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用安全的方式宣泄憤怒。把憤怒與衝動訴諸文字,寫封信給自己,把所有易激怒或挑動你的感覺寫下來,不必在意修辭或文句優美與否,隻是清晰地把造成不良心理的事件和環境描述出來,在紙上宣泄。
(5)訓練自己將眼光放遠。麵對火冒三丈的情緒,試擬一些較開朗的回應,惡行惡語的言行隻會嚇跑別人。換句話說,如果你多半扮演攻擊者而非犧牲者的角色,訓練自己先將憤怒隱忍起來,學著如何給對方建設性的批評。
命好不如習慣好
習慣是天長日久養成的一種思維方式和做事方式。習慣是每個人在社會中生存的最重要的名片和廣告宣示牌。在人與人之間交往的過程中,一個人的習慣會無形之中暴露給對方,想藏也藏不住,想搞假的也搞不成,所以好的習慣會助你成功,而壞的習慣會毀掉你的一生。
1978年,75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在巴黎聚會。有人問其中一位:“你在哪所大學、哪所實驗室裏學到了你認為最重要的東西呢?”
出人意料,這位白發蒼蒼的學者回答說:“是在幼兒園。”又問:“在幼兒園裏學到了什麼呢?”
學者答:“把自己的東西分一半給小夥伴們;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要拿;東西要放整齊;飯前要洗手;午飯後要休息;做了錯事要表示歉意;學習要多思考,要仔細觀察大自然。從根本上說,我學到的全部東西就是這些。”
這位學者的回答,代表了科學家的普遍看法:成功源於良好的習慣。
好習慣實際上是好方法——思想的方法,做事的方法。培養好習慣,即是在尋找一種成功的方法。作為一個凡人,誰都不可能100%做到各方麵都好,但下麵的習慣將使你終身受益。
(1)實事求是、嚴於律己、寬以待人,不搬弄是非,總是在尋找別人身上的優點。
(2)不要在公共場合有意或無意地貶低他人。
(3)做任何事情都要有信用,哪怕是很小的事情。不沽名釣譽,不要獲取不是你應得的讚揚。
(4)寫封私人信函表達你對一頓晚餐、禮物或別人給予幫助的感謝,及時寫封信去祝賀他人的成功。
(5)及時答複所有的邀請函,在一周內回複重要的信件,在兩至三周內回複其他的信件。約會要準時,如不能赴約,要事先告知。
(6)如果你是一個高級管理人員,請保證你的員工有一個良好的工作環境,並幫助年輕的員工參與培訓和自我發展。
(7)寧可慷慨,也不要小氣。及時歸還你借的東西,並在恰當的時機,口頭或書麵向對方表示感謝。
(8)當你的同事,被高層管理人員誤解受冤枉時,要積極主動地維護他。
(9)知道適當的場合穿適當的衣服。你的公司或老板會因為你的出席和適宜的穿著代表了公司的形象而感到驕傲。
(10)對於年長者或資深的人表示特別的尊敬。
(11)不要誇耀你的過去或現在以及諸如此類的話題。
(12)及時把人們所需要的住處告訴他們,不要等事情到了最後一步才說。
(13)能在不打擾其他同事工作的前提下,最小範圍地提及你的愛人和孩子。
(14)介紹朋友互相認識,這樣會使他們自我感覺良好。
(15)熱情地參與公司的活動,與同事聊天。
(16)無論在辦公室還是家裏,都要養成良好的電話禮儀。
(17)永遠不要期待要求別人遵守連你自己也無法遵守的原則。
總之,你要記住,好習慣是成功的階梯,你的好習慣越多,你離成功越近。培養了好習慣的同時,也就塑造了良好的性格。
死要麵子是性格的一個缺陷
“麵子”就是指個人在社會上有所成就而獲得的社會地位或聲望,是個人為了讓別人對自己產生某些特定印象,而故意做給別人看的一種行為。原來麵子,其實就是“臉”。
人都是愛麵子的,你給他一個麵子,就相當於給了他一份厚禮。山不轉水轉,說不定哪天你辦事遇到了他,他自然也會“給你麵子”,即使他感到很為難或不樂意。人們總是盡其權利來保護顏麵。你我也一樣,為了麵子問題,常常會做出常理以外的事情。
愛麵子本身不是壞事,其實還是好事呢。恰到好處地愛麵子,是說明你有自尊心與上進心,有一定的素養與追求;如果人不愛麵子了,就沒有了自尊心,也就不可救藥了。但是如果是嚴重愛麵子,就十分有害了。會使人變的自私、嫉妒、霸道與焦慮,甚至會使人走向極端,做出悔恨終生的事情來。
“死要麵子活受罪”,正是對此種心態的極佳寫照。在我們生活中有許多這樣的人,他們不懂得如何拒絕別人,放不下自己的麵子,“打腫臉充胖子”。本來是自己能力之外的事情也一味逞強,生怕被人瞧不起,說到底還是虛榮心在作怪。
有一個笑話,就是諷刺這種人的。
某客人來到五星級飯店。
客人:“你們這裏有兩尺長的龍蝦嗎?”
服務員:“先生,請等一下。”
5分鍾後……
服務員:“對不起……”
客人:“一猜你們這種不上檔次的地方就……”
服務員:“對不起,兩尺一的行嗎?”
客人:“……,一猜你們這種不上檔次的地方就沒有正好兩尺的龍蝦。這樣吧,給我上盤青椒土豆絲。”
魯迅先生講:“麵子是中國人的精神綱領”。林語堂先生講:“爭臉是中國人的第一要義。” 就是今天,麵子依然是困擾國人的大問題。一些人不講節約講麵子,不要幸福要麵子。有人認為,穿名牌有麵子,穿布衣沒麵子;喝茅台有麵子,打散酒沒麵子;開靚車有麵子,打麵的沒麵子。想來也是,坐奔馳是要比坐奧迪有麵子,而坐奧迪又要比坐桑塔納有麵子;住山水別墅比住都市獨樓有麵子,而住都市獨樓又要比住大雜院有麵子,就像不動用工資的要比動用工資的有麵子,打高爾夫球的要比打煤球的有麵子,公款消費的要比自掏腰包的有麵子一樣。
就為這個麵子,無論城市還是農村,過去還是現在,為了麵子一擲千金,為了麵子送大禮,為了麵子“打腫臉充胖子”地進行攀比消費,而且一個比一個的“大方”了。
而這些死要麵子的,則奢侈浪費、盲目攀比,造就了畸形消費的文化土壤。
在現實中,總有一些人為了麵子奔波一生,最後留給自己的還是煩惱一堆。其實,他們輸的不是他們的個人能力,也不是他們的行為技巧,而是這個不名一錢的薄薄的臉麵。 其實,隻要放下麵子,早就完事OK了。
惰性讓人懶散
惰性是指因主觀上的原因而無法按照既定目標行動的一種心理狀態。擁有惰性的人,在工作和生活中十分懶散、意誌消沉、不求上進。從醫學心理學角度看,惰性有害身心健康。從成功學的角度看,具有惰性的人難以成功。
《顏氏家訓》說:“天下事以難而廢者十之一,以惰而廢者十之九。”惰性往往是許多人虛度時光、碌碌無為的性格因素。
產生惰性的原因有:
(1)試圖逃避困難,圖安逸,怕艱苦,積習成性。人一旦長期躲避艱辛的工作,就會形成習慣,而習慣就會發展成不良心理傾向。
(2)把今天本應當完成或經過努力可以完成的事情推到明天。某些人總以為今天短而明天長,今天事多,明天事少,殊不知今天和明天是個相對概念,再說明天事不一定少,可能有意料之外的事。因此把本應當今天完成或經過努力可以完成的事情推到明天是不明智的。
(3)心裏思緒太多,目標不明確。無從下手,缺乏應有的計劃性和條理性,結果東抓一把,西抓一把,似乎很忙,實際沒有忙到點子上,做了許多“無用功”,造成心理的疲憊,於是幹脆啥也不做,任時光流逝。
惰性影響學習、工作的效率,還能滋生急躁、焦慮的情緒,結果心事重重,放心不下,妨礙了其他工作的進行。
那麼如何戰勝和超越惰性呢?
(1)充分意識到自己有惰性的不良性格,繼而要看到惰性的危害性。這些是戰勝惰性的出發點。可想而知,一個連惰性及其危害都一無所知的人怎麼能克服惰性呢?
(2)找出惰性在自己身上的主要表現和產生的主要原因,下決心克服安逸享樂的思想,培養堅毅的品格。
(3)學會根據自己的實際能力,科學地安排時間,製定切實可行的計劃,說幹就幹,大計劃、小安排結合,要求言必行,行必果。在學習工作中要經常以內部言語的刺激提醒自己講效率、講速度。
(4)今日事,今日畢,有意識地敦促自己立即將拖著、欠著的事幹完,這樣就會有如釋重負的欣喜感和成就感,就會滿懷信心地去做下麵的事,這樣的訓練就會逐步動搖惰性存在的基礎,最終將惰性的陰影一掃而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