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 著名道士簡介(1 / 3)

靈丘關聖帝君廟

又稱老爺廟。位於靈丘縣白崖台鄉平型關戰地老爺廟梁上,距靈丘縣城30公裏,屬平型關戰役遺址保護範圍,寺廟前立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平型關戰役遺址”標誌碑。

該廟始建年代不詳。曾於清雍正、乾壟道光、鹹豐、同治年間多次修葺。1982年又大修。寺廟坐西朝東,圍牆環繞,內院兩級。山門前有一對石獅分立左右守護廟門,院內有鍾、鼓樓各一座。正殿麵闊三間,進深一間,硬山頂,殿內塑關公像。大殿前原有茶房六間,以供過往香客、客商棲息。

此廟所處高地為1837年9月25日八路軍115師平型關戰役中八路軍與日軍雙方爭奪最為激烈的製高點。該廟既是古代名勝,又是革命文物保護對象。

渾源五峰觀

五峰觀坐落於渾源縣大仁莊鄉境內的五峰山上,因山而名。創建年代不詳,民國年間寺觀尚保存完好,抗日戰爭期間當地土匪曾占據此觀,後為日軍戰火焚毀。現廟宇倒塌,已成廢墟。據傳說五峰觀乃渾源縣著名道觀,為縣城東部道教活動的重要場所,觀內常住有道士四五人。每年廟會期間,四方香客、朝山拜廟者絡繹不絕,盛況空前,年累計可達萬餘人次。

昌容:恒山女道士,漢《列仙傳》載,為商湯之女,棄榮華富貴隱於恒山修道,食蓬蔂根,往來上下,見之者300餘年,顏色一直如20歲處子,仙風麗質,光彩照人。常采紫草,賣於山下染工,得錢施與貧病者。她不僅善於養生駐顏,且有煉形之功夫,日下無影,雪地無痕,後忽升仙而去。

三茅真君:即茅盈、茅固、茅衷三兄弟,鹹陽人。《太元真人東嶽上卿司命真君傳》謂其高祖父茅蒙,字初成,得道於華山,秦始皇時乘雲駕龍,白日升天,其邑有謠曰:“神仙得道茅初成,駕龍上升入太清,時下玄州戲赤城,繼葉而往在我盈,帝若學之臘嘉平。”故茅盈三親兄弟承其祖誌,亦避世修真。

茅盈字叔申,生於漢景帝中元五年(前153年),少秉異操,獨味清虛,18歲棄家入恒山北穀(即恒山三茅窟)修道20年,讀老子《道德經》及《周易傳》,餌術而服,潛景絕崖。後師西域王君,感太元玉女、龜山王母諸真降臨,授以“玉佩金鐺之道”、“太極元真之經”及“陰陽二景內真符”、“明堂元真之道”。49歲返回恒山北穀,潛心修持,仙道已成。

茅固,字季偉,官為執金吾;茅衷,字思和,為五官大夫。兄弟二人棄官隨兄修道。後三人皆被上清派奉為祖師,尊稱“三茅真君”。盈為司命真君、固為定錄真君、衷為保生真君。分管福、祿、壽。恒山三茅窟也由此而來。

紫陽真人,姓周,諱義山,字季通,汝陽人。漢周勃七世孫,相傳生於西漢元鳳元年(前80年)。少好神仙之道,又樂於施財濟貧,後遇中嶽仙人蘇子玄,受守三一法。為尋找仙人,遊曆天下名山大澤,先後遊蒙山、磻塚山、嵩高山、峨眉山、岷山、岐山、梁山、牛首山、九嶷山、鍾山、鶴鳴山、猛山、陸渾山、戎山、陽洛山、霍山、委羽山、桐柏山、太華山、丹陵山等31座名山,相繼遇衍門子、趙他子、黃先生、上魏君、中央黃老君等30多位仙真,分別授以《龍礄經》、《大洞真經》、《金液丹經九鼎神圖》、《九赤斑符》等經文、丹方、符籙、法術30餘種。最後還居恒山,戒齋修道,棲居90餘年,乃乘雲駕龍,白日升天。詣太微宮,授為紫陽真人。見《紫陽真人內傳》。

鄭真子:司馬承禎《天地宮府圖》載,“北嶽常山洞,真人鄭子真治之”。鄭真子,漢褒中人,名撲,甘恬秉默,玄靜守道,教人則勉以敬天、事人之道。雖名震京師,然隱居不仕。常垂釣於褒穀口,世號“穀口先生”。成帝時,元舅大將軍王鳳以禮聘子真,子真遂不詘而終。李白有詩曰:“穀口鄭子真,躬耕在岩石。高名動京師,天下皆籍籍。”

玄俗:漢河間人,終年采藥,善治百玻立日下,身無影,時為奇人。時河間王患瘕,召玄俗治之,“下蛇十餘頭,問藥意”,俗言:王瘕乃六世餘殃下墜,幸曾放乳鹿,麟母也,仁心感天,故逢俗而有治。河間王以女妻之,新婚夜,俗遁去,隱入恒山。

桓文度:東漢永平年間恒山道士。永平十年(67年),漢明帝從大月氏請來摩騰、竺法蘭在洛陽白馬寺譯經。永平十四年(71年),在洛陽白馬寺發生了一起五嶽道士與摩騰、竺法蘭焚經鬥法的故事。 北嶽道人桓文度率道士70人赴洛陽白馬寺參加了這場佛道的焚經鬥法。《漢法本內傳》載:“迦葉摩騰、竺法蘭抵洛陽後,五嶽18道士,於永平十四年正月一日上奏皇帝,請與佛僧論理角法。明帝遣尚書令宋癢傳諭道釋兩派,鬥法白馬寺。而南嶽褚善信、華嶽劉正念、恒嶽桓文度、岱嶽焦得心、嵩嶽呂惠通以690名道士,築三壇於寺之南門外,西壇安置符籙書、中壇安置黃老等書,東壇劉祭器食物,祈禱諸神。佛僧則於道路西側安置佛舍利經像。已而道眾宣言,縱火焚壇,不燃聖典,詎知火發悉歸灰燼。佛則舍利放五色光,飛舞空中,摩騰亦飛升天際,現諸神奇,觀者歎服。”唐釋法琳《破邪論》中記“此月十五日大集白馬寺南門外。道士等共置三壇。壇別開二十四門,南嶽道士褚善信等七十人,將靈寶真文太上玉訣、崆峒靈章升玄步虛太上左仙人請問自然五稱諸天內音等經合一百三卷;華嶽道士劉正念等七十人,將智慧定誌智慧上品戒仙人請問本行因緣明真科等六十二卷;恒嶽道士桓文度等七十人,將本業上品法科罪福明真科齋儀太上洞玄真文合八十卷;岱嶽道士焦得心等七十人,將諸天靈書度命九天生神章太上說極太虛自然滅度五練生屍度自然倦儀合八十五卷;嵩嶽道士呂慧通等一百四十人,將太上安誌上品三元品誡太極左仙公神仙本起內傳服禦五牙立成朝夕朝禮儀九十五卷。”

於吉:瑯琊人,東漢末著名道士,《三國誌》、《三國演義》中均有記載。《後漢書·郡國誌》中記“於吉得仙書於恒山”。於吉在恒山所得的仙書名《太平經》、又名《太平清領書》,“專以奉天地順行為本”,分10部,每部17卷,共170卷。於吉的弟子宮崇曾先後分別向漢順帝和桓帝進獻此書。後世有言此書為於吉和宮崇師徒二人所著,在當時被道士們奉為天書。正是於吉在恒山所得的這部天書,導致了我國早期道教的形成。東漢靈帝(167—189年)時,巨鹿人(今河北寧晉)張角利用此書大做文章,宣揚自己獲得了於吉在恒山所得的《太平清領書》,並以此書為綱領,創立了太平道,數十年間發展道徒數十萬人。太平道於中平元年(184年)組織發動了影響巨大的黃巾起義。

寇謙之:上穀人,官僚家庭出身。其父寇修之乃前秦皇帝苻堅東萊太守,其兄寇讚之為苻堅安遠將軍,南擁州刺史、馮翌公、賜命服。謙之少而好道,棄家修行。後在河南嵩山修煉,道術高明,當地群眾都很崇奉。他和北魏宰相崔浩交往甚密,崔對之也很尊重,崔浩說服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崇道,並令寇謙之來平城獻經。寇到平城後,在宮內講經並表演法術,深得太武帝拓跋燾器重,認為其道術高超,並深信煉丹可以長生不老,遂為之在平城建廟觀宣講道教經義及法術,並奉寇為天師。寇謙之有了這些有利條件,便率徒弟李皎等到京畿各地(同朔各縣特別是恒山一帶)傳道弘教建廟觀,大力發展教徒。尤其是拓跋燾親臨其平城道場受符錄,更提高了寇的政治地位,道教在京畿一時香火旺盛,教徒眾多,聲勢顯赫,居於佛教之上。恒山上此時已是廟觀林立,各廟觀都有修煉的道士。

吳遵世:字季緒,北魏渤海人,從小愛好易經,後入恒山隨道士修道數年。忽一日,在恒山遇一老翁授之一符,言為“開心符”,遵世跪接,吞入肚內,遂明占候。後出遊京洛,以易知名。 北魏孝武帝將即位,使遵世占卜,得“明夷之賁”卦,遵世斷曰:“初登於天,後入於地。”果然孝武帝繼帝位五年後魏亡。 北齊武成帝高湛,孝昭帝時為丞相,欲起兵奪權,使遵世占卜,遵世斷曰:“不須起動,自有大慶”。不久,果然孝昭帝駕崩,以遺詔繼帝位。武成帝欲封其官,遵世不受。後不知所終。

楊遵彥:魏出帝時人,一日在恒山溫湯療疾,棄衣冠於水濱,若自沉者。 變易姓名,自稱劉士安,入嵩山,又東入田橫島,以講誦為業,海隅謂之劉先生。

北嶽仙人:據《北齊書》載,北嶽仙人在晉陽隱名埋姓為人雇工。 北齊時有個叫道榮的人,少好道,聽說晉陽有法術高明者,乃尋之。曆盡艱辛方在晉陽找到。此人見道榮虔誠誌堅,乃將平生所學道家符水、禁咒、陰陽、天文、藥性盡授於他。一年後,此人告訴道榮說:“我本北嶽恒山仙人,因為犯過一點罪,被天宮謫令下凡,今天限期已滿,我準備歸去,你當送我汾水山”。他們到汾河岸邊時,正值洪水暴漲,橋塌船無,此人乃臨水,以一符投水中,河水中斷,上遊水被擋住急驟上漲,幾乎接天,形如一堵大牆。此人慢慢從無水的河床而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