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害羞性格,

世上沒有什麼好怕的

害羞不是缺點,在某些特定的情境中也具有可取之處。因為有害羞表現的人,可令人覺得神秘,從而博得了人們的喜愛和垂青。特別是初戀中的女子,因害羞而兩頰緋紅,更易贏得男朋友的歡心。他們還認為,有害羞心的人會去珍惜自己的榮譽和人品。

但是,害羞的人常常怕與人交往,過多地約束自己的言行,以致在交談中緊張、不自然,無法坦率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難以與人建立正常的親密友誼,甚至影響其才能的發揮,使自己處於被動地位。因此,相當多的事實表明,害羞會導致退縮、自卑、焦慮,不利於人更好地適應現代社會生活,從而使它成為個性成熟的一個障礙。

害羞是先天還是後天的呢?從心理學的角度看,害羞既有先天因素又有後天因素。天生害羞的人是少數,先天因素的影響是有限的,更重要的是受早期父母教育模式、學校教育及周圍環境等後天因素的影響。美國心理學教授泰姆巴杜曾對數以萬計的對象進行調查,結果發現:有害羞表現的成人,其中有四分之一在兒童時代並不害羞;也有相當多的有害羞表現的兒童,長大後無此表現了。許多名人,如美國總統卡特,四次奧斯卡獎獲得者、著名影星凱瑟林·赫本等竟然也曾有過害羞的心理特點。這說明害羞主要是後天逐步形成的。

害羞的原因,主要是有較強的自尊心,過分注意自我,患得患失之心嚴重,擔心被人恥笑;有的是因為從小缺乏社交生活的鍛煉,他們在幼年時期,一般都跟隨家裏的成人長大,從小沒有注意培養他們與陌生人打交道的能力,形成了膽怯的早期經驗,長大後便特別怕羞;還有的是因為生活多次遭受嚴重挫折,精神受到沉重打擊,因而形成了一種以退縮、恥於進攻的方式來謀求心理平衡的習慣。

害羞既然不是天生的,而是後天形成的,因此完全可以改變。

(1)要敢於在眾人麵前亮相。日本有個專門訓練管理人才的學校,為改變學員害羞的習慣,讓學員穿著筆挺的西裝,赤著雙腳到公園走一圈,或者讓他們在陌生人麵前若無其事地演說20分鍾。通過這種方法,他們成功地使學員擺脫掉害羞的毛病。

(2)要尋找榜樣。矯正自己的害羞,還可以采取尋找可學習的榜樣的方法。社會心理學研究表明,交往的對象影響自我表現的程度。

(3)要燃燒起自信的火炬。黑格爾說過:“人應當尊重他自己,並應自視能配得上最高尚的東西。”害羞的人,總是自我感覺差,為自己的短處而自慚形穢。因此,改變自我觀念,經常想到自己的長處,樹立自信,增強個人的自豪感,才會在人際交往中、工作生活中,大膽地表明自己的看法,坦率自然地與別人交換意見,溝通情感,走出封閉、孤寂的內心世界。

(4)正常的社會交往,應該掌握一定的技巧。害羞的人,在別人麵前常常不知道該說些什麼,這就表明缺乏人際交往的技巧。掌握了如何待人接物,如何引出話題,如何使談話繼續或終止,如何闡明自己的見解,會有助於害羞之人擺脫害羞,步入歡快的天地。

(5)從服裝著手。俗話說:“佛要金裝,人要衣裝”。當你去應酬、麵試或見陌生人時,可以精心地打扮一番,這樣可以給人留下一個好的印象,造成一個愉快的氛圍。在愉快的氣氛中,緊張害羞往往會煙消雲散。

(6)要微笑招呼。遇見熟人、朋友時,麵帶微笑,主動熱情地打招呼,既有助於自己心情開朗、精神煥發,也會獲得他人更多的關心和交往。

(7)要主動地幫助別人。在許多場合下,人們都需要幫助。你如果主動真誠地幫助別人,會從中獲得不少社會交往技巧,也會忘記自己的擔心、煩惱和害羞。

(8)要主動地讚美別人。人都希望得到讚許。主動地讚美別人,可以促進交往的效果。

(9)要借物說話。主動地與交往對象談論書刊、文藝作品、影視節目等話題,可折射出個人的誌向、興趣,這能吸引誌趣相投者,加深親密關係。

處在當今這個開放和競爭的大時代,仍是忸忸怩怩、羞羞答答的心態和性格,顯然是落伍了。即便你才高八鬥,學富五車,不表現出來又有誰知道你?即便你藏珠蘊玉、胸裝丘壑,不顯露出來又有哪個賞識你?將才華和盤托出,還未必在龍爭虎鬥的局麵中占得一席之地,藏藏掖掖自然就得常坐冷板凳了!

保持愉快的溝通

我們都知道,現在是一個合作的時代,不論是在企業、社會、家庭,還是在上下級之間、男女之間、部門之間、同事之間,要想做成一件事,完成一個計劃,都需要人與人之間、部門與部門之間的合作,要做到有效、高效就必須有充分的理解和愉快溝通,這樣才能合作好,事業才能做好。

溝通有幾條基本原則:

(1)意思確定。要保持愉快的、有效的溝通,你的意思必須確定,你必須首先想好你要說什麼。大部分有一點語言功夫的人,他有時候會玩弄詞彙,說話的時候意思不確定,對方接收到一個意思,一旦這個意思對他不利,他就說我不是那個意思,我是這個意思等等。這叫做狡辯,狡辯中有的是偷換概念,有的是偷換標準。

古希臘一個著名的詭辯家收徒弟,要2000裏拉的學費。他跟他徒弟約定:“你先交1000,等三年出徒之後,你打贏第一場官司時再交另1000學費。”學生得到了老師的真傳,三年出徒後卻遲遲不交那1000裏拉。每問其何故不交另一半學費,答曰:“我還沒有打贏第一場官司。”老師急了,就說:“今天咱倆打官司,如果我贏了,你自然應該付我錢。如果我輸了,就是你贏了第一場官司,按照合同,你應該付我錢。”學生說:“那不對,如果我輸了,就是我還沒打贏第一場官司,我還是不應該付你錢。如我打贏了,我自然不付你錢。”

這個裏頭的狡辯就是換標準,一個是官司輸贏的標準,一個是合同標準,是偷換標準。再比如偷換概念。一個妻子跟丈夫說:“當年因為所有人都不同情你,所以我嫁給你,成了你的妻子。”丈夫說:“對啊,你成功了!自從你嫁給我,所有的人都同情我了。”這兩個“同情”不是一個概念。

(2)明確具體。你在表達一件事情時你必須前後有聯係,用具體準確的語言表達。

(3)內容與形式必須統一。人們把一個意思傳達給對方時,語言所起的作用隻占7%,聲音所起的作用是38%,表情、動作、綜合感覺所起的作用占55%,所以如果兩個人溝通時見麵與不見麵的差別是很大的。

(4)目的單一。就是把我要說的意思傳達給你,這是單一的目的。很多人比如說嘩眾取寵,既要表達意思,又要表達自己很能說,目的多元化了。有效的溝通目的隻有單一才能準確表達,要加上其他目的,就會衝淡你的意思。

溝通不僅要講原則,還有一定的藝術。接下去,我們來談談溝通的藝術。

(1)有話直說。你用最準確簡潔的語言表達是最好的方式,比繞彎好得多,有效得多。

(2)有話實說。“有話實說”說的是說話的內容要真實。指你心中怎麼想的,你就怎麼說出來,實話實說。這不意味著心中有啥說啥,隻意味我說的話是真實的。我心中有十個想法,我把其中三個說出來了,這就叫實說。作為一個溝通者來說,我要保證我說出的話是真實的,我不能編造事實,但不是說我把我所想的全部說出來。你可以說:“我可以不回答你這個問題嗎?”或把話題岔開。不要編故事。如果一旦你撒了一個謊,你就背上了一個大十字架,你會撒更大的的謊來掩蓋這個謊言。

(3)有話正麵說。說的是出發點。作為一個有效溝通者,你說任何話語時,一個目的是把你的信息準確傳達出去,另一個目的是你的話語對對方有好處。所以你的出發點必須是善的,必須是正麵的、建設性的。同樣一句話,如果你從正麵說起到的作用和你從反麵說起到的作用可能完全不一樣。有話從正麵去說,這是最有效的溝通方法。中國有句俗話:“好人長在嘴上,好馬長在腿上。”如果我們的嘴不能說正麵的話,那對聽者具有巨大的殺傷力。

(4)有話好好說。說的是態度。同樣的話,如果我們的態度不對,照樣可能達不到溝通的目的,你要是想把你的意思通過聲音、表情、文字等準確地傳達給對方,你必須用對方能夠接受的態度傳達才可以,否則對方就很難接受你的信息。

(5)不該說時不說。人進行有效溝通時是雙方進入一種可以接納對方信息的狀態。雙方如果都在氣憤、焦慮、恐懼等惡性情緒狀態下時,這時雙方的溝通根本沒有意義。因為這時雙方的溝通隻是情緒的表達,根本不是意思的傳達。所以當一個說者有情緒時,聽者隻是聽者,不必對說者的話認真。當聽者有情緒時,你無論說什麼,他都聽不進去,所以說也是白說,你就應該閉嘴。隻有等雙方進入了平靜的狀態,才可以溝通。

(6)不該說的不說。任何人看到的世界都是不完整的世界,所以嚴格意義上講即使把你心中所有的東西都說出來了,也不意味著你就誠實。因為有很多東西你沒看到。做誠實的人指的意思是:我隻把心中對你有益的東西說出來,其他那些東西,我不想說的可以不說,我永遠有保持沉默的權利。再者,傷人自尊的話,損人人格的話,永遠都不能說,即使對方是罪大惡極。尊嚴是無價的,不論是對小偷還是對警察。其實我們中國人在溝通中有個問題,越是親人,越說傷害人的話,越往死裏說,這是非常有害的。

遇事勿逃避

在社會生活中,每個人都扮演一定的角色,承擔一定的責任。一個軟弱的人往往用逃避作為自己應對的舉措,結果使自己喪失了自我超越、改變命運、突破困境的機會。

鴕鳥是一種目光銳利、聽覺靈敏的動物,它能覺察到10公裏以外的敵人。但是,當它遇到獵人追捕,或者看到危險降臨到頭上時,就會伸長脖子、緊貼地麵,甚至把頭鑽到沙子裏去。很顯然,這是一種典型的逃避策略,它沒有像其他動物那樣選擇奮力抗擊,而是以自己暗褐色的羽毛和身邊的灌木叢、岩石偽裝起來,從而求得自保。但是這種方法並不有效,因為鴕鳥把頭埋起來以為別人看不到自己了,隻是自欺欺人的做法,其實它的身子翹起來更加引人注目了。

在日常生活中,一些人遭遇挫折和難題時,也會選擇和鴕鳥相似的做法。采用“鴕鳥政策”,隻能使自己對危險視而不見,而不願正視現實,隻抱住自己的陳舊觀念,會使我們對周圍的環境失去應變能力,降低自己的生存本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