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基礎性實驗(6)(2 / 2)

將少量植物、以這些植物為食的動物及適量以腐爛有機質為食的生物(微小動物和微生物)與某些其他非生物物質一起放入一個廣口瓶中,密封後便形成一個人工模擬的微型生態係統——生態瓶。由於生態瓶內係統結構簡單,對環境變化敏感,係統內各種成分相對量的多少均會影響係統的穩定性。

{實驗材料的選擇}

金魚藻(Ceratophyllum demersum)、小魚、鮮活的魚蟲、無汙染的淤泥、清潔無汙染的河水等。

{供參考的實驗流程}

1.實驗材料的準備

金魚藻、小魚、魚蟲要鮮活,生命力強。淤泥要無汙染,不能用一般的土來代替。沙子要洗淨。河水清潔,無汙染(自來水需提前3天晾曬)。

2.生態瓶的製作

(1)將少量淤泥平鋪在廣口瓶底,並加入適量的水,讓水體逐步澄清。

(2)將洗淨的沙子放入廣口瓶,攤平,厚度約為1cm。

(3)將事先準備好的水沿瓶壁緩緩加入,加入量為廣口瓶容積的4/5左右。加水時不要將淤泥衝出,以免水質變混。

(4)加入適量綠色植物。若是有根植物,可用長鑷子將植物的根插入沙子中。

(5)加入適量魚蟲。水蚤易死亡,加入量要少。水絲蚓必須要加。

(6)加入小魚2條(注意:金魚的耐逆性很差,一般不采用)。

(7)將瓶口用凡士林密封,生態瓶製作完成。將製成的生態瓶放在太陽光下。注意光線不能太強,以免瓶內溫度太高,影響生物的存活。每天定時觀察瓶內情況,認真記錄每一點變化。

實驗拓展2池塘生態係統營養結構觀測

生態係統是在一定的時間和空間範圍內,在各種生物之間以及生物群落與其無機環境之間,通過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而相互作用的一個統一整體。生態係統的三大功能群——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通過最基本的食物與營養關係聯係在一起。能量和營養是任何生物最基本的生活需要。生態係統中生物之間依取食和被食關係而形成的鏈狀關係稱為食物鏈;生態係統中所有生物依取食與被食關係而形成的複雜網狀結構稱為食物網。食物鏈和食物網構成生態係統的營養結構。

在本實驗中,我們將通過采樣辨別生物構成,查文獻了解構成生物的營養特性,最後構建並分析所觀測生態係統的營養結構。

{實驗材料的選擇}

塑料桶、樣本瓶、剪刀、采泥器、浮遊生物網、撈網、記錄本、筆、溫度計、流速計、透明度盤、塑料袋、金屬篩、解剖鏡、顯微鏡、水生動植物分類圖鑒等。

{供參考的實驗流程}

1.在本實驗開始前要複習生態係統的概念、結構與功能的相關內容,並查文獻了解流水與靜水生態係統的環境特點、物種構成、生產量與功能特點等。

2.將學生分成兩組,在學校附近分別找一個池塘,記錄采樣區域環境(溫度、透明度、水深、流速等)數據後,分別用浮遊生物網、采泥器、撈網等采集浮遊生物、底棲生物、較大型水生動物與水生植物,將樣本帶回實驗室進行分析。

3.在教師幫助下,借助圖鑒、解剖鏡和顯微鏡,對所采的樣本進行分類,記錄其大致量的多少。最後將不同生態係統中所有出現的生物種類總結在一起(可忽略微小的分解者)。

4.列出數量較多的各類群優勢種類,由學生在課外去查文獻,了解其生態習性,特別是食物特點。

5.根據各組采集的不同生態係統生物類群和文獻檢索結果,撰寫研究報告,比較分析所觀測的流水與靜水生態係統的典型食物鏈與食物網構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