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過了好一會兒,大河才緩過神來,他也來玉娘身旁。
“玉娘,他們倆還小,你還是先教教我吧。”
玉娘見他一臉求知似渴的表情,痛快地應道:“好啊,你先寫‘鄭大河’三個字我看看。”
大河頂著一張紅臉道:“我會認,但寫不好,隻會寫‘大’字。”
玉娘拿小樹枝寫下大大的“鄭大河”,“這就是你的名字,你好好練吧!”
大河拜佛般虔誠地看著這三個字,“真好看,你寫的字比族譜上的字還好看!”
玉娘哧聲一笑,“你不是說你認不了幾個字麼,也不會寫,咋就認定我這樣的字好看?”
“沒吃過豬肉還沒見過豬跑?你這筆畫就像寫過無數遍似的,而且大方不小氣,長眼睛的人都能看出來!”
經大河這麼一誇,玉娘覺得自己寫的字立馬大氣起來。
韋氏往這邊瞧了瞧,說:“娥嬸還要請玉娘給她家富貴上族譜呢,已經找人看日子去了。往後咱村裏添丁再也不需為如何上族譜發愁了。”
韋氏此話一出,在一旁搓繩的鄭老爹揚眉吐氣了幾分。
“大河,今年祭祖你可得跟祖宗多磕幾個大響頭,這是祖宗保佑的你,你才能娶上玉娘。”
大河鄭重地點頭,“爹,我記下了。”
在裁布的花姑向玉娘投來羨慕又嫉妒的目光,當她想到大山從來沒嫌棄過她,看到玉娘在教倆娃寫字和數數,她的幾分嫉妒又消失了。
這一下午,家裏人沒去找山貨,就在家門口做做手裏的活,曬曬日頭,還時不時抬頭看看掛在繩子上的兔肉。
這日子過得甚是滿足。
*
每月十五趕集,不管有沒有帶貨去換,亦或是兜裏沒揣一文銅錢,村裏人都要去趕集的。
一個月才一次,怎麼也得去圖個熱鬧。
一早大河給玉娘綰發插簪,玉娘也學著拿布條給大河纏發髻,然後跟著家人一起去趕集。
玉娘見婆婆和嫂子挎的籃子裏放了十幾塊紅薯和芋頭,就知道去趕集得走遠路。
果不其然,巳末才到鎮上。
一路上見過幾個村子,都是寥寥幾戶或十來戶人家,本以為鎮上也就稍多幾戶人家而已。
沒想到這個杏花鎮可比玉娘想象的要熱鬧。
鎮上的房屋緊湊,估摸著有一百來戶人家,路兩旁的店鋪也有七八家,買日常家用足夠了。
今日是趕集日,路兩旁擺滿了籮啊筐啊蔞子的,還有雞鴨鵝,以及各種麻繩布料啥的。
絕大多數農戶們都是帶貨過來交換的。
若是花錢買,幾乎都是來鎮上固定店鋪裏買。
農戶們和店鋪裏的物品不一致,彼此不影響生意,由此趕集習俗才能長此以往地傳了一代又一代。
“雞蛋換糖嘍!”
“麻布換蛋嘍!”
“麻布換肉幹嘍!”
……
來往行人穿梭其中,叫賣和叫換的吆喝聲此起彼伏。十幾個村子幾乎空巣而赴,不熱鬧才怪。
“大樹,你找找你二姑,等會兒跟她一起回去,用兔肉還豬崽的賬。大山和花姑,你們拿兔肉去鹽鋪子裏換鹽,我和你爹帶倆娃瞧熱鬧去。大河,你帶玉娘好好玩!”
韋氏懂兒子的心,知道他想和玉娘單獨走,這樣他們小夫妻想說啥想幹啥就自在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