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卷一 青年時代(1 / 3)

滿門皆“帝”

孫中山先生原名德明,乳名帝象,字日新,後更名文,字逸仙,別名中山。先生父名達成,親父名教賢,曾祖名恒輝,高祖名殿朝。先生哲嗣名哲生,乳名帝科,亦有帝字,似犯諱;蓋以先生之太夫人篤信北帝,故先生父子幼時均有是名,不知者幾疑先生父子之名如兄弟行。傳聞先生未降生時,其母楊太夫人夢一冕旒之王者,入室,因而驚寤,未幾分娩,識者已知其生有自來矣。故先生幼時乳名稱“帝象”二字,蓋有所取義也。

(《近代名人軼聞》)

耕讀生涯

中山先生生於廣東香山縣翠亨村。父達成,母楊氏,世業農。家極貧,而父母琴瑟彌篤。舉三男二女,次男早夭,中山其季子也。

先生之父母為勤儉樸實之農民,男耕女織,淡泊自甘。其父曾至澳門學習成衣業,以厭惡都市繁華,顧念家族責任,去而回鄉,仍理故業焉。

先生幼時讀書村中廟塾,穎悟不類常兒,每運用一己之腦力,以推求古聖賢秘奧之哲理。故不數年,已學有根柢。讀書之餘,則耕於隴畝,勞其筋骨,以助其親。暇則與鄰兒至山野遊戲。常自為魁首,模擬作戰,恒至廢寢忘食。觀先生雖於幼時之耕讀生涯,亦已自有其過人之處。蓋領袖之資格,自幼已見其端倪矣。

(《孫中山軼事集》)

青天白日滿地紅

先生幼時,喜放風箏,於放風箏之際,仰視青天白日,即預策現在之國旗與黨徽。憶紀元前一年,先生至倫敦,僑民請國旗式樣,即答以“青天白日滿地紅”,遂取案上郵片手圖其狀,並記其圖形各部之大小尺寸於後,現中央發行之《黨務月刊》封麵上之黨徽,即先生之遺墨也。

(《近代名人軼聞》)

活菩薩先吃

總理家早年仍拜事偶像,其母每於節期及每月初一,必焚香點燭、宰雞煮肉以供奉神祗,禮拜甚恭。總理乘人不覺,即偷擇肥肉取去大嚼。其始,家人察覺牲品每每失去,莫名其妙,後來乃知是總理所為,其母乃執之大罵“死仔”。總理斤斤抗議雲:“死菩薩未食,且讓活菩薩先食罷!”此是幽默上乘。

(《東南風》)

鍋穿油漏

村中有蓋茅棚營油炸業為活者。有一天,總理與其同村總角交陸皓東氏(即與總理首倡革命殉難四烈士之一)共嬉戲於茅棚之旁。兩童好奇心切,於棚側私挖一孔以窺探棚內賣油者如何工作。詎料此傖忽然發怒,竟以滾油向兩童迎頭潑去,幾傷兩者之眼睛及皮膚,總理以其蠻橫無理殘暴傷人,欺淩弱小,即決心有以報之。於是走至距棚稍遠之處,飛擲一石塊於棚內,石塊不偏不倚,適中油鍋當中,鍋穿油漏,兩童逸去。賣油炸者自審理虧,恐動公憤,不敢與較焉。總理與陸皓東二人乃得躊躇滿誌。跡總理一生革命四十年,其間覆清廷、倒洪憲、打軍閥,以至要打倒帝國主義,均無非繼續及擴大其童年打倒殘暴蠻橫、欺淩弱小之賣油炸者之精神及努力而已。如此積極抵抗的精神及人格,洵可為國難中之國民作模範也。

(《東南風》)

嗡嗡默念

總理長兄眉公九歲開學讀書,惟因天資魯鈍,讀書多年成績不佳,其父母又有迷信,以為兒子於此年齡開學為不吉,故總理至十歲始行開學。總理最初上學之處即地翠亨本鄉之陸氏祖祠(即陸皓東之祖祠),其第一個業師姓王,鄉人奉以綽號為“螭蟝王”。總理自幼聰慧過人,勤力向學,老師所教之功課,一讀即識,而且日日依時上學,從不偷懶,以故進步神速。王老師嚐對其父達成公言:“讓帝象在我這裏讀書三年,勝過他人讀十年了。”不幸入學甫一年,王患癱病去世,總理乃轉入鄭帝根塾中。達成公業農,全家均極儉樸,總理於夜間讀書,如在月亮朗照之夜,即不許點燈,隻可於月下看書耳;至在無月亮之夜,則可點油燈,惟隻許用燈草一條,如偶用兩條,其母即破唇大罵:“多費燈草讀書,你想中舉入學嗎?”總理童時讀書好在晨興之後及就寢之前,其讀書習慣,不好高聲朗誦,隻如蒼蠅之作嗡嗡聲暗自低聲默念。家中婦女每天夜候抹牌為戲,總理一概不理不管,精神專注,自行靜坐用功。吾人緬想總理一生最好讀書,居常手不離卷,其勤學之品性,自其童時已然矣。在本村過去了三年這樣的讀書生活,即便去國赴檀香山。

(《逸經文史半月刊》)

不畏悍盜

中山先生在革命運動中表現其豪勇不懼大無畏之精神。其膽量過人實與生而俱來。當先生幼時,鄉裏苦海盜。一日先生方在廟塾讀書,忽聞人聲鼎沸,蓋海盜方攻襲村中一歸國之僑商家也。此僑商以其勞力,在海外獲巨資,歸鄉裏,營菟裘終老。為防盜計,故高其牆垣,堅其門宇,而藏資財於其中。至是群盜用強大之攻牆器猛力攻擊,門遂破。先生聞盜聲,急趨至其所,以觀究竟,巍然立群盜旁,目視其猛悍之舉動,門上木片石片落頭上如雨,仍不稍卻。及群盜入屋,獲寶藏之箱篋,盡攫所有之金銀財寶,歡笑而出,過先生身旁,先生見群盜凶惡之態,露鄙夷不屑狀,心中蓋大罵此暴行之非也。

(《孫中山軼事集》)

指斥惡吏

先生鄉中有昆仲三人,忠厚誠實,克勤克儉,得臻富庶。其家有園亭花木之勝。先生愛好自然,因是暇時常遊息其中。此三昆仲與先生之父相善,故先生亦得受相當之優待焉。一日,先生正遊於園中,忽來猙獰可畏之滿清兵士數十,隨如狼如虎之官吏衙役而至,將宅第包圍,以鐐銬加諸三昆仲之身,乃蜂擁而去。後昆仲中之一人被戮,其二人則呻吟憔悴於獄中。官吏則占據其家宅,掠奪其財產。村人鹹敢怒而不敢言。先生時年雖幼,已決意反抗,於是仗其勇氣,挺身而出,昂然直入三昆仲園中,對於凶惡之吏役兵丁,毫不畏懼。既入,一清吏厲聲問曰:“爾來何為?”中山答曰:“我至三昆仲園中。此三昆仲者,我家之友。故我來賞玩彼等之園耳。”官吏大怒曰:“爾何言?”先生又曰:“我謂我來遊玩我友人之園,亦即此三昆仲園耳。彼等常優遇我。此園即彼等之園,彼等享受之,理所當然。爾等何以將彼等拘捕而加以鐐銬?何以殺其中之一人?何以置彼等於獄中?”官吏因先生敢作如是抗議,勃然大怒,“我令汝賞玩此花園!”先生見其挾有武器,難以與爭,急出園。以獨敢對不公平之官吏作抗議,甚為得意。而其反抗清廷之心理,已潛伏於此矣。

(《孫中山軼事集》)

革命思想之胚胎

中山先生革命思想,其有組織的方針,乃得之日後,然革命之初念,則係幼時聞鄉間故老之談話而起。此故老者,蓋太平天國敗亡後僅存之一老軍也。

先生彼時雖係一三尺之童,而英氣溢於眉宇,膽量超出群眾。老軍視此氣概非常之少年,親愛逾常,暇時每語以當時之戰狀及洪秀全之為人。興至輒曰:“汝真洪秀全第二也。”時先生亦以第二洪秀全自況,以聽此故老之談話為無上樂事。

先生之幼年時代,實生活於貧困及此革命的老軍之空氣中。先生後第論及土地問題時,嚐曰:“餘苟非生而為貧困之農家子者,對於此重大問題或將等閑視之矣。彼之為革命家,初非從理論而起,乃因當時身受之政治的壓迫與經濟的貧困之實際而造成。當時彼居恒念曰:”餘將如何乃可脫卻此種境遇耶。因欲脫卻自己的困境,更進而為多數民眾謀脫卻永久的奴隸境遇。遂以血與淚,努力進行革命矣。

(《孫中山軼事集》)

勸阻纏足

中山先生幼時對於中國纏足,拜偶像,取妾,賣兒,溺兒等種種惡俗,常取反對態度。先生之母為先生之姊纏足,先生屢屢勸阻,座以格於習俗,積重難返,然母氏經此勸告,自身不忍再以痛楚加於其女,乃在村中倩一婦女,為之代庖焉。

(《孫中山軼事集》)

反對畜奴

村中有畜奴者三家。先生對於此種製度亦激烈反對。以為人無奴畜他人之權,此種行為為經訓所不許。父母安有販賣子女之權?安有以離經背道之束縛加諸初生孩童之權?

(《孫中山軼事集》)

怨恨天子

先生不獨反對蓄奴製度,且連帶及於村中父老,謂父老亦在不良政府勢力之下作奴隸。先生因反對惡俗,遂覺缺乏清明的政治管理人民實為養成惡俗之原因。使人民長在錯愚狀態之下乃滿清政策之一種。又因村民奉天子為神聖,以此種風俗為天子所創,故屬當然。於是先生又怨恨天子。

(《孫中山軼事集》)

企慕出洋

先生長兄(按即孫眉)年少氣盛,不願執犁鋤繼祖父業。隻身遠渡重洋,至檀香山,業商賈。兼務農業。勞其精力,獲得萬金,不數年,為當地巨家。檀島土人見華人耕田之得法,遂竭力鼓勵華人來島,以資開墾。因之先生鄉人多有從其兄之後,而渡海赴檀島者。時先生已十餘齡,方讀書村塾,以思想窒塞,見聞狹隘,亟思出洋以廣眼界而求新生活。以父母沮其行,未酬其誌。後屢屢婉言稟告,始邀允許,遂得隨鄉人之後,乘輪以赴其兄所,時先生方十四歲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