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往生經(1 / 2)

開秋,夏去秋來,落敗的枯黃已初現端倪。

端木國臨近偏遠的邊界有小村名瑾,因並無戰亂困擾,村中的人們都和樂生活在這裏。世世代代,雖無大富,卻也安於生,樂於現世安穩。

“丫頭,吃飯了。”

從屋裏探頭的老婦人滿臉銀霜,歲月之色盡顯。她是瑾村小有名氣的孀婦,最慘不是剛嫁沒一年的丈夫猝死在東家手下,而是心酸拉扯大的兒子未娶多久,便病死在了入京趕考的路上。媳婦兒也另改嫁,獨留下黃口小兒,幾乎要斷了祖宗的血脈。

一個一隻腳已經邁進棺材的人,這遭遇莫過於家破人亡。

銀發老媼並沒有反複地呼喚。樹蔭下靜坐半晌的小女童已然轉頭,清脆地應了聲。

她梳著垂髫,衣著普通的青麻衣,除了整潔以外並無任何出奇之處,甚至比同齡人更加瘦弱些。手捧薄書一本,正仔細撚去飄落在書頁上的落葉。

端木國國風如此,嬰耄男女皆以雅為高尚,除了人人唾棄五毒之外,讀書更是比人生更為重要的事。就連街頭整日苟且混世之徒,也能在夜時歸家後讀上兩本小書以度閑心。

十歲解書,兩地書燈,案頭萬卷方知書中賢。

隻是這個年紀能夠似她這般靜下心讀書的幼童,實在是少之又少。

“你現在尚且年幼,就算看了這書,也隻是死記硬背。”

女童放下手中的書卷,去助老婦擺放碗筷。聽聞老婦的話,也隻是靦腆一笑:“阿嬤,我知道,就是想體會一下。”她笑得很淺,笑的時候眼瞳中也有一抹淺光,讓人心生好感。

這般說辭已出,老婦也便不再多提醒。隻是慈愛地摸了摸女童的頭發,將她喜愛的菜湯盛到麵前。

眼底那抹憂慮被深深掩藏了起來。老年喪子,讓老婦講全部的希望都寄托在了唯一的血脈上,可越是將曾經放在兒子身上的注意力移給孫女,便越是心生疑慮,進而轉化為擔憂。

早熟並不是件值得奇怪的現象,可這個孩子……

仲小文鑽進了紗帳後的大床,小心翼翼地左顧四盼。確定阿嬤不會突然進來後,頓時笑顏盛開,從懷裏取出一本書來,赫然就是剛才在阿嬤眼皮子下閱讀的薄書。

書卷的邊都有些皺了,封皮上不知是哪位人士洋洋書寫的三個大字“往生經”,雖說字眼有幾分味道在,但龍鳳鳳舞到有些歪斜,實在是不敢恭維。

“真會唬人。”仲小文嘟噥著,卻是笑眯眯地翻開了書頁。隻見題記開頭便是一句——

“天下相愛之人可終成眷屬者……”

至於餘下其文,自然是圍繞著這麼一個主題展開。

這哪裏是什麼需要老婦擔憂早慧的往生經,分明就是小童看了就該挨打的三流話本子!

書卷中的用辭簡潔,但細致到能輕易捕捉才子佳人在幽會時每一處心理變化。書卷中描述的佳人每一次瞥眉,每一次梳妝,甚至小女兒心態,都把握得恰當好處。雖都是一筆寥寥帶過,卻襯托地所有角色栩栩如生。

仲小文哼著小曲兒,專心致誌地盯著書卷。讀到書生夜會閨中小姐時,更是雙眼大放異彩,驚歎連連。但不久又目露失望之色,顯然,這本書並不合她的胃口。

要問為什麼的話。

“庸俗,太庸俗。曆史上能借鑒的招數多得是,非得學傳記裏那些老古董,這年頭的大小姐誰還會被這種……咦。”

女童憂慮重重,深覺閨中小姐不看話本子的壞處還是很多的,不過三言兩語,竟然毫無還手之力立刻繳械投降。

隨即,她又哭笑不得。

“都到這個地步了還隻是牽牽小手談談情。人物的性格簡直是無色可言,最後一步是邁不出去還是怎麼的!你們都夜會了,真有那麼在乎世俗眼光,一開始就忍住不就不得了。”

由此可見,在某些方麵的評語依舊頗為孩子氣。

“沒有一點自我的男人,”語氣已經到了喪氣的程度,“觀察力那麼可憐就不要出來夜會佳人……”

這番言辭若出自一個口無遮攔的小混混口中倒能通融過去。但卻從一個未滿十歲的小女童口中吐出,實在是驚悚一幕。

而下一幕,更是匪夷所思。

半晌,看完了話本的女童重新振作後,再次翻開了話本的第一篇,儼然是一副再次讀閱的動作。

然而這一次,書頁的第一句話卻是大變了模樣——

“四海之內皆兄弟……”

內容截然不同!

若是有其他人在這兒,定會為這詭異的現象冷汗連連,奉為神跡。然而女童顯然已經習慣了這種事,津津有味地又看起書來。細看起來,有些內卷的書頁並沒有在多次翻閱後更加卷曲,像是天生如此。

仲小文知道手中書卷如何不凡,當初那位把書卷遞給自己飄然離去的老人絕不會是普通人。

鬼神之說,理應敬而遠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