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三星公司在兩三年前就意識到,他們不能簡單地在中國市場傾銷過時的產品,”麥肯錫公司一位合夥人Paul Gao說,“而日本人直到最近6~12個月才意識到這一點。”此前,索尼將其重點集中在美國和日本市場,這兩個市場分別是其第一和第二大產品銷售市場。像許多電子產品公司一樣,三星把中國視為銷售過期產品的最後一站。與現在強調的在中國與全球同步推出新產品的戰略相反,以前日本企業對中國市場的態度是“持返”,譯成中文是“帶回來”的意思,也即利用中國廉價的勞動成本加工組裝,然後把完成品帶回日本國內市場銷售,而在中國銷售的產品,一般在日本和歐美市場上已經過時。
有資料顯示,在中國銷售的產品一般要落後日本本土3~5年。1998年,索尼開發出VAIO係列的個人電腦,公司仍將重點放在美國和日本,認為這兩個市場的高檔電腦有好銷量。紫色調的VAIO針對的是崇尚前衛的消費者,但索尼並沒有將中國作為其重點市場。即使在近年,索尼也沒有像三星一樣將重心壓向中國,索尼的業務額30%在北美,30%在日本,20%在歐洲,隻有不到20%在亞太地區,索尼認為中國重要但不是唯一。
不過,索尼最近在中國的“鳳凰涅羜”計劃,則顯示索尼已經猛然醒悟過來。索尼公司董事長CEO出井伸之承認,過去在索尼的高層看待全球市場的時候,一般是按照日本、美國、歐洲這樣的次序進行的。從中可以看出,索尼並沒有把中國甚至是亞洲當做其戰略要地,這也直接導致了其對中國消費者的喪失,同時也讓別人鑽了空子。但索尼對中國市場的重新定位,則使這種空子越來越小。
“我們必須拓寬我們的目標區域,向年輕人延伸,延伸到大學生、年輕的管理人士和白領階層,”索尼(中國)子公司總裁正田Hiroshi Shoda說,“我們必須引進針對年青一代的產品,要便攜、個性化、玩起來更有樂趣。”無論是對中國市場還是對中國市場上的年輕消費者,索尼已經從過去的沉睡中清醒過來。畢竟,索尼並不完全是寓言中的“兔子”,在遭遇三星強大的攻勢下,這位經濟巨人已經醒悟,它生產的各種遊戲、音樂、電影正在步入年輕人的生活。
在半導體市場大獲全勝
讓我們再來看看半導體市場的狀況。隨著2001年半導體
DRAM的價格慘跌,半導體業界飽受衝擊,光是美光和英飛羚的赤字就高達19億美元左右。
日本的企業紛紛退出了DRAM產業——像東芝就把美國的DRAM工廠轉賣給美光。而128MB的DRAM市場價格,從2000年的18美元到2001的1月末,暴跌到不及1美元。半導體產業界中,以電腦用微處理器獨占鼇頭的英特爾,也大幅縮減利潤幅度,獲利僅僅約20億美元,與三星電子的淨利潤不相上下。綜合電子產業型的日本企業承受的衝擊更大。日立製造所赤字為4838億日元,鬆下電器赤字為4310億日元,東芝、富士通也各有2000億日元到3000億日元不等的赤字。在日本產業當中,隻有索尼以153億日元的利潤保住了麵子。而在行動電話業界,隻有排名第一的諾基亞和三星同屬獲利之列。
許多大企業都飽受赤字之苦。愛立信甚至有20億美元的虧損;而摩托羅拉也產生了自1971年以來從來沒有過的高達6.97美元的赤字。在整個IT業界如此不景氣的時候,三星電子能夠繼續維持利潤收益,海外許多媒體的觀點和語氣也發生了極大的變化。如果把1999年的3.17兆的韓元包括在內的話,三星在三年期間一共賺進了12兆韓元的淨利。考察2001年,比三星電子獲利更高的電子產業,僅僅是GE、IBM以及諾基亞。一般的企業在一年內達成這個競爭目標都非常困難,三星卻能夠在一季之內達成。DRAM的價格是從2001年末才開始反彈,而三星卻能在第二年第一季就達成有史以來的最高單季業績。而相比之下,美光、英飛淩、摩托羅拉等企業卻在這一年的第一季慘遭赤字紀錄。移動電話業界龍頭諾基亞獲得8.63億歐元的淨利潤,僅僅為三星的一半水準,同時也詳細調整了全年預期的銷售業績。預計2002年三星電子將可以刷新2000年所創下的6兆韓元純利紀錄(編者注:結果三星2002年淨利潤約58.7億美元,刷新紀錄)。
用正確的策略打開市場
在1997年,韓國麵臨外彙危機的時候,三星電子層負債高達17兆韓元,現在卻在為應該如何運用持續累積的高額資金而苦惱不已。三星2001年末所獲得的2.8萬億韓元現款,在2002年第一季末已劇增為4.1萬億韓元,並且還在持續增加中。按這樣來計算的話,就算歸還包含海灣分公司在內的總貸款金額3.75萬億韓元之後,仍有餘額,貸款差額為負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