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有損手美病症的防治(1 / 3)

1.凍瘡的防治

凍瘡是冬季常見病之一,亦影響美容,因為凍瘡常發生在手、腳、耳部位,很容易看到,凍瘡一般隻有紅、腫、痛的症狀,個別嚴重的可能起水皰,甚至壞死。

若發生凍瘡者,應立即采用下列措施。

一是按摩法:因為按摩能促進手腳的血液循環,特別是微細血管的血液循環,使血不淤滯,從而加速痊愈。具體做法如下。

手按摩:兩手合掌,反複搓摩,使其發熱,然後左手緊握右手,手背用力摩擦一下,這樣反複相互摩擦15-20次(一左一右為1次)。

腳心按摩:坐床上,屈膝、腳心相對,左手按右腳心,右手按左腳心,兩手同時用力,反複按摩15~20次。

腿按摩:坐床上,腿伸直,兩手緊抱左大腿根,用力向下擦到足踝,然後擦回大腿根,一下一上為1次,共擦15-20次,然後右腿同樣做15~20次。

二是用食物外敷法:用生薑15克,辣椒15克,白蘿卜30克,水煎洗患處;或用鮮山藥搗爛,塗搽於患處,幹即更換;或用醋煮熱,趁熱溫敷患處,每日3次,以上辦法是用於凍瘡初起時。

若是凍瘡潰爛,可用雞蛋黃油外塗,每日2-3次,或用蜂蜜60克,加入豬油15克,調勻成膏,塗敷患處,每日2-3次。

三是熱洗患處:把3克黑胡椒研成細末後,加水適量煎煮,然後趁熱洗患處。

2.手部外傷的康複

手部外傷非常多見,經過手外科大夫的治療,大多能夠痊愈。但是,有些損傷如果不輔以術後功能鍛煉,則手的功能不能完全恢複,甚至導致功能喪失。那麼在家裏如何進行有效的功能鍛煉呢?功能鍛煉分主動活動和被動活動兩種,以主動活動為主,被動活動為輔。主動活動是不需要外力幫助,傷手就能夠自主完成的活動,而被動活動是必須在外力幫助下才能完成的活動。主、被活動相結合,是恢複傷手功能簡單易行和非常有效的方法。功能鍛煉能夠改善手的血運及營養,恢複關節活動,增加肌力,使運動協調靈活。現介紹一些具體方法。

(1)改善手部血液循環

——按摩:關節周圍有關節囊及滑囊,如反複按摩可造成其水腫、增生,影響手指的活動,因此,不宜按摩關節部位。但按摩關節以外部位,可起到鬆弛軟組織的作用,有利於功能鍛煉。如在功能鍛煉以後按摩,可以加快局部血液循環,促進靜脈血及淋巴液的回流,起到消腫止痛的作用。

——熱療:可以消腫,減輕疼痛,緩解肌肉痙攣,促進血液循環,軟化瘢痕。最簡單的熱療方法是溫水浸泡:將35-40攝氏度的溫水裝入臉盆或其他容器中,把手全部浸入水中,浸泡5-10分鍾,每日數次。每次熱療後,緊接著做功能鍛煉,收效更為顯著。如果手上創口尚未愈合,有神經損傷、皮膚感覺減退或喪失,或植皮區感覺未恢複時,不宜熱療,以免造成傷手感染或燙傷。

(2)屈伸功能鍛煉

——握拳活動:將傷手握緊,再鬆開、伸直,如果傷手不能獨立完成此項活動,可用健側幫忙,使傷手在握拳時,各個關節(包括指間關節和掌指關節)充分屈曲,鬆開時,各個關節充分伸直。如此重複數次。握拳練習應先從遠端指間關節的屈伸開始,以後按近指間關節、掌指關節等順序進行。此項活動主要鍛煉手上各關節的屈伸功能。

——用一寬度適當的木板,反複用傷手抓握。這一活動的優點是便於指間關節做屈曲鍛煉,使屈曲更有效。

——先將傷手前臂放在桌麵上,然後向下彎手腕,直至桌麵邊緣以下,或是將肘部放在桌麵上,用另一隻手支撐著前臂,然後使手指盡量地彎向掌側;或是將傷手前臂固定在桌麵上,然後將手盡量抬高離開桌麵,這幾項活動主要是鍛煉腕關節的屈伸功能。另外,還可以兩手掌相對練習背伸,兩手背相對練習掌屈。

(3)肌力鍛煉:手部損傷後肌肉萎縮、無力,可進行手部肌肉力量的鍛煉,訓練方法可分為兩種。

——關節活動度正常時所進行的肌肉力量訓練:可借助於握力器、橡皮圈進行鍛煉,每日3次,每次到疲勞為止,以後根據情況,可增加練習次數。還可有目的地抓啞鈴、提水、搬運重物等。不要因為手傷,就放棄一切活動,要參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勞動。——不能進行關節活動時,應進行靜力性肌肉鍛煉,鍛煉包括3種方法:①單純性主動鍛煉法:將傷手伸直,然後用力繃緊手上、肌肉,如此反複數次。②健側帶患側提示收縮法:當傷手不能用①法進行鍛煉時,可采用此法,即將患手與正常手放在同一桌麵上,然後正常手用力繃緊到最大程度,這樣也就不同程度地暗示了患手進行肌肉收縮。③負重自我提示法(同側提示法):將患手伸直,然後將一定重量的物品懸掛在患手上,促使手部肌肉收縮。

(4)手指協調功能的訓練:揉轉健身球可以改善傷手的協調功 能,鍛煉手指的屈伸、外展、內收等功能。此外,捏橡皮泥、握皮球、折紙等,都是鍛煉手指協調功能的好方法。

3.手足多汗症的防治

從總體上講,手足多汗症屬局限性多汗症的一種,主要和全身性疾病有關,最多見的全身性疾病有:甲狀腺功能亢進、糖尿病、帕金森病、腦震蕩、交感神經係統的紊亂以及轉移性腫瘤產生的脊髓完全性橫斷等。不過,如果僅僅隻有手足多汗,則應從冷熱刺激和神經精神狀態去考慮,在臨床中發現不少病人,在恐懼和緊張時,掌心汗濕漉漉,影響寫字、繪畫和其他精細的手工勞動;足多汗時,趾間表皮被浸軟腐白,甚至糜爛,散發出惡臭的氣味。同時,還為真菌的繁殖、生長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環境,故而極易招致表皮真菌感染,或者疣贅的滋生。鑒於上述情況,從實踐中提示5項防治措施,供試用。

(1)消除恐懼、緊張、焦慮等不良情緒的刺激,同時,避免食用激發出汗的食品和飲料,如酒、茶、咖啡、辛辣味等。

(2)外塗止汗藥液,可以收到暫時性效果,常用的有0.5%醋酸鋁溶液、5%明礬溶液、5%鞣酸溶液、3%~5%甲醛溶液、20%~30%氯化鋁溶液等,任選1種。每日搽1-2次,若對甲醛過敏者,改用10%戊二醛溶液,也有良效。

(3)部分手足多汗較為嚴重者,可選用穴封法,即手多汗取內關、合穀,足多汗取三陰交、太溪。方法:消毒後取0.25%鹽酸普魯卡因溶液,針刺得氣後,每穴緩慢推注1毫升,每日1次,斂汗效果甚好。

(4)在醫師指導下,口服鎮靜藥,如溴劑、苯巴比妥、穀維素或抗膽堿能藥物等。但應注意其不良反應和副作用。

(5)中藥以健脾、清熱、化濕為主,安全有效,常用中藥有茯苓、山藥、茵陳、焦山梔、澤瀉、車前子、烏梅、牡蠣、生甘草、蒲公英、蓮子心等。

經過其他多種療法治療後,效果不滿意時,可采用淺層X線放射治療。

4.汗皰疹的防治

這種皮膚病通常與自主神經的紊亂有密切關係。特別是當心理上處於焦慮、憂愁、恐懼的狀態時,自主神經失去平衡而紊亂,勢必影響掌蹠區豐富小汗腺的分泌減少,難以維持皮膚表麵的柔韌和光滑;再加上秋冬之際的氣候較為幹燥,因而,在掌蹠區出現針帽大小的無炎症性改變的小水皰,繼而向四周擴大,隨之中央表皮破裂,或者出現撕脫性淺表的細薄屑,這種皮膚損害,往往是一層未好,又有新的剝脫性鱗屑出現,一年之中可數次反複發生。

針對上述病因和臨床經過,提示6項防治措施,供您參考。

(1)正確區別本病不同於手足癬、接觸性皮炎,雖然有反複呈周期性的脫皮現象,但不是淺表真菌或接觸過敏物質而引起。因而,對要脫而未脫的鱗屑,切忌強力撕去鱗屑,防止感染的發生。

(2)平時盡量不用或少用堿性較大的肥皂洗滌手足,以防止掌蹠皮膚的幹燥和出汗不良的加重。與此同時,還應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愉快的身心,這對於預防手足脫皮是不可缺少的自我調節的一環。

(3)脫皮較重,並且周期較短時,可選用軟堅、滋潤和保濕的中藥,如陳皮、金毛狗脊各30克,五倍子、黃精、蠶砂各15克,加水800~1200毫升,煎至500-800毫升,待溫後浸泡患處,每日2次,1次10~l5分鍾,7次為1療程。泡後外塗2.5%水楊酸軟膏,或5%尿素軟膏,效果更佳。

(4)部分病人可酌服扶脾、清熱、化濕類中藥調治,常可獲得鞏固的佳效。如藿香、生石膏、黨參各10~12克,白術、山藥、炒扁豆、茯苓皮各6克,陳皮、焦山梔各10克,蓮子心4.5克,水煎服,每日1劑,分3次服。

(5)若煎中藥不方便者,可口服穀維素10毫克,每日3次,連續3個月,亦有顯著效果。

(6)手足多汗者,則按對症處理原則處理之。

國內外有人用小量X線照射,但療效常不明顯;不過,用焦油霜可收到滿意效果,不妨試一試。

5.手抖症的防治

一位造詣頗深的老書法家近來連連“出醜”,在幾次書法評比會上,他題詞時執筆的手總是顫抖不止,好不容易鎮靜下來,但寫的字已是麵目全非,失去了以往的風格。老伴聽說後犯了嘀咕:幾年前就發現老先生有不自主點頭的毛病,當時認為不是什麼大毛病,所以也就沒引起注意。現在手又出現顫抖,是不是得了“哆嗦病”?為了解除疑慮,他們去了醫院。醫師接診後做了詳細的體格檢查及化驗、顱腦CT等,最後確診他患了“特發性震顫”。

特發性震顫是一種以震顫為惟一表現的良性疾患,病程緩慢,以中老年人多見。若在65歲以上發病就稱為老年性震顫。這種病呈慢性經過,病程可長達數十年之久,但不出現其他的神經病變。

特發性震顫的表現比較單純,早期常以手部震顫為主,以後可累及同側上肢、雙上肢、頭部及下肢等,也有僅限於上肢的。震顫有一定的頻率。70歲以後一般為每秒5-6次。震顫的幅度則隨年齡的增長而加大。震顫的特點為活動時出現,尤其是做某種姿勢時明顯,如寫字、拿筷、做針線等。而發生在頭部時則以頻繁點頭為主要特征。開始多以為是不良習慣,用力克製,但常常是心有餘而力不足。以上表現均在安靜時減輕,睡眠中消失。精神緊張、興奮、疲勞、寒冷可使震顫加重,而少量飲酒和愉快的心情可使震顫減輕或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