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莫斯科多莫傑多沃機場。
穹乃有些看著機場的指示牌,有些不知所措。她懂俄語,但讓她緊張的卻並不是語言上的障礙,而是與她同行的那些大人物。她還從未碰到過這麼多學術界的大人物聚集到一起的場麵。
這一次,她是陪同她的老師前來參加莫斯科的學術會議。
這次會議原本並沒有邀請她——考慮到她的年齡,這是理所當然的——她其實是搭了這次強化學園都市和協力機關的合作計劃的順風車。
話說回來,那個計劃其實一開始也沒有將她列入名單。被選為學園活動代表的,其實是常盤台的LV.5禦阪美琴。
名額的增加,是因為常盤台希望除了對能力進行展示之外,也能夠在學術領域更多地表現出常盤台“在義務教育期間培養出通行世界的人才”的理念。
毫無疑問,在學術領域能夠代表常盤台的第一人選,隻能夠是穹乃。恰好,這次學術會議的時間與交流計劃重合,考慮到這一目的能夠在交流計劃的實行中完成,穹乃就自然而然地被選為另一個人選而搭上了這班車。
但雖然她和禦阪美琴一起啟程,在俄羅斯東部轉機的時候卻不得不分開。因為禦阪美琴要參加協力機關的展示會,和前往莫斯科參加學術會議的穹乃目的地並不相同。
換句話說,連個能夠同甘共苦的同學都沒有。
好在,這次會議邀請的核心人物之一,正是穹乃的老師庫爾科夫。他恰恰是不折不扣的俄羅斯人,對於這此行,他應該是非常熟悉的。
“?”
引擎的轟鳴聲回響在寬闊的候機大廳中。多莫傑多沃機場作為莫斯科最大的機場,自然不可能忽略機場內的隔音。但這轟鳴聲卻悄然穿過層層阻隔的隔音玻璃,就像是貫穿了這座古老機場的所經曆的歲月。
向外望去,
一架長84米,高18米的巨大運輸機,正從緩緩降落在跑道上。
(那是安-225吧?果然好驚人的樣子……)
雖然不是這方麵的專業人士,穹乃依然能夠第一眼就認出這架巨型運輸機的型號。任何一個學園都市的學生都不會認不出它。因為這架運輸機可以說是一座裏程碑,現在最常采用的將航天器裝設在飛機上,在空中進行發射的理念,就是從這架安-225開始的。
(記得最初的設計理念裏,有一個方案可是希望用它來發射“暴風雪”號航天飛機啊!)
要知道,那可是在上個世紀80年代。當時的前蘇聯,居然構想出了如此跨時代的驚人方案,這真是不可思議。
這一設想大大降低了整個航天技術的門框,造就了航空航天領域翻天覆地的跨時代改變,就算用“偉大”來形容這一突破,恐怕也絲毫不為過。
想到這裏,穹乃不禁在心底悄悄歎息了一聲。
昔日強大的蘇聯早已不複存在,就這架僅存的安-225也已經不屬於俄羅斯了。設計它的安東諾夫設計局現在歸屬於烏克蘭,這個曾經占據了蘇聯25%經濟來源的地方,已經是一個全新的國家……
正這麼想著,穹乃發現她的老師庫爾科夫正直直地透過厚厚的強化玻璃,看著候機廳外的飛機跑道,許久許久。
“奧列格·迪米特裏耶維奇?”
俄羅斯人輕輕抬起手,又慢慢地放下。
“讓我再看一會,再看一會……”
“但是……”
按照原本的計劃,下飛機後他們就應該立刻啟程前往官方安排的賓館,為隨後的迎賓會做準備。但這個時候,俄羅斯人就隻是這樣靜靜地站在那裏,許久許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