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時的黃泥岡,渾不像夏日裏綠樹遮天,黃沙漫熱。此時的黃泥岡,四周密林光禿禿的,岡上一片黃沙土石裸露,顯得異常荒涼。
武植坐在一塊略微平整方正的石頭上,紫衣錦袍,猙獰麵具,旁邊是捆得和粽子似的劉唐四人。七巧和李應等人側立身後。
七巧等的不耐,來回踱了幾步,“姐夫!這些潑皮好大的架子!本姑娘去催催他們!”
武植擺手,“莫急!時辰還未到呢!”
說話間,山岡轉彎處,十幾個黑點拐了過來,順崎嶇小路緩緩移動,武植站起身,笑道:“這不就來了麼?”
這條路看似很近,實則遙遠,盞茶時間,晁蓋和吳用才走到武植等人近前,吳用微微氣喘,打量幾眼武植眾人裝扮,笑道:“穆家幫群雄駕臨鄆城,實在是我東溪村之幸啊!”
武植微微一笑,向後麵比個手勢,幾名大漢過去把劉唐四人提到晁蓋麵前,輕輕放下。
吳用微微有些驚訝,“穆兄弟倒是爽快人!”武植和七巧雖帶麵目,但吳用和晁蓋自能認出這就是豪傑大會上的穆武和七巧。
武植笑笑:“既是誠心相交,穆某自然信得過晁大哥。”
晁蓋臉色稍和,“穆兄弟客氣了。”也揮揮手,身後眾人抬過幾隻木箱,李應手下自去接過盤點。
武植想起一事,“那顆明珠?……”
晁蓋道:“自然在裏麵!”見武植欲說話,攔住道:“那三千貫權當為穆家幫眾兄弟洗塵,穆兄弟不必推卻!”
武植笑道:“如此穆某就卻之不恭了。以後晁大哥去江南,兄弟再好好招待!”
劉唐幾人被解開繩索,臉色羞慚的退到東溪村行列,吳用湊過去和幾人低語,武植冷笑,這廝倒是知道此時是收買人心的最佳時機。
“晁大哥,咱們還是商談下如何合力除去淮西王慶此獠!”武植高聲提議道。
晁蓋微微點頭,吳用聽到武植言語,匆匆和劉唐幾人說了幾句,快步奔了過來,這種大事他又豈能不在旁邊?
武植,晁蓋,吳用三人席地而坐,輕笑慢語間穆家幫和東溪村正式結盟,又聊數句,三人大笑作別,“黃泥岡之盟”就這樣在幾人的各懷心機中匆匆落下塵埃。
武植望著東溪村人遠去的背影,一陣冷笑。
七巧笑道:“姐夫這盟約也太兒戲一些!”
武植灑然一笑:“這些日子可沒時間和他們糾纏,等北方事定,再來收服淮西,山東這些潑皮!”被七巧感染,感覺稱呼“潑皮”卻也有幾分恰當。
……
一輪鮮麗的紅日,將東京禁宮內照得一片輝煌。紫寰殿前偌大的廣場內異常靜謐。從丹墀到東華門中間的道路兩旁,肅立著盛裝儀衛,一個個紋絲不動,如同石雕。油亮的鋪地方磚,潔白晶瑩的漢白玉欄杆,紫紅色的高高宮牆,陽光下熠熠生輝的琉璃瓦,屋脊上栩栩如生的行人走獸……在麗日晴空下顯得格外壯觀,威嚴肅穆。
武植一身紫色繡羅綿裘,在司儀太監指領下,來到了禁宮禦書房。
見過禮,旁邊太監搬來軟墩,趙佶微笑示意武植坐下,“二弟,江南風光如何?有時候寡人還真是羨慕你啊!”
武植知道他說的羨慕是什麼意思,笑道:“皇兄日理萬機,千萬蒼生福止盡在皇兄之手,自比不得臣弟這般遊手好閑,無所事事。”
趙佶笑道:“二弟似乎在抱怨哦。”
武植微微一驚,再見趙佶臉色甚和,知他說笑,鬆口氣笑道:“臣弟確實有些怨氣,觀察使這差事太是累人,皇兄應令臣弟再清閑些才好。”
趙佶微微一笑:“隻怕二弟以後再清閑不下來了。”也不待武植說話,問道:“二弟的傷不要緊了吧?”
武植愣了一下,才知道趙佶是問被高麗棒子打傷之事,笑笑道:“無妨了,當時也沒那般嚴重,五分傷勢裝作十分罷了。”
趙佶開始驚訝,轉而哈哈大笑:“好!二弟肯與為兄講實話,為兄甚慰,早知道你小子十九裝病!”開心下“你小子”都冒了出來。
趙佶笑了一陣,拿起茶杯吟了口茶水,道:“不過高麗蠻夷最不講信用,寡人也是趁機折折他們臉麵!”
武植道:“皇兄見過臣弟的奏章了?”
趙佶道:“水軍和火藥之事已經發到樞密院去議,聽說爭吵很是激烈呢。”說著搖了搖頭。
武植心中歎口氣,這種官僚機構臃腫的時代最能扯皮,和後世大概也不遑多讓。
“此次召二弟進京,是想問問二弟北方邊事!”趙佶提起了正題。
武植正色道:“需給遼人一個教訓!令他知大宋天威不可侵犯!”
趙佶苦笑:“二弟倒和寡人一般心思,隻是群臣都言稱挑起邊事,勞民傷財,大多主張息事寧人。”
武植問道:“蔡相也這般認為?”
“元長倒是有些見識,附和朕議,奈何曲高和寡。”趙佶歎息不已。
武植默默點頭,就知道蔡京會拍趙佶馬屁,若以常理,此時和遼國開戰確實不合時宜,十九陷入消耗戰,徒然消耗國力而已,而且宋軍重步兵雖然裝備精良,騎兵卻甚為匱乏,防禦自然無妨,進攻遼境十之七八會落個敗局。那些大臣見識也算明白,蔡京附和也不過為了博得趙佶好感而已,內心隻怕也認為不宜開戰。
“皇兄莫急,容臣弟幾日,此事需從長計議!”此時時遷的情報還沒傳回,武植兩眼摸黑,自也沒什麼好辦法。
趙佶說起邊事有些意興闌珊,武植見狀給他講起南國風光和一些奇聞軼事,趙佶聽得開懷大笑,二人聊了良久,武植才告辭退出。
接下來的幾日,武植被走馬燈似前來拜訪的官員弄得頭疼不已,而很多官員皆是希望貴王能勸下聖上興兵之念,畢竟這個時候召貴王回京,人人皆知所謂何事。趙佶好大喜功,一直有收複幽雲十六州之念,加之蔡京等粉飾太平,自認此時天下富足,兵強馬壯,正是收複幽雲,完曆代先祖之遺願,成就一方霸業之良機。百官見聖上此次似乎興兵之意甚堅,苦勸不得,蔡京,高俅等在聖上麵前得寵的大臣又不願直鑒,此時貴王回京,自是勸解聖上之最佳人選,於是紛紛上門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