱家……”花姑生生將後麵的話咽了下去,意思是,除了公爹,家裏隻剩下三個女人來種地了!
韋氏聽了也覺得不妥,“他爹,咱家得種七畝半的地和一畝半的水田,靠你和俺婆媳三個女人怕是難,玉娘還得教學童,再者,她身子弱也不宜幹粗活,不能累著。”
玉娘可不想打退堂鼓,忙道:“娘,粗活我能幹,我要和爹娘、大嫂一起下地。”
鄭老爹再把後話補上,“大家一起商議了,說有些婦人幹活比得上男人,為了不耽誤地裏的活,每家可以出兩個男勞力和一個女勞力。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