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布進軍半導體產業之後,經過10個月,1983年12月1日,三星半導體通訊總經理薑晉秋召集工商以及科技相關的記者,宣布開發出64KB的DRAM。曾經笑說三星若能夠在1986年前開發出64KB DRAM就算成功的日本企業,大吃一驚。這是半導體曆史上空前絕後的事情。第二年,三星半導體通訊為了上市,實施企業股份公開。公開募集資金的時候,累積了4346億韓元。這是一筆相當巨大的資金,當時甚至有人說,韓國的錢全都推到了三星半導體通訊,從此,三星備受矚目。再下一年,1985年1月,三星研發出256KB DRAM,發表製作的測試品一樣不負眾望,讓全世界都吃了一驚。雖然海外報道有難以置信的反應,但這就是事實。三星畢竟是做到了。但是,風光一時的三星半導體,也是從此刻開始麵臨致命的危機。半導體的產量過剩,以至於DRAM的價格暴跌,每個曾經要價4美元的64KB DRAM居然慘跌到70美分,形成製作越多賠錢越多的局麵。而股價曾經是3000韓元的三星半導體通訊,暴跌到1800韓元。情況繼續惡化,直到連英特爾公司都想從DRAM產業中撤身。但是三星不肯屈服,反而進一步增進設備的投資。經過1987年,半導體價格終於又再度回升。然而,事情沒有那麼簡單。德州儀器帶來了專利問題,該公司針對日本企業提出專利訴訟,也一並向三星公司提出索賠要求。日本的企業向德州儀器交出了自己保有的一些技術專利來解決這個問題;三星卻沒有這樣的技術。結果,日本業者放出話來,隻有三星要繳交三筆的權利金。對於沒有技術的三星來說,真的是件很冤枉的事情。外國企業的羈絆,這隻是一個開端。當三星一有起色,他們就開始投出牽製球。1992年,美國美光科技對美國商務部控訴三星電子等韓國企業傾銷。但是三星等韓國電子企業則主張他們有超過200%的毛利潤。經過一年以上的來回攻防,美國商務部最後認定三星電子的毛利潤是0.82%。這喜惡無奈的事情也讓三星電子吃盡苦頭。不過重點是能夠讓美光科技在某些程度上認識了三星。
“真想贏一次日本。”說這句話的是陳大濟博士,當時他離開了緊抓著自己不放的IBM,毅然加入了三星,這是1985年的事。1988年,在美國史丹佛大學擔任研究院院長的黃昌奎也是因為想“戰勝日本”而加入三星。陳大濟博士研發出16MB DRAM,黃昌奎博士研製出256MB DRAM。權五旋博士是64MB DRAM開發的主角。他們是“韓國半導體的開拓者”,真稱得上是國寶級的人物。這些年輕新銳在創造今天的半導體三星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事實上,不隻是對三星,對韓國經濟來說也是這樣。日本企業就像是一座必須超越的高山。DRAM產業徹底地體現赤字生存的原則:要麼讓自己變得更強,否則就是死路一條,二者隻能選一。對三星而言,日本企業不是什麼強勁的競爭對手,而是必須消滅的“敵人”。1995年12月,三星電子剛剛開發完256MB DRAM後,在韓國一份報紙上刊登了一篇特別的廣告。那雖然是一份祝賀三星電子研發256MB DRAM成功的廣告,令人激動的是字句竟刻印在太極旗上。三星副董事長金光浩詢問記者,為何用以前的太極旗(韓國的國旗),記者笑著回答說:“至少在DRAM上,韓國和日本的關係便成平等,這令人激動的字句是為了暗示回到以前的狀態。”對日本企業來說,三星的存在就像是眼中釘一樣,時刻都想把韓國的企業打倒。三星電子以半導體的成長當做自己的養分,朝著世界性企業的方向成長。如果三星半導體當初沒有拓荒者的精神,這一份功業是絕對不會達成的。目前,三星在半導體領域中,正積極準備第二次的躍進。他們抱著一個理想,希望改變偏重於記憶體的事業結構,轉而在記憶體與非記憶體的所有領域,都能站上世界排名第一的巔峰。
做好手中的每一項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