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九章 塑造品牌出神入化3(3 / 3)

較早前當港燈宣布與和黃合資二十七億投資加拿大赫斯基石油公司時,就曾引起立法局議員許賢發在立法局公共事務小組的質疑。許氏認為港燈不應參與海外有巨大風險的投資計劃,以免因一旦由於投資計劃失敗而影響了港燈集團的專利發電業務。李嘉誠則一再地強調,整個重組建議是由港燈主動提出,已於不久前告知港府並取得支持,因此這次港燈分拆絕非受港府壓力所致。他還說,“分拆以後,港燈的業務盈利將受到利潤管製計劃所保障,而擁有非電力業務地嘉宏國際在將來之盈利潛力得以無盡發揮,可收一舉兩得之效。”

七月,李嘉誠赴英國倫敦參加“奧斯特利(OsfedeyPadcHouse)中國節”紀念活動。他在回答記者關於是否和黃有意向英國斥巨資的提問時表示:“除了香港之外,若我們見到別的國家有好的投資機會,隻要能夠賺到合理利潤,對公司前景好,我們都會考慮。”有人問他“此行來英是否就是為了尋求投資的好機會”,李嘉誠坦然說:“是,根本就是。我們正在對一些投資項目進行接洽。但我一向認為我們的根基在香港。例如,去年我們對加拿大赫斯基石油公司的投資,到今天,幾乎百分之九十九的人,都可以說該項投資是成功的,可見這是很簡單的一回事。”

在這一年的9月14日,李嘉誠在記者招待會上宣布其控製下四家公司(長實及其名下三間公司和黃嘉宏、港燈)集資一百零三億港元,其中二十九億用於收購英國大東電報局百分之四點九股份。這可是香港有史以來最龐大的集資行動,對市場的影響非常大,引起了全港人的轟動。李嘉誠親自向記者及證券界解釋這次供股計劃,回答記者提出的問題,談笑風生,妙語連珠,不時地爆發陣陣的笑聲。當談到“一百零三億”時,翻譯因數目過於龐大,以為聽錯而猶豫了一下,李嘉誠迫不及待地用英文講出,反映其得意的心情,對事業充滿了信心。

這次龐大集資計劃,長實承擔金額約為一半,餘下由包銷商及股東負責。其辦法是按當日市價二成折讓,具體分配是:長實以十供一,每股供價十元四角的形式集資二十億七千八百萬元;和黃以八供一,每股供價十一元二角的形式集資三十七億五千三百萬元;嘉宏以五供一,每股供價四元三角的形式集資二十七億七千八百萬元;港燈以五供一,每股供價八元的形式集資二十四億一千八百萬元。四家公司的集資總額達一百零三億二千七百萬元。這次供股計劃的特點,采用“連鎖包銷”形式,即大股東或控股公司除了按所持股權接納供股外,會再包銷多一部分新股,使得他們承擔了其中一半的包銷責任。

至於其餘一半的新股,則由萬國寶通國際、獲多利、新鴻基、加拿大怡東融資及百利達亞洲負責包銷。如所有股東接納供股,長實係公司在市場所吸納之資金為六十五億六百萬元,但當時市況逆轉,長實係除需按所持股權承擔本身供股責任外,再需履行其包銷承諾金額,約為十四億元,其他包銷商所負擔的供股金額為五十一億六百萬元。

這個數字對於香港這五家包銷商來說,理應不會構成什麼困難。但由於適逢全球性股市大災難,香港股市由牛轉熊,每家公司所擬定的供股價都較市價高達三成以上,出現了大幅度不足額的認購,四家公司接獲股東認購隻占總股數百分之零點一至零點三四,接近五成的股份均由五大包銷商承擔,供股總值達五十餘億元。

值此市況不景氣的時候,各信托基金的經營已十分艱苦,若要他們承擔這五十多億元的供股額,隻會迫使他們按其股份拋售套現,對市場所構成的壓力不可謂不大。因此,許多人認為長實係應該取銷銷供股計劃,以緩和甚至消除市場壓力。為此,獲多利曾與多間金融機構遊說李嘉誠放棄供股集資計劃。但沒有成功。這是可以理解的。隻要站在長實係的立場上,取消供股計劃是不可能的事。因為無論是長實、和黃、嘉宏還是港燈,這四大公司都是香港舉足輕重的財團,向來信譽卓著。但是一旦將集資計劃取消,將會予人以話柄,認為長實係終予要受到市況逆轉的衝擊而低買。再說,李嘉誠在公布供股計劃前已對未來的發展大計作了部署,如果集資計劃失敗,數項大的發展計劃將會胎死腹中,對於一向具有進取性的長實係集團來說,這並非是其所願的。

此外,該包銷商都是香港赫赫有名的大銀行和財務公司,寧願艱苦地捱過了這次的難關,也不願意貿然開罪長期與之密切合作的老主顧——長實係集團。況且,除了公司與包銷商簽有協約之外,各公司彼此之間也作了不可撤消的承諾,承購其所控公司供股權的百分之五十。五包銷商又與一百多個分包銷商簽訂合同,彼此都有明文規定的條款所製約,造成取消集資計劃難乎其難矣。

無論做什麼事情,李嘉誠一貫地堅守著“說到做到”,一承諾他就一定會兌現的。這次他在回答記者關於“這次股市大跌、(百億)集資計劃是否會有改變或暫時取消”的提問時指出:“這次集資,其中百分之五十是由我認購包銷的,其餘包銷商的正式合同尚未簽署,如果要暫時取消在法律上是可以的。但我不想給人批評為不守信用,因為股價跌落就取消包銷,以避免損失,所以我個人承擔的責任一定照數兌現。……我希望維持長實係的合理股價,老實說,原因之一,也是在求鞏固長實係各公司的信譽。”

事實上,李嘉誠本人按協議規定包銷長實一半的新股,共九千九百八十八萬八千九百二十股,現金十億三千八百五十一萬元。僅是包銷長實新股數,李嘉誠的賬麵損失達三億五千萬元。他負責包銷有關股票,也無收取分文包銷傭金。

事情的結果當然是勝利了,在李嘉誠的努力之下,長實係四家公司百億計劃大功告成了。除了長實係的大股東或控股公司承擔其供股責任之一半五十億元外,其餘五十多億由上述五家包銷商及數百個分包銷商承擔。由於這次集資行動大大堅固了這些公司的財政基礎,從而保證了李氏家族在香港十大財團中仍然處於遙遙領先的地位。一九八七年度長江實業除稅後之綜合純利為港幣十五億八千零九十萬元,較之一九八六年之十二億八二百九十萬增加了百分之二十三。所以,李嘉誠在一九八八年元旦聚餐會上自豪地說:“在過去兩個月中,香港的經濟和金融市場,經曆了一次有史以來最大的波動。但我們公司和聯營公司,整個集團都做得很好,以智慧和辛勤爭取得來的業績,比去年更為有利,更為穩定。一九八七年的純利,有一個良好的數字,而集團的一切,前途都是非常美好的。”

對於這次李氏集團收購英國大東電報局百分之四點九股權,使香港“有線電視”之爭,形勢變得很微妙。李嘉誠透露,在這次所購人英國大東電報局股份中,和黃占百分之五十,長實占百分之三十,嘉宏占百分之二十。

鑒於目前香港對外通訊服務全由大東與電話公司所壟斷,大東與電話公司的專利權分別至二○○五年和一九九七年才會結束。而隨著經濟的迅猛發展,通訊服務的需求不斷提高,有關利潤亦不斷上升。所以作為和黃主席的李嘉誠早就有意進軍電訊市場,同時發展通迅衛星,以分享通訊市場不斷上升的利潤。

和黃對有線電視的經營權也很有興趣。若要發展通訊衛星,則必須在地麵建立通訊網絡,這就需要打破目前由大東壟斷電訊服務的局麵。不久前和黃與英國電訊及香港有線電視公司合作,成立和記專線電視,目的就是爭取有線電視經營權,借此建立通訊網絡。由於參與收購大東的和黃亦是當時爭奪開辦“有線電視”的兩大陣營之一的“和記專線電視”之股東(另一陣營為香港電話公司),因此李氏集團這次收購大東行動表明該集團有意參與訪項事業。

媒體上一直都在讚揚著李嘉誠的深謀遠慮。是的,他收購大東的目的,不為別的,是為了“建立電訊王國”,看來,有超前意識的李嘉誠又站在了新的一個世紀的最前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