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的黑死病為什麼被稱為“人類的噩夢”,它究竟有多可怕?(3 / 3)

這個變異基因並不是隻在這時被發現,前不久它在有關艾滋病病毒(HIV)的研究中也與人類打過照麵。它能阻止HIV進入免疫細胞,使人能夠抵抗HIV的感染。300多年前的瘟疫,與艾滋病這種誕生未久的現代瘟疫,通過這個基因變異產生了奇妙的聯係。

我們知道,HIV隻襲擊特定的細胞。不同的細胞表麵有著不同的蛋白質,這些稱為“受體”的蛋白質是細胞身份的標識,好像士兵不同顏色和式樣的盔甲。HIV進入免疫細胞,摧毀人體免疫係統的主要通道,是稱為CD4和CCR5的兩個受體。CCR5-△32變異,就是編碼CCR5受體的基因發生的一個微小變異——丟失了32個堿基對。其結果是形成一種較小的蛋白質,它並不位於免疫細胞表麵。這樣,大多數HIV病毒就失去門路,無法感染細胞。

在一般的情況下,人體中每個基因都有兩個副本,擁有一個CCR5-△32變異副本,人對HIV的抵抗力就會增強,即使受到感染,發病過程也會比普通人緩慢。如果有兩個變異副本,就基本上對HIV產生免疫了(並非完全的免疫,有兩個變異副本而仍死於艾滋病的例子,雖然罕見,但的確存在,有的HIV病毒可能並不需要以CCR5為通道)。

這個變異對HIV以及古代瘟疫的抵抗力,促使科學家調查了它在不同人群中出現的頻率。結果顯示,非洲土著、東亞、印度等地區人群裏都不存在這個變異,它僅僅存在於歐洲人和居住在美洲的歐洲移民後裔中。也就是說,它是歐洲人所特有的。在歐洲的不同地區,它出現的頻率也不一樣,其中北歐高達14%,地中海沿岸僅為2%。平均而言,約有10%的歐洲人擁有一個變異副本,1%的人擁有兩個副本。

CCR5-△32剛被發現,製藥企業就紛紛試著模擬它的機製,來製造新的抗艾滋病疫苗或藥物。很多擁有兩個變異副本的人健康地活著,似乎顯示該變異並無有害影響,這一點尤其有利。不過,它究竟從何而來?這個變異僅在歐洲人中廣泛存在,對此的合理解釋是,在歐洲的曆史上,擁有這個變異的人有更大的機會生存下來,留存後代。它是偶然出現的,起初隻存在於極少數人身上,但某種嚴酷事件產生了強大的“選擇壓力”,使得這個能帶來一定生存優勢的變異在人群中出現的頻率不斷升高。

這個變異可以增進人對HIV的抵抗力,但據估計它有幾百年甚至上千年曆史了。那麼曆史上有什麼疾病足以產生這樣的壓力?流感、麻疹、猩紅熱、傷寒、霍亂……許多傳染病襲擊過歐洲,但致死率和流行程度足夠高的,目前隻有兩種:黑死病和天花。

不過隨著現代醫學的發展,黑死病再也無法讓人類坐以待斃了,人類通過接種疫苗以及抗生素的使用,再加上配套醫療手法的改進,已經很少再有黑死病的疫情爆發與泛濫了,目前僅有少量病毒被培養於美國等幾個國家的實驗室中,以對其進行研究。

黑死病這個人類的噩夢,也許再也不會出現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