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1 / 1)

1856年(鹹豐六年)10月8日,廣東水師在一艘中國船“亞羅”號上拘捕了十二名海盜及有嫌疑的水手,英國駐廣州代領事巴夏禮借口“亞羅”號在香港領過英籍登記證,對廣東水師檢查船隻橫加幹涉。他還偽造情節,誣陷中國官員在“亞羅”號上撕毀了英國國旗。英國政府就以這一事件為借口,挑起了第二次鴉片戰爭。

戰爭爆發後,糊塗的兩廣總督葉名琛居然“不戰、不和、不守”,使得廣州城很快落入敵人手中。英法侵略者為了迫使清政府乖乖就範,就在1858年5月進犯大沽口,形成了對天津的攻勢。清朝統治者驚恐萬狀,急忙派人求和,分別與英、法、俄、美代表簽訂了《天津條約》。沙皇俄國趁火打劫,也用武力逼迫清政府簽訂了《璦琿條約》,割去了黑龍江以北、外興安嶺以南的中國領土。

條約簽訂以後,事情並沒有完結。英法政府對條約的內容並不滿足,得寸進尺,準備趁到北京換約的機會,重新組織英法聯軍,再次挑起戰爭。

1860年8月,英法聯軍占領了大沽口和天津城,並揚言要北上,兵鋒直逼北京。鹹豐皇帝嚇破了膽,趕緊帶著一大幫官僚大臣逃往熱河行宮(今河北承德避暑山莊)避難。一個月後,英法聯軍殺氣騰騰地開進北京城。這夥強盜到處燒殺、搶掠、奸淫,幹盡了壞事。聞名中外的圓明園就是在這時候慘遭浩劫的。

圓明園位於北京西郊,由圓明園、萬春園和長春園三園組成,所以也稱“圓明三園”。

圓明園建築宏偉,風景如畫,而且還收藏有無數的金銀珠寶,精巧絕倫的美術工藝品,大量的檔案文獻和數不清的稀世珍貴文物,像商周青銅器、元明清書畫等,可以說它是世界上最大的一座博物館。

可是,這座經營了一百多年的圓明園,卻遭到號稱“西方文明人”的英法聯軍的野蠻破壞。

10月6日傍晚,法國侵略者首先闖進圓明園。他們被眼前這座巨大的寶庫驚呆了,頓起歹念,當晚就實施搶劫。凡是貴重物品,士兵們都統統裝進口袋,背回自己居住的營地。圓明園總管文豐無法阻止這幫強盜,悲憤交加,跳進園中的湖裏自殺了。

第二天,英軍頭目格蘭特公開下令軍官們可以分批進園去搶劫,接著又下令全軍可以自由劫掠。這夥強盜你爭我奪,醜態百出,整座圓明園陷於一片混亂之中。

也許因為園內的文物珍寶實在是太多了,因此強盜們不知道拿什麼才好。他們一會兒搶金子、銀子,一會兒又搶珠玉、寶石。搶奪到的東西實在太多,一時裝不下,往往為了金子而把銀子丟掉,為了拿珠寶而又把金子扔掉。由於搶劫時間太短促,許多文物來不及仔細辨認,像金質的東西被誤認為是黃銅而毀掉。更有甚者,有些價值連城的手抄本被當作廢紙用來點燃煙鬥,白白地燒掉了。

英法聯軍把凡是能搬動的東西幾乎全都搶走,凡是拿不動或者來不及拿走的文物,就用棍棒敲碎或打壞。強盜們搶來的大量贓物,有的現場拍賣,把拍賣得來的錢按級別發給軍官和士兵;有的被運回本國;有的則被作為禮品獻給英國女王和法國皇帝。直到現在,英國和法國博物館的中國文物藏品中,就有相當一部分來自圓明園。

對圓明園進行了瘋狂的搶劫和破壞之後,為了掩蓋醜行,更是為了逼迫清政府答應他們所開的投降條件,英法聯軍決定將圓明園統統焚毀。

10月7日,三千多名英國騎兵開始實施有計劃的焚園行動。他們一齊出動,闖入圓明園四處放火。富麗堂皇的圓明園一下子成了一片火海,黑色的濃煙從樹木中升騰上來,結成煙團,籠罩著北京的西郊上空,然後慢慢地隨風向東南方向飄去,綿延長達五十多千米,連天日也暗淡無光。這場大火持續燒了三天三夜。

就這樣,這座被譽為“萬園之園”,凝聚著中國人民智慧和血汗的一代名園,被英法聯軍毀之一炬,留下的隻是一堆堆瓦礫,一處處廢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