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是眾所周知的事實,但這裏再強調一邊也無妨。所謂的人心,是非常脆弱的東西。
這並不是在說人類的內心是纖細的,恰恰相反,人類的內心極為堅韌。如果沒有在獲得理智的同時擁有這份堅韌,人類根本不可能成為萬物的靈長。
這裏的脆弱的真意在於,人心的不穩定性。
人心不是隨時可能熄滅的火,而是始終都在大幅度搖曳的光。有的時候,它會向著非常不可思議的方向傾斜。
而更為麻煩甚至可惡的地方在於,人心的堅韌性在這時反而是更加不可動搖的。
比方說,寧可相信騙子也不去相信子女,甚至在子女想要報警時以死相逼拚命阻止的女人。無論從理性上還是從感性上,都無法去理解這種不可動搖性究竟建立在多麼奇怪的基礎上。
然而向著這一端搖曳的人心,卻在一個少女凜然響徹的信息之歌下戛然而止。
信息的本質在於使不確定的東西確定化,因此就連“有人看見了自己,隻是舉起手來打了個招呼,隻是平凡無異地站在最普通的場所。”這種最普通的句子中,也蘊含著類似的信息。
以信息的傳遞與轉譯而論,這一點其實並不單純。因為信息傳遞的本質,在於在一另一端近似或者完整地複製這邊的信息。然而哪怕僅此字麵的意思去理解這一點,也是頗為讓人困擾的事。
當然,信息本身已經被整理得非常單純。它具備最小的量度,具備單位,具備物理量,具備所有物理化的條件。因此,它確確實實就是一個實實在在的物理概念。
不單純的僅僅隻有一點,那就是“物理”本身。或者說得更正確一些,是量子物理本身。
正因為信息是一個實實在在的物理概念,因此信息的本身也遵循最基本的物理定律。比如說:信息本身是熵,遵守熱力學第二定律;或者,是量子力學根基的不確定性原理。
事實上,此時展現在所有人麵前的,正是後者的作用。
信息量的最小單位是“比特”,也既是說,0或者1,一個單位(順帶一提“比特”這個名字也來源於此),狀態唯一,這是經典信息量的概念。問題是,正如所有人所知道那樣,在物理上每一個“經典”名詞的背後,都存在另一個反常識的狀態,比特也是如此。
量子比特(qbit),在數學上表述為二維複向量空間中的向量,的狀態可以落在0和1之外,呈現線性疊加,即與粒子物理學中“疊加態”的概念相同。它可以表現為複數。
同理,如果將量子比特傳輸出去,傳輸方收到的也不僅僅隻簡單的比特,而是呈現疊加態的量子比特。這就是“春上”此時所展現出的現象的實體。
如果解釋得太多,未免會讓人感到混亂。以最簡單的方式來說明的話,我們日常司空見慣的一切,其實都是信息構成的。全部,都可以被翻譯成0和1的比特的形式。
“春上”做的事情就隻有一件——將可觀測的信息中的冗餘,用量子傳輸的方式以量子比特替換,並通過觀測使其疊加態退相幹,最終將“不確定”確定下來。
這並不是通常理解中的信息傳輸,但核心的“在另一端近似或者相同地複製這邊的信息”這一點並未改變。唯一的問題僅僅隻是,獲取這一邊的信息的時候實質上在進行觀測,那會使得這一邊的信息被破壞。換句話說,在另一端構建信息的同時,也是在破壞這一邊的信息。這也就是所謂的“不可克隆定理”。
所以縱使學園都市最強的精神係也無法超越的精神感應的距離之壁,在“春上”的眼中並不是問題。因為兩邊不論相隔多遠,信息也依然糾纏在一起。它們本身是一體的,並不存在彼此間隔多少距離的問題,這便是“糾纏態”的特性。
當然,彌漫在眾人中的某種氣氛的實體,隱藏於所有人思維中的陰影在“春上”看來也不是什麼多大的問題。
隻需要將它們代表的“信息”全部視為冗餘傳輸出去,就可以了。不可克隆定律會發揮在這一邊“破壞信息”的作用。
至於另一端?
那就實在太簡單了。一串二進製代碼代表的東西,一旦排序打亂後還是原來的東西嗎?
就像是翻轉萬花筒,看到的圖案就會變化一樣。如果將圖案視為信息(注:當然,圖案確實是一種信息),就等於隻是旋轉一下萬花筒,讓從目鏡中看到的景象發生變化。歸根到底,無非就是萬花筒內的碎片排列被“移動”了而已。
如果有人能真正理解這代表著什麼的話,一定會為之感到戰栗吧?如此簡單地,輕易地改變著理應是世界基礎的東西。
既不是毀滅,也不是創造。僅僅隻是移動和傳輸,以信息論最基礎的理念去傳輸一些信息。每一個人都做過相同的事,無論是向人喊話還是動筆寫信,無論是手機短信還是電子郵件。隻要是生活在社會中的人,就一定曾經做過理論上完全相同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