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龍圖打坐在開封府(5)(1 / 1)

隻有《秦香蓮》這樣的故事才足以讓包公彪炳千古。國太與皇姑刻意彰顯陳世美皇親國戚的身份,將國法與私情難以分解地混為一體。身為皇家貴胄卻又可以像市井婦人般撒潑的皇姑和國太讓包公為難萬分。《秦香蓮》之所以最終能讓觀眾十分滿意,是由於包龍圖小心翼翼但卻堅定不屈地拒絕了以皇帝的名義濫施特權,打坐在開封府的包龍圖,最終讓百姓看到了“公道”之存在。

需要特別指出,包龍圖能夠給秦香蓮的是“公道”而不是“幸福”。論及私情,“幸福”當然遠比“公道”重要,但是論及國法,“公道”的意義就遠非“幸福”能比。隻有把“公道”看得更重要,把國法看得更重要,秦香蓮才有活路--“鍘美”並不能保證秦香蓮似的怨婦過上幸福生活,但起碼的公平是她們能夠還能在世上忍受的前提。因此,假如能有公道,那麼,法律與其說是統治者的工具,不如說是普通百姓的護身符。

將國法置於私情之上,是司法公正的核心。國法比私情更重要,公道比幸福更重要。對他人是如此,對包龍圖自己也是如此。流傳很廣的《赤桑鎮》,讓國法和私情的衝突及於包公自己,進一步拷問這“清官”的良心。對“清官”不徇私情地審案的要求,不僅是要求包龍圖不能顧及“別人”的、包括皇帝的私情而妨礙公正,不,更關鍵之處在於,每個司法和執法者,都會有自己的“私情”。包龍圖要成其“清官”,銅鍘就不能僅用於鍘別人家的腦袋。《赤桑鎮》對包公提出了更高的道德要求。

《赤桑鎮》裏欺淩百姓貪贓枉法的罪犯是包龍圖的侄兒包勉,而且包公和這位侄兒的關係很不一般。有時我甚至認為包公要對包勉施以極刑,比起對自己親生子女用刑需要更大的毅力與決斷。

各種版本的包公斬包勉故事無不濃墨重彩地著力渲染嫂子對包公恩情,在汲取了東北二人轉傳統段子鮮活語言的吉劇《包公賠情》裏,那包公“是嫂嫂你一滴滴一點點,點點滴滴心血奶漿養成的人”。突遇喪子之痛的嫂子得知是這位親弟弟鍘了自己唯一的兒子,不由得痛陳當年的苦楚和今朝的絕望:“你在我身旁十八載,嫂嫂我提心吊膽十八春。想當年身左奶我小包勉,身右奶你包大人,叔侄二人難撫育,我奶他三分你七分,餓瘦我兒嬌養了你,今日斷我後代根!”“……省吃儉用供你把書念,誰料你功成名就忘了恩!”

隻有在重親情講恩義的傳統社會語境裏,《赤桑鎮》裏的情感衝突才會顯得比《秦香蓮》更尖銳。當包公鐵心要鍘陳世美時,他的擔當可以從傳統文化中找到足夠的道德支撐和力量;而且,即使是在他要對親侄兒包勉行刑時,他仍然是堅毅而剛強的;然而當他要向他嫂子告知他的這一決定時,突然變得軟弱而躊躇不前。他不複有《鍘美案》和《打龍袍》時的氣宇軒昂,他忽然意識到他那看起來似乎天經地義的清正廉明,卻傷害了同樣重要且不可逾越的人倫親情與恩義。

親情與恩義是維係人類社會的根本,一點都不比國法和公正輕。因此,為國法不徇私情的包龍圖要努力修補親情與恩義遭受的損傷,對他嫂子唱出“勸嫂娘休流淚你免悲傷,養老送終弟承擔,百年之後,弟就是你帶孝的兒郎”時,我們當可更深切體會到他的歉疚之心。正由於國法和私情都擁有合理性與正麵價值,衝突與抉擇才意味著必須做出巨大犧牲,而因為親情和恩義更切近人的根本,更難以割舍,且更無處不在,因而與權勢相比,會更容易更經常地成為公正的障礙,所以,考驗包龍圖不僅需要《鍘美案》,還需要《赤桑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