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口腔黏膜白斑與口腔癌的關係愈來愈受到人們的重視,因為不少學者通過臨床實踐證實,白斑確有可能轉變成癌或者與癌同時存在。臨床觀察發現,口腔黏膜白斑,有惡變的可能,特別是位於舌緣、舌腹部及口底的白斑,更要引起我們的重視,但絕不是所有白斑都會癌變,癌變者隻占少數,隻要早期發現,早期治療,一般可以收到令人滿意的療效。

39.老年糖尿病患者可有哪些口腔表現

糖尿病是由於胰的胰島素分泌不足,引起以糖類代謝紊亂為主的疾病,病人主要表現為血糖升高及糖尿,臨床上出現多飲、多食、多尿的症狀。

老年糖尿病患者常可導致多種器官的營養不良性病變,在口腔中可發生糖尿病性牙齦炎、牙周炎。牙齦呈深紅色、腫脹、易出血或剝脫,牙周容易生牙周膿腫,而且經常反複發生,牙石可在短時期內迅速形成,其齦下結石十分堅硬,由於結石的沉積,牙齦被剝離,牙周膜被損壞,牙周袋也就會很快形成。這樣使食物殘屑很容易在牙周袋內嵌塞,有利於微生物生長,加重了牙周組織的破壞,牙齒可很快出現鬆動、伸長等一係列症狀,甚至有的患者早期就有全口牙齒的缺失。

患糖尿病的人還可出現口幹、口渴、舌色變為絳紅、舌體腫大等口腔症狀,嚴重的糖尿病患者可因脂肪代謝紊亂,酮體增多而在口腔內嗅到爛蘋果味。

糖尿病患者組織內含糖量較高,加上病人的免疫功能下降,有利於細菌生長繁殖,因此在額麵部常可發生疥腫等化膿性感染。由於糖尿病患者全身及局部抵抗力降低,受傷的傷口容易發生感染而壞死,所以在進行拔牙、牙周病潔刮治療等口腔手術時,應在病人血糖dl以內,又無酸中毒症狀時可在胰島素控製情況下進行。並且應在手術前後使用抗生素、維生素B、維生素C等藥物。

患糖尿病的病人在施行口腔手術時,應盡量少用含腎上腺素的麻醉藥,因腎上腺素能使血糖升高,並使傷口局部缺血,引起感染。此外,注射胰島素的病人拔牙時間應在2h內完成,以防禁食時間過長,出現低血糖反應。

40.口腔病灶是怎麼一回事

20世紀80年代以來,尤其進入20世紀90年代後,世界各國不斷的有關報道,重新發起人們對口腔疾病與全身疾病關係的關切,學者們進行了大規模的流行病學觀察或病例對照研究,並用科學的統計分析手段,確實發現二者有一定的關係。

病灶是指一個局限而具有致病微生物感染的組織,它本身可以表現或不表現症狀。當病灶內的致病性微生物或微生物所產生的能損害組織的毒素發生轉移,引起不與病灶直接相連的遠離器官組織發生器質性和功能性障礙,從而導致某種疾病的現象,稱為病灶感染。一般情況下,病灶本身可不表現症狀或很少表現症狀。

人體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各器官彼此聯係,病灶不僅存在於口腔,也存在其他器官,特別是與體腔相通的部位,如上頜竇、扁桃體、闌尾等都可成為病灶,而病灶牙是最常見的病灶。以牙齒作為病灶感染來源的稱慢性牙源性病灶感染。

口腔疾病會影響營養狀況、生理狀況等全身健康,口腔疾病還可以形成口腔病灶而直接影響到全身健康,口腔病灶可引起慢性牙髓炎、根尖周炎、牙周炎、冠周炎等疾病。有的時候在消除了可疑口腔病灶以後,某些全身性疾病的症狀可以減輕,甚而痊愈。

如有可疑的病灶感染,需請有關科醫生做進一步檢查,消除病灶,不一定都需要拔牙,經過治療能消除感染的,應該進行適當治療。不能徹底治療,且無保留價值的,可予以拔除。對患有心、腎疾病的老年人,在拔牙前和拔牙後三天內,應給予足量的抗生素,以防發生病灶感染。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