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長將族譜交到玉娘手裏,玉娘真擔心自己一不小心把這族譜給捏爛了,或是不小心掉地上碎成渣。
玉娘把族譜放在桌上,小心翻開頁麵,找到鄭富貴他爹的名字,名字後麵還用小字標明了第十八代。
大河在旁磨墨,玉娘提筆醮墨,在後麵加上:其三子鄭富貴(第十九代)。
村長在旁見玉娘寫得端端正正,滿意地直點頭。
玉娘再找到那些要改名的鄭老三、鄭老六等名字,在旁標注:更名為鄭本善,更名為鄭子路等。
全都更了名,玉娘將族譜輕輕合上。
玉娘見這厚厚的一本族譜就剩最後一頁紙,來年估摸著要換新冊子了。但這本舊的若不好好保存,這山溝溝易潮濕發黴,真的會爛掉。
“族長,族譜破舊不堪,不經翻閱,咱們可以修補的。”
“啥?”村長驚中帶喜,“這紙也能補?”
“可以用新紙塗上米湯,稍微烘烤一下紙質會變硬,再貼在族譜每頁紙的背麵就可以了。”
村長喜上眉梢,他可從來沒想到還有這個好辦法。“甚好甚好!待會兒就去俺家,咱們一起補。”
接下來,由村長給祖宗牌位上了一柱香,然後將鄭富貴和眾多改名的娃兒們的名字給祖宗一一報上,並詳細報上是誰的兒子,是第幾代。
報完後,鄭富貴和改名的娃兒們排隊給祖宗牌位上香,再站成三排跪下來給祖宗磕三個響頭。
儀式結束後,大河跟著玉娘一起來祠堂旁邊的村長家。
玉娘前世見母親用米湯裱鞋樣,她也跟著做過,所以操作起來挺嫻熟。
就著炭火烘,裱的紙一會兒就烘幹了,放置一個時辰涼下來後就可以貼在族譜每頁紙的後麵。
幸好玉娘上回買的紙挺多,裁成一百張後還剩下兩大頁。
村長將這些可都看在眼裏,“玉娘,買這些紙你可花了不少錢,元宵節後你又得每日費一個時辰教學童,到時候我跟村民們說,每個學童每年得交五十文和一隻雞作為束脩。”
玉娘連忙搖頭,“這怕不好,我瞧著有些學童讀書勁頭不足,若再交束脩,怕是有學童不來上課了。”
村長歎道:“我聽你水叔水嬸說了,你每日費盡心思教他們,他們反而愈發放鬆,有些娃兒還念叨著要去挖虎薑和放牛。那是家裏沒花錢,若花錢了,看誰還敢浪費讀書的好光景?”
玉娘卻覺得交五十文,估計真有學童家長因這筆錢不來上了。
村長見玉娘憂心,“你甭擔心,真不想學的,你綁著他學也沒用,用五十文束脩篩掉一些娃兒也好,免得他自己不學還擾得其他人學不好。”
村長的孫子鄭經是個腦子活絡,且輕輕鬆鬆得了甲等。
村長肯定也不想那些調皮搗亂的娃兒擾了他的孫子讀書,而且大家賣了炭和挖虎薑,至少有好幾百文的收入,如今五十文確實隻是一筆小錢。
玉娘不知該怎麼說,收吧,擔心村民們說她隻是想掙錢。不收吧,似乎又沒盛村長的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