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要講述中國文化史,首先應該注意兩事。
第一是中國文化乃由中國民族所獨創,換言之,亦可說是由中國國家所獨創。“民族”與“國家”,在中國史上,是早已“融凝為一”的。
第二事由第一事引申而來。正因中國文化乃由一民族或一國家所獨創,故其“文化演進”,四五千年來,常見為“一線相承”,“傳統不輟”。隻見展擴的分數多,而轉變的分數少。
由第一點上,人們往往誤會中國文化為單純。由第二點上,人們又往往誤會中國文化為保守。其實中國文化,一樣有他豐富的內容與動進的步伐。
一
現在先說到中國民族,這在古代原是由多數族係,經過長時期接觸融和而漸趨統一的。迨其統一完成之後,也還依然不斷的有所吸收融和而日趨擴大。這仍可把上章所述的河流為喻。中國民族譬如一大水係,乃由一大主幹逐段納入許多支流小水而彙成一大流的。在曆史上約略可分成四個時期。
第一期:從上古迄於先秦。這是中國民族融和統一的最先基業之完成。在此期內,中國民族即以華夏族為主幹,而納入許多別的部族,如古史所稱東夷、南蠻、西戎、北狄之類,而融和形成一個更大的中國民族,這便是秦、漢時代之中國人了。亦因民族融和之成功,而有秦、漢時代之全盛。
第二期:自秦、漢迄於南北朝在此期內,尤其在秦、漢之後,中國民族的大流裏,又容彙許多新流,如匈奴、鮮卑、氐、羌等諸族,而進一步融成一個更新更大的中國民族,這便是隋、唐時代的中國人了。這又因民族融和之成功,而有隋、唐時代之全盛。
第三期:自隋、唐迄於元末。在此期內,尤其在隋、唐以後,又在中國民族裏彙進許多新流,如契丹、女真、蒙古之類,而再進一步形成明代之中國人。這裏第三次民族融和之成功,因而有明代之全盛。
第四期:直自滿洲入關至於現代,在中國民族裏又繼續融和了許多新流,如滿洲、羌、藏、回部、苗、瑤等,此種趨勢,尚未達到一止境。這一個民族融和之成功,無疑的又將為中國另一全盛時期之先兆。
上麵四個段落,僅是勉強劃分以便陳說。其實中國民族常在不斷吸收,不斷融和,和不斷的擴大與更新中。但同吋他的主十大流,永遠存在,而且極明顯的存在,並不為他繼續不斷地所容納的新流所吞滅或衝散。我們可以說,中國民族是稟有堅強的持續性,而同時又具有偉大的同化力的。這大半要歸功於其民族之德性與其文化之內涵,關於這一層,我們在下麵將絡續申述。
二
其次說到國家,中國人很早便知以一民族而創建一國家的道理,正因中國民族不斷在擴展中,因此中國的國家亦隨之而擴展。中國人常把民族觀念消融在人類觀念裏,也常把國家觀念消融在天下或世界的觀念裏。他們隻把民族和國家當作一個文化機體,並不存有狹義的民族觀與狹義的國家觀,“民族”與“國家”都隻為文化而存在。因此兩者間常如影隨形,有其很親密的聯係。“民族融和”即是“國家凝成”,國家凝成亦正為民族融和。中國文化,便在此兩大綱領下,逐步演進就西方而言,希臘人是有了民族而不能融凝成國家的,羅馬人是有了國家而不能融凝為民族的。直到現在的西方人,民族與國家始終未能融和一致。中國史上的“民族融和”與“國家凝成”之大工程,很早在先秦時代已全部完成了。而且又是調和一致了。我預備在本章裏約略敘述其經過。但在此有一事,須先申述。中國民族是對於人事最具清明的頭腦的,因此對曆史的興趣與智識亦發達甚早。遠在西元前八百四十一年,即中國西周共和元年以來,中國人便有明確的編年史,直到現在快近三千年,從未間缺過。即在此以前,中國也有不少古籍記載,保存到現在。而且此等古籍,早已對曆史與神話有很清楚的分別。因此中國古史傳說,雖也不免有些神話成分之羼雜,但到底是極少的。我們現在敘述中國古代,也不必拘拘以地下發掘的實物作根據。因為在中國最近數十年來地下發掘的古器物與古文字,大體都是用來證明而不是用來推翻古史記載的。
以下我們對於古代中國“民族融和”與“國家凝成”之兩大事業,分成五個段落來加以敘述。
三
中國民族之本幹,在春秋時代人的口裏,常稱為諸華或諸夏,華與夏在那時人的觀念裏,似乎沒有很大分別。據有些學者的意見,華與夏很可能本是指其居住的地名。在《周禮》和《國語》兩書裏,華山是在河南境內的,很可能便是今之嵩山,故今密縣附近有古華城。而夏則為水名。古之夏水即今之漢水。華夏民族,很可能指的是在今河南省嵩山山脈西南直到漢水北岸一帶的民族而言。夏代的祖先即在此一帶,若再由夏代逆溯上去,則黃帝、虞舜等的故事,也在這一帶的相近地麵流傳。至於更推而上,說到中國民族的原始情形,則現在尚難詳定。大體上中國民族遠在有史以前,早已是中國的土著了。他們散居在中國北方平原上,自然可以有許多支派和族係的不同。但因中國北方平原,區域雖廣,而水道相錯,易於交通,再則各地均同樣宜於農業之發展,生活情形易於同化,因此中國人在很早有史以前,各地相互間也早已有一種人文同化之趨向。由此在很早也就能形成為一個大民族,即後代所謂的華夏民族。
華夏民族乃中國民族之主幹,因此中國古代史也以華夏民族為正統。在中國古史傳說裏,最早而比較可信的,有神農、黃帝的故事。這便是華夏族中的兩大支。中國在很早的古代,即有一種“氏、姓”的分別。大抵男子稱“氏”,表示其部落之居地;女子稱“姓”,表示其部落之血統。在很早時代,中國似乎已有一種“同姓不婚”的習慣,因此各部落的男女,必與鄰居部落通婚姻。這一製度,也是促進中國人很早就能相互同化形成一大民族的原因。黃帝屬於姬姓,神農屬於薑姓。姬、薑兩部族,在華夏係裏是比較重要的兩支。他們的居地,大抵全在今河南省境。黃帝部族稍偏東,在今河南省中部襄城、許昌、新鄭一帶。神農部族稍偏西,在今河南省西部南陽、內鄉一帶,或直到今湖北省隨縣境。我們約略可以說,黃帝部族在淮水流域,神農部族則在漢水流域。兩部族東西對峙而又互通婚姻。古史傳說,神農氏母親,乃黃帝部族裏一個後妃。此雖不可即信,但卻說明了此兩部族互通婚姻,其來已久。古史又說,黃帝與神農氏後裔戰於阪泉之野。據本書作者推測,阪泉應在今山西省南部解縣境。大抵這兩部族的勢力均在向北伸展,渡過黃河。解縣附近有著名的鹽池,或為古代中國中原各部族共同爭奪的一個目標。因此占到鹽池的,便表示他有為各部族間共同領袖之資格,黃、農兩部族在此戰爭,殆亦為此。此後華夏族的勢力,向西伸展,到渭水流域,因此現在的華山便成為陝西的山名了。華夏族的勢力向北伸展,到汾水流域,因此今山西省南境,在古代也稱為夏墟了。在中國古史裏往往隻看地名遷徙,可以推溯出民族遷徙的痕跡來。
中國古代各部族間,既已很早便通婚姻,則相互間必有許多問題待求解決,於是各部族間遂有推出一個公認的共主之必要,此事在黃帝、神農的傳說裏,已透露得很明白。此共主的資格,似乎最先由神農部族所傳襲,以後則為黃帝部族所奪取,但稍後到唐、虞時代,似乎有一種新的推選方法,即所謂“禪讓製度”的產生。自有禪讓製度,便可免得兵戎相爭。根據《孟子·萬章篇》和《尚書·堯典》所說,這一製度大體如下:舊的共主先因其他各部族領袖之推舉(“嶽牧鹹薦”)而預行物色其繼承人,待繼承人選確定,則在舊共主的晚年,先使繼承人暫代政務,堯老舜攝,又曰舜相堯。一麵借資曆練,一麵亦備考驗,舊共主死後,繼承人正式攝政三年,然後退居以待各方意見之表示。後世相傳的三年之喪,即由此起,在此三年之喪的時期內,一切政事由塚宰主持,新王不參加預聞。若各方一致擁戴,則新共主地位始確立,舜、禹皆由此取得其新共主的資格。
《孟子》《堯典》的敘述,是否全屬當時實情,現在無從懸斷。但堯、舜、禹的禪讓時代無疑的為春秋、戰國時一致公認的理想黃金時代。堯、舜、禹諸人,也為當時一致公認的理想模範皇帝。我們現在說唐、虞時代尚為中國古代各部族間公推共主的時期,這大致是可信的。直要到夏禹以後,始由禪讓改成傳子之局,此後的中國史,遂有正式數百年繼統傳緒的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