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 洞察先機迎接挑戰2(1 / 3)

五、以誠經商勝靠德

正是由於李嘉誠在塑膠業的實力和聲譽。他被推選為香港潮聯塑膠製造業商會主席。潮籍塑膠商在香港可是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在潮商的塑膠業中,李嘉誠做了很好的榜樣,激勵著潮商加人這一行業。李嘉誠在傾心發展自己事業的同時,也給予了潮商同業一定的幫助。

李嘉誠一直認為,他比較熱衷於他比較擅長的經商,而對擔任政府和社團公職不感興趣。這應該是事實。不過,他在任潮聯塑膠業商會主席期間,仍不虛此任,不負眾望,做了一件至今功德無量的好事。

1973年,因中東戰爭引發的石油危機席卷全球,全球經濟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香港的塑膠原料全部依賴進口,價格由年初的每磅六角到秋後竟暴漲到每磅四至五港元。塑膠製造業一片恐慌,如臨末日。不少廠家因未儲備原料,被迫停產,瀕臨倒閉。

香港的塑膠原料,全部為人口商家壟斷。其實,價格暴漲的根本原因,還不是石油危機,國外塑膠原料的出口離岸價隻是略有上漲。主要是香港的入口商利用商界因石油危機產生的恐慌心理,壟斷價格,一致提價。又因為炒家的介入,把價格炒到廠家難以接受的高位。

在這場關係著香港塑膠業生死存亡的危機中,作為潮聯塑膠業商會主席的李嘉誠在此時並沒有推卸責任,而是挺身而出,掛帥救業了,其實那個時候的李嘉誠早已把經營的重點放在了地產上,而且也收到了相當不錯的效益,而對於塑膠原料危機,對長江整個事業來講,影響不會有多大的,根本就無大礙。李嘉誠之所以這樣去做,主要則是出於公心和義務。

在李嘉誠的領導和牽頭下,數百家塑膠廠家人股組建了聯合塑膠原料公司,其中有不少非潮籍塑膠商。原先單個塑膠廠家無法直接由國外進口塑膠原料,是因為購貨量太小,對方不予理睬。現在由聯合塑膠原料公司出麵,很快達成交易,所購進的原料,按實價分配給股東廠家。在這種形勢下,其他原料入口商不得不降價。

籠罩全港塑膠業,讓人急得喘不過氣來,曆經年久的原料危機,在李嘉誠全力相助之下,煙消雲散了。李嘉誠在救業大行動中,還有驚人之舉,他從長江公司的庫存原料中,勻出了12.43萬磅,以低於市場價格一倍的錢救援停工待料的會員廠家。在直接購入國外商的原料後,他又把長江本身的配額——二十萬磅硬膠原膠,以原有的價格轉讓給了需要量比較大的廠家。

在危難之中,受李嘉誠幫助的廠家多達幾百家之多。李嘉誠被人們稱為香港塑膠業的“救世主。”

俗話說得好,患難見真情。佛家也有一句話說,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李嘉誠救人於危難的義舉,為他樹立起崇高的商業形象,使他的聲譽和聲望義薄雲天,而聲譽又是企業的生命支柱,所以說信譽和聲望無疑又會回饋他無盡的生意和財富。

我們暫且先不談李嘉誠具有更高層次的思想意識,我們現在就以商論商而言,李嘉誠的這一舉動,無疑就是經商的上乘之作。從這裏我們不難悟出,當同行業中有需要你施以援手相助時,而與此同時你也具備能援助他的這種能力,你說你又會怎麼辦呢?

落井下石,踩沉對方,你可以少一個競爭對手。但切不可忘記,即使你真能扼殺了對方,總會有新的競爭對手崛起。一個人不可以獨霸一個行業的。正如“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一個人是賺不完所有的錢的。

再說,風水輪流轉,十年河東十年河西,你又知道哪一天該落到自己家呢?正確的取向是,應該從李嘉誠的行為中吸取經驗。救人於危難之中,不但贏得了人緣、信譽及聲望,而且你的形象實際上為你日後創大業賺大錢埋下了伏筆。

不僅是積善積德,就是在商言商,你的所得勢必要超過你的付出。以李嘉誠而言,一個被稱為“救世主”的人,又有誰不願意和他作生意呢?誰又能力不相信他呢?

六、抓住機遇壯大自己

“信譽是不可以金錢估量的,是生存和發展的法寶。”經過這本無希望、但最終如願以償的合作,李嘉誠對此篤信不疑。

長江公司的塑膠花牢牢占領了歐洲市場,營業額及利潤成倍增長。1958年,長江公司的營業額達一千多萬港元,純利一百多萬港元。李嘉誠因此贏得了“塑膠花大王”的稱號。

而這一年,剛好度過了李嘉誠三十歲生日,真可謂是三十而立。李嘉誠也正是在這一年裏開始涉足房地產。長江工業有限公司下設地產部和塑膠部,他非常看好香港地產業的前景,但卻並沒有因為要涉足地產業就放棄了塑膠業。相反,在塑膠業,他要大力發展,他給公司定的下一個目標就是進軍北美。

美國和加拿大,是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尤其是美國,人口眾多,幅員遼闊,消費水平極高,占世界消費總額的1/4強。李嘉誠陸續承接過香港洋行銷往北美的塑膠花訂單,這純屬小打小鬧,遠不是他所期望的。

在競爭激烈的商業社會中,“守株待兔”,是純粹的機會主義,要最終隻能使工廠走向沒落;“酒香不怕巷子深”,是陳舊過時的經營理念,根本就不符合發展快速的信息時代。

李嘉誠決定要主動出擊,設計印刷了精美的產品廣告畫冊,並通過港府有關機構和全麵商會了解到北美各貿易公司的地址,然後分別寄了出去,靜侯佳音。

沒過不久,果然就有了反饋。北美一家大貿易公司,在收到李嘉誠寄去的畫冊之後,對長江公司的塑膠花彩照樣品及其報價都特別滿意並且決定了派購貨部經理親自來香港一趟,以便“選擇樣品,考察工人,洽談入貨”。

世有伯樂,而後有千裏馬。然而,伯樂腳力有限、眼力有限、聽力也有限,如何能識盡天下千裏馬?現代觀念的千裏馬應該引頸長嘯,輸出信息,呼喚伯樂。李嘉誠在此處的作為正同此理。李嘉誠的主動出擊,為他贏來了一個大好商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