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9章 運用ARIZ思維法步驟例解(1 / 1)

下麵將舉一個例子來說明這四個步驟。我們要解決的問題是:用自動灑水裝置向較廣的範圍灑水。這需要很大的支撐橡皮管的台架;為便於移動,在兩側的台架下安上輪子等,結果使結構複雜化;尋求有無其他更好的辦法。

首先對照第一步:

“最想獲得什麼?”

“用相同的金屬材料用量,製成增加一倍長的灑水機側翼台架。”

轉入第二步:

“什麼是它的障礙?”

“不變動側翼台架重要增長台架時,製出的台架則不堅固,它無法承受懸在它下部的重量,而且,側翼過長,其自身的重量也會使它下塌。”

第三步:

“障礙的直接原因是什麼?”

“隨著側翼的加長,由於懸垂在側翼下的重量的作用,使側翼顯著地增大彎距。”

最後進入第四步:

“在何種機件下可消除障礙?”

“加長負荷的側翼後,仍保持其原先的彎矩即可。彎矩為負荷側翼的長度及負荷重量所製約。我們想伸長負荷側翼,這裏要想維持原先的彎矩,則須考慮降低負荷——膠皮管和灑水器的重量。”

結果,需要解決的總是不是側翼的重量,需要考慮的是減少懸垂於側翼的導水係統的重量。這樣一來,借助於已做過的分析可大大縮小探討的範圍,思考起來也較容易。經過種種探討,得出想法:“降低導水(膠皮管和灑水器)的重要雖有些困難,但是能否從外部改變其重量呢?”由此產生了利用水壓的反作用把膠皮管提起,以減輕其重量的辦法。

諸葛亮智激周郎

三國時,諸葛亮舌戰群儒、智激周郎,即體現了兩麵思維的特點。當時孫吳內部武將主戰,文官主降,根據主戰派與投降派的不同特點,諸葛亮對孫、劉聯盟對抗曹魏的必勝依據作了精辟的分析,取得了赤壁之戰的勝利。

①曹軍雖眾,但是遠道奔襲,人困馬乏;

②曹軍多是北方將士,不習水戰,況且投降兵將很多,被迫而來軍心渙散,鬥誌不高;

③曹操統率大軍威逼江南,占襄陽、奪荊州,野心吞並中原,出師不義,民心不順;

④曹軍長途跋涉,遠離後方,補給困難,有致命弱點。

孫、劉聯盟同心破曹,敵軍的弱點正是孫、劉的優點,具有長江天險,必然打敗曹魏,形成三足鼎立局麵。曆史證實了諸葛亮的分析和預測。而這正是兩麵對比、辯證思維的結果。

中國曆史上第一位“大律師”

春秋戰國時期有一個思想獨特、古怪,好發奇辭怪論的學派,被後人稱為名家學派。該學派的創始人叫鄧析。他是春秋末年鄭國人,一生以教人訴訟和幫助別人打官司為職業,是一個職業的論辯家,可謂中國曆史上第一位“大律師”。我國古代文獻稱鄧析“操兩可之說,設無窮之辭”。所謂“兩可”,就是指對事物的兩種相反的或相矛盾的性質同時予以肯定。下麵的故事就是鄧析“操兩可之說”的典型事例:

鄭國夏季炎熱多雨,常洪水泛濫。有一富人不幸被洪水淹死,屍體被某人撈起。死者家屬得知後,想出錢贖回屍體。但得屍者要價太高。死者家屬無奈,便請鄧析出主意。鄧析對死者家屬說:“你安心等著吧。那屍體如果你不去買,別人是不會去買的。”死者家屬覺得有道理:對啊,我是那屍體的唯一買主,我若不買,得屍者便一無所得,那我就耐著性子再等一等,看他如何!過了一陣,得屍者見死者家屬不再來贖屍,而屍體眼看就要腐爛了,情急之下也去請鄧析出主意。鄧析說:“你安心等著吧。死者家屬隻能到你這兒來買屍體,不可能到別處去買。”得屍者覺得沒錯:是啊,我是那屍體的唯一賣主,隻此一家別無分號,我再耐心等一等,死者家屬遲早會來的。

故事的結局雖不得而知,但可以預見,如果死者家屬和得屍者都遵從鄧析的意見一直等下去,結果隻能是兩敗俱傷。

鄧析在死者家屬和得屍者之間左右逢源,“操兩可之說”(兩邊來回說,對每一方都說可安心等待,兩邊買好)的做法既不可取,更不值得效仿。但通過這個故事反映出的鄧析的觀察問題、分析問題的方式與方法,卻有值得我們思考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