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道教宮觀名勝誌2(1 / 3)

最後登上天峰嶺,便來到恒山極頂。但見蒼山如海,群峰若浪。下望渾源城郭,儼然生龜脫簡,遠眺應縣木塔,不過兒童積木。大地如織,渾河如帶。置身此境,頓覺心曠神怡,寵辱皆忘,方能真正體會到大自然的博大襟懷。

廣靈水神堂

水神堂原名洋水神祠,位於廣靈縣城東南約1公裏的壺山腳下,山下有泉水環山湧出,儲滿池塘以後,與壺流河水彙合,形成湖泊,湖水蜿蜒而東,流經百裏注入桑幹河。作為一方名勝,始建年代不詳,傳說明燕王朱棣掃北後所建。較早的記載見於明正德本《大同府誌》:“壺山,在廣靈縣城東南一裏。平地一山,山下亂泉湧出。其水與壺流河水合流如壺,故名。上建‘豐水神祠’。”清康熙《廣靈縣誌》載:“壺山,旁無附麓,兀峙一山,上有大士庵。內有石井,其水每從座下獅口溢。以果物投之,即由山腳下流出。其空靈神異,駭人聽聞。且環山皆泉,如沸如噴,猶萬斛珠璣,隨地而湧,彙為一池,周廣數畝……舊有‘飛碓懸樓,水渠稻壟’,今俱廢。”又雲:“城東南最近平原曠衍,突出一石峰。峰巔有九江聖母祠,祠後大士閣下,獅子口噴泉一泓,味甚甘美。東漩為小池,若半規新月。池側舊築精舍,環以林木,為居人登眺遊息之所,後廢。邑侯李公(煥鬥)以是地為縣治水口,去路宜聳不宜陷,購置柳樹百株,疏密交加,周圍掩映。”誌書記載表明,水神堂作為一方勝境,起碼有500多年的曆史,它經磨曆劫,損則修之,毀則建之,最後方以溶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為一體的園林建築群保存下來。水神堂現存建築基本為明、清作品,明嘉靖五年(1526年)古鍾銘文記有“廣靈縣水神堂”,是“水神堂”名稱的最早記錄。清代乾隆年間增建文昌閣,改名水神堂。

水神堂坐落在壺山頂上,是儒釋道三教一體的建築群。其現貌為清代規模,建築群總體平麵呈八角形,每邊長約十三四米,建築麵積900平方米。建築布局設計奇特,采用南北中軸線,中間主體之外,門、廊、廳、室八麵環築,結構緊湊,渾然一體。大小高低不等的建築物40多間,錯落有致,井井有條,毫無窄憋雜亂之感。典型的外觀八合院,在建築史上是罕有的。現經1985年以來的大規模翻修,主要建築物新覆琉璃瓦,重施彩繪泥塑,使這顆壺流河畔的明珠,更加風姿綽然,光彩耀目。

神堂山門麵南,為整個建築群中軸線始端,單簷硬山式,深6.1米,廣8.25米,明柱托簷,山牆磚砌。門額上原懸有清朝乾隆年間廣靈知縣朱休度題刻“小方壺”三字豎匾,喻義是此景可與山東蓬萊仙島之“大方壺”相互媲美。今新懸為仿書品。向東觀看,嶙峋怪石,高峻堅起。整座壺山巨石均係晚期火山爆發時噴出岩漿堆積之物,岩石呈褐紅色、暗紅色以及黑色。山頂為圓形小山包,外表如同日本富士山一般。平坦之處,於明朝萬曆年間建寺。山石之上,名人題刻甚多,唯以萬曆年間,廣靈典史莫維康之《勸讀書偶作》最為引人注目。順堤轉到後山,迎麵巨石刻有“臥雲釣台”。據傳,此處為廣靈知縣朱休度垂釣之處。

山門東側為鍾樓,上懸明嘉靖五年(1526年)所鑄鐵鍾。西側為鼓樓,今置鼓為西宜興村捐贈。鍾、鼓樓下俱有磚劵小門,內外相通。兩樓均深4.5米,廣2.45米。山門前蹲著一對石獅,石獅移自澗西村,造型古樸,風格別致。鍾鼓樓側後為龍虎廊,朝外各建廊廳,分屬八角形之一邊。廊廳內外中隔,表裏分徊,並留通門。東廊深2.23米,廣14.2米,壁繪九龍;西廊深4米,廣13.45米,壁繪五虎。原繪圖樣無存,現貌係近年重修時新繪。

位於中央的九江聖母祠與觀音殿又名水神堂,兩殿係和體建築,是整個建築群的中心,位於中軸線正中稍後,為單簷懸山式,深10.4米,廣13.75米。大殿巍峨莊嚴,領略群體;前後兩麵均有明柱托出爽廊,使進深加大。麵南的九江聖母祠又名豐水神祠,祀水神九江聖母。內供聖母塑像,東西彩繪行雲布雨壁畫,畫麵緊湊,筆法流暢,色澤豔麗。傳說九江聖母與殷家莊塘神以鎮水鬥法,聖母不忍民田受旱,服輸施放甘泉。人們感恩彌深,世代奉祀。從殿內東西兩壁的龍王施雨圖來看,九江聖母已成為龍母的化身,清代碑文稱壺泉湖為“龍母池”,可以證實這一點。舊時每年農曆六月十八,人們都要舉辦廟會,獻戲報賽,祈祝風調雨順,人壽年豐。今一年一度的縣城物資交流大會,仍以此日為始期。與聖母相背的觀音殿又名大士庵,麵北塑文殊、觀音、普賢三菩薩(當地稱三大士)像,慈眉善目,金箔胎身。兩側為泥塑懸山十八羅漢。清乾露廣靈縣誌》載:“庵內有石井,水從座下獅口內溢,味甚甘美,以果物投之,即由山腳流出。其空靈神異,駭人聽聞。”此即舊誌所雲石井奇觀,後因掉進小孩而填毀,現已不見。兩殿塑像為近年新塑,同時放置了廣靈縣雕塑廠漢白玉造像數尊和購自民間的散存古物數百件,以供觀瞻。由此二殿亦可以得知,水神堂實為原“豐水神祠”與“大士庵”之合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