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玉娘昨日就在腦子裏備好了課,但今早洗臉時她見婆婆在門口數著堆放的草繩,數來數去都沒數清楚,玉娘又有新想法了。
她打算每隔三日上一回算術課,若平日裏娃兒們學累了,還可以來一節音樂課。
至於算術課裏用壹貮叁肆還是用1、2、3、4等問題,她也想好了,教娃兒們書寫時用壹貮叁肆,計算時用1、2、3、4,說這是數字的簡寫。
在這個山溝溝裏,沒人會質疑她。
至於音樂,也是玉娘拿手的,前世的她就喜歡音樂,會唱很多歌曲。她還尋思,以後可以將詩詞入曲教給娃兒們。
不過今日的課還不涉及這些。
韋氏提醒她辰時到了,她拿起戒尺去水叔家。
所謂溫故而知新,玉娘首先抽人背《三字經》前四句,然後點人回答其意,再叫人來石板前寫昨日所學的字。
這一套流程下來,娃兒們緊張得不行,生怕自己出錯,以至於接下來學習新知更認真,根本不敢東張西望。
課程結束後,昨日被嘲笑“臭老三”的那個男娃跑到玉娘麵前。
“林先生,我給自己取名為‘鄭本善’可行?娘總說我心善。”
玉娘沒想到他能活學活用,這麼快就給自己取上名字了。
“用‘本善’二字取名甚好。但你也不必著急,可以過段時日再取,那時候你學到的東西更多。”
鄭老三搖頭,“我很喜歡‘本善’二字,不打算改了。林先生,你能教我寫‘本善’二字麼?”
玉娘當然願意,教他寫“本善”二字時,一位叫“三五”的娃兒在旁說:“本來我想給自己取名為‘之初’,但爹叫我甭著急,說才學一日就取名太過草率。”
鄭老三卻很堅定地要取名鄭本善。
學會“本善”二字,大家都圍著他叫“本善”,他笑得小臉紅彤彤的。
有些娃兒接著在草棚裏練寫新學的字,有的回家練去,也有的在背今日所學句子。
玉娘回家吃巳飯,再裝好飯菜,等會兒要送山上去。她還特意去找鐵夾,昨日與花姑約好今日去鷹山挖葛根。
韋氏問她找啥,她如實答之。
韋氏簡直想笑,“你們妯娌倆還真像,花姑把兩個鐵夾都拿上了,還挑了擔子。哎呦,咱村裏沒見哪個婦人能逮著兔子,你倆還真是有熊心。”
玉娘笑答:“套著玩唄。”
終於出大太陽了,玉娘見婆婆在曬葛根和虎薑,便道:“娘,我送飯上山,你甭去了。”
韋氏點頭,打算曬完東西再來數草繩,她一直擔心草繩不夠用,到時候要用來捆炭呢!
玉娘走時忽然回頭,“娘,草繩有一百一十六根。”
韋氏笑著拍大腿,這個二媳,咋啥都知道,連她心裏想啥都清楚。
來到大山,看著花姑吃完飯,玉娘就和她一起向鷹山出發。
倆娃要跟著去,被花姑訓了一頓,說有鷂鷹捉小娃娃。
來到鷹山,到了陡坡,玉娘又爬不上去。花姑也瘦得跟麻杆似的,力氣卻很大,她架起玉娘的胳膊一路上山都不喊累的。
“大嫂,這裏有一個大坑,咱放一個鐵夾子在坑旁如何?”
花姑卻不理解,“若有兔子撞到這裏來,直接掉坑裏,咱下去撿就行。”
“兔子看到大坑,指不定會繞道,放在坑旁或許歪打正著。”
花姑這一尋思,覺得有道理。
大坑旁放一個,草叢裏放一個,兩人開始找葛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