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意見相左(2 / 2)

玉娘在想,鄭家村在山溝子裏,才十三戶人家,又窮又偏僻,指不定那個鄭循不願入這個族譜。

緊接著大河又講鄭循祖輩三代的發家史。

聽說鄭循的祖父剛入贅幾年,受不了吳氏的氣,就跑到縣裏當了酒館子裏的小二。

不知怎的,鄭循的祖父想到把家裏釀的酒帶到縣裏酒館去賣,還取名為“杏花村”酒。隨著杏花村酒廣為流傳,鄭家就愈發富裕了。

後來杏花村被縣衙改為杏花鎮,杏花鎮的絕大多數人家都釀杏花村灑,由鄭家人運送到各省去賣,據說還作為禦酒上貢呢。

“既然杏花鎮上的人家都釀酒賣給鄭家,那鎮下的十幾個村為啥不學著釀杏花村酒?”

大河歎氣道:“鄭循大哥的祖父臨死前就給子孫立了規矩,釀酒秘方不能再外傳,鄭家收酒也就鎮上吳氏八十來戶人家,其他雜姓人家不能釀杏花村酒,說是釀酒過多就不值錢了。雖然與咱鄭家村同屬鄭氏一族,但也沒同意咱鄭家村的人釀杏花村酒。”

原來如此,玉娘點頭道:“鄭循大哥的祖父有生意頭腦,這種絕家秘方當然不能隨便外傳。他入贅吳家,最初釀酒的秘方也出自吳家,給吳家保留這個秘方也算是對得起吳家了。”

大河尋思著也是,這釀酒秘方最初就是吳氏調製出來的,跟鄭氏沒啥關係。“咱鄭家村的人平日裏也很少來鎮上打擾鄭氏大院的人,隻因賣炭一事叨擾了幾回。可惜啊,咱村裏沒人會燒灰炭。”

“聽來叔那意思,別的縣有會燒灰炭的,應該不難。咱村裏人平時咋燒炭的,在哪裏燒?”

“在蒼鷹山,那裏的樹又高又粗又直,砍斷架起來燒個七八分,然後用土澆上去,埋好就行了。燒的炭挺好的,咋就熏眼睛了,哪有炭會一點煙都沒有的?”

大河有些想不明白。

玉娘聽說隻是用土埋,感覺有點不對勁。

“我還以為是挖了個窯,燒好後封窯呢!”

“燒炭還得挖窯?聽說德縣燒陶碗才要挖窯。”

玉娘有些不好意思,“我……我也不太懂,隻聽說在窯裏封閉幾日能保溫,以前我聽……聽我哥說的。”

這下大河開始琢磨了,燒到七八分的木材用土掩埋上,還會有兩三分沒燒透,這樣的炭會起煙,倘若燒到十分再掩埋,那豈不是成灰燼了?

玉娘說封窯裏保溫,是不是木材燒透後就不會成為灰燼?

玉娘見大河費腦子琢磨,“算了,咱又不是非得燒灰炭,先逛去。”

接下來從街頭逛到街尾,大河腦子裏始終沒把挖窯燒炭的事放下。

直到入夜上床睡覺,大河還沒忘這事。

他和玉娘麵對麵睡著,看不清彼此的五官,隻能瞧見大概輪廓。

“玉娘,要不……我跟爹說說燒灰炭的事,挖窯也不難,咱家挖存放紅薯芋頭的地窖也是幾日就挖好的。”

玉娘沒想到他還在琢磨這事,“挖窯可比挖地窖費勁,即便挖好了窯,咱也不懂得封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