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打折力度一定要夠誘惑。什麼買多少返贈多少代金券的“0元搶購”,什麼全場五折的節日狂歡,什麼不計成本清倉酬賓,務必要讓人一見就心動不已。但是如此折騰,難道要賠本賺吆喝嗎?當然不是,這種大幅打折前往往提前幾周就調高了價格,自然是價格打折依然不耽誤賺錢了。
二是相應貨品的庫存一定要足夠。2010年,由於短時間內訂單量的激增,曾導致不少店鋪出現過爆倉的情況,讓許多看著存貨數量下單、交易到中途卻被告知無貨的買家都抱怨不已,從而也影響了自家網店的口碑,促銷過後肯定也會減少一部分回頭客。
三是配送速度一定要夠迅速。由於促銷活動集中在一天內,是集中在一天之內的活動,大家的規則設置,便都采取從當日零點開始、先到先得的模式。於是,會有許多買家在當天零點左右的時候爭分奪秒地下單、搶貨,這就對商家的發貨速度提出了考驗,因為物流渠道也會因為短時間內業務量過大而癱瘓。
其實,往年小明的妻子堅持不跟風的理由還有一個,就是網店係統的反應速度。像2012年夏天那場電商大戰中,出手的可都是業界巨頭,連他們都曾因為反應遲緩、容易網絡塞車和出錯的係統,而被不少熱情參與卻敗興而歸的消費者大肆投訴。何況一家小店呢?一旦係統因流量超負荷而出錯,受損的還不是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口碑?
但小明可不這麼看,他覺得根據他今年掌握的信息,他們網店所在的商城,今年可比往年更加重視這個為期一天的“購物狂歡節”,會從各個方麵給網店提供支持,尤其是係統的優化。百般爭執不下,小明的妻子隻好放棄,按照小明的意思辦了。
這次的十一月十一日,當天零點剛過10分鍾時,網民們在天貓商城的消費就已經達到2.5億元;當天13時38分,銷售額又突破100億元,並仍然在快速增長。小明的網店自然也隨之迎來了銷售高峰。
可沒多久,店裏就開始收到各種投訴,許多消費者抱怨“提交訂單或支付的頁麵動不動就癱瘓”,或是“怎麼都支付不了啊,刷網頁刷到手都軟了”,還有“這折後價格跟10月份的比根本沒有5折嘛,至多就是8.2折”……
小明雖然信心百倍地準備好了足夠的庫存,也疏通過了物流渠道,卻沒繞開上述被投訴的問題。這讓他有些哭笑不得。他的妻子倒是很淡定:“食得鹹魚抵得渴啦,你不知道商機背後總有風險嗎?”
中國現階段的電子商務領域,賣方對於消費者的消費熱情與能力(包括購買力、掌握信息的能力)的判斷似乎總是有些滯後,而電商們所依賴的網上交易平台的頻頻出錯,更明顯地體現了這一點。這也難怪,因為這一領域變革了原有的經濟規則,的確是充滿機遇卻也充滿風險的典型,要在這裏撒網,就必須懂得其特有的新規則。
電子商務與其運營收益法則
現有的經濟學分析認為,互聯網絡通信協議的普遍應用,賦予了消費者以更大的權力。並且也讓他們掌握了更便捷、更豐富的信息。在傳統經濟時代,消費者為了購買到物美價廉商品常常貨比三家;而在如今的數字經濟時代,電腦、筆記本電腦、智能手機等任何一個能上網的常見終端設備,都可以讓消費者足不出戶就對各家的商品價格乃至信譽好壞了如指掌。
由此而來的,首先是賣家之間的競爭,分化了利潤、降低了價格並提高了供給。電子商務對於供給的提高,又吸引著更多的消費者從傳統消費方式轉向網絡消費——在網上購買,在網上支付。
本來,古典經濟學認為,一個有眾多商家參與競爭的市場當中,必然存在著“收益遞減法則”,即隨著新的企業進入市場,收益率必然下降。這個道理很簡單,說的就是市場這塊蛋糕其實總是同樣大,一旦分蛋糕的人多了,自然每個人分到的就會變少。
但是,數字經濟的運營結果卻體現了一種“收益遞增法則”:免費的軟件、便捷的消費方式帶動更多高附加值的需求,新企業的進入並不一定降低收益率,相反,往往會因為找到了新的增長點而帶來收益增長。這個規則所說的情況,就是電子商務最富有商機也最富有風險的特點了。
首先,在數字經濟中市場不再是一塊大小固定的蛋糕,而是一個越做越大的蛋糕。最早的BBS論壇讓人們喜歡上了在網上吹水聊天,他們才會想用操作更簡單、圖文並茂甚至能共享資源的網頁版論壇;網絡交流讓人們習慣了更便捷的聯係方式,才會催生各種社交軟件;人們都開始在網上查詢資料或信息,才會想到搜索引擎是非常有用的新工具……而所有這些互聯網的應用功能與其發展軌跡,都已體現在了電子商務的運營過程當中,並不斷催生著新的需求。
其次,具體到直接麵向消費者的電子商務,拋開了實體店麵的成本與接待空間的限製,商家麵臨著更加自由也有風險的競爭。經濟研究顯示,如今的在線商務,明顯地趨向於這樣一個發展狀況,那就是朝著幾乎完全競爭化的方向發展。
這樣的發展,一方麵讓身處其中的商家打破了許多限製,就像上文的小明夫婦那樣,能夠輕而易舉地開店,也能抓住促銷的機會賺錢——而不必擔心先期店麵投入成本太高、所處路段不好之類的問題,因為網上的買家都是用搜索引擎搜索想要的商品,並通過貨品數據和評論留言進行判斷,隻要你東西好、口碑好,就不用愁客源。
另一方麵,如上文中的小明所總結的那樣,要在愈加激烈的競爭中分一杯羹,光做到商品好還不夠,價格優勢、庫存容量、物流渠道,還有電子商務所依托的係統都要經得住考驗。比如來自消費者的考驗,就如數字經濟市場的增長性一般,也不能用已有的數據去簡單衡量。像上文那樣促銷的情境,就會激發空前龐大的集中購買行為,大到讓商家即便多做了許多準備卻還是避免不了係統出問題,也經不住愈加精明的消費者對實際優惠幅度的仔細推敲。
所以,要在電子商務的海中揚帆,就必須認識到“收益遞增法則”所包含的機遇與風險,在合理把握商機的同時,也必須提高承擔風險的能力。
第五節 通宵營業,競爭與信譽的悲劇
通宵營業的商家,如今在許多地方都可以見到。而且,有許多不同類型的商家都會提供通宵服務,比如澳門的賭場,香港的通宵巴士,北京三裏屯酒吧街的一些酒吧,以及遍布各地的二十四小時便利店。
也許有人會誤以為通宵營業和二十四小時營業沒什麼差別,但這二者並不相同。“通宵”隻是說整個晚上,像一些酒吧,它們一般是下午或者傍晚才開門,主要在人們工作之外的時間提供服務。而二十四小時便利店,則是全天無休,一直開門的。如果這樣的二十四小時店是開在酒吧街,那就十分符合它所處的特殊環境;但是如果是在寫字樓下或者住宅區裏,它的通宵營業則顯得有些沒有必要了。
所以說,上述商家中,有些地方隻是根據行業或服務的特點設置了比較特殊的營業時段,但有些地方並非特殊行業也不處於特殊環境卻選擇全天無休,則往往是過度競爭的結果。
通宵營業為哪般
小明在本地讀大學,常常住在家裏而不住學校。他家所在的小區原本隻有一家小賣部,店麵雖小但五髒俱全,生活中用得到的商品都會有。這家店的東西賣得明顯比外麵的超市貴一些,但因為在小區裏算是獨門生意,質量可靠,離街坊們家門口很近,所以收入一直都很不錯。
最近這段時間,在離小明家比較近的位置,又出現了一家新店,門楣掛的牌子上寫著某某便利店。它的店麵雖然比那家小賣部大不了多少,但內部陳設更像超市。小明這時正好放寒假,待在家裏也沒什麼事可做,看看這家便利店正在招人,環境也不錯,就去應聘這個新店的店員。很快小明通過了老板的麵試,便與其他幾位店員一起參加開張前的工作布置會議。
小明本來以為自己的工作就是為鄰居們提供個買東西的方便,站站櫃台、收收零錢這麼簡單。誰知一聽工作會議上老板的發言,才弄明白,這個店打算通宵營業,幾個店員要輪換倒夜班。小明這才留意到門外寫著“24h”的圓形標識牌,想想冬天的寒夜裏要值夜班而不能睡覺的痛苦,他覺得自己似乎悲劇了。不過老板也著力安慰了這幾位年輕的店員,說既然是倒班嘛,每個上夜班的同事白天都可以在家好好睡個覺,到換班時間來接班就可以了,每個人每天工作的時間還是八小時,這個是不會變的,並且夜班每小時的工資標準要比白班高。
新開的這家便利店因為普遍的定價都比那家小賣部便宜些,迅速吸引了許多街坊來捧場。而它的通宵營業,更是讓一些晚歸晚睡的人們大感方便,於是好評不斷。不過小明倒是覺得,半夜裏需要買東西的客人歸根結底還是很少,帶來的利潤其實非常有限;但原本隻需要一個或兩個人打理的店麵,卻因為要通宵營業而多請了幾個人來倒班,豈不是得不償失嗎?但他的老板卻一直很淡定。
沒多久原來的小賣部發現客人被新開的便利店搶走了好多,這樣下去他們的盈利損失太大。但是他們又沒有那麼大的財力多請幾個人來常年輪班開通宵,於是就準備做促銷活動。沒幾天,小賣部貼出了促銷海報,將各種優惠羅列一番,果然吸引了不少街坊鄰居。但是來的人發現,所謂的優惠,其實是提高了原價之後才按比例打折的,所以並沒有便宜多少。所以這次優惠活動並沒有給小賣部帶來多少回頭客,反而讓人們對它的信譽產生了懷疑。
新開的便利店呢,發現小賣部在搞優惠促銷的噱頭,也組織了一次特價銷售。這可把小明等人忙得夠嗆,因為老板的這次特價活動有非常多的規則:凡是確實準備打折銷售的,貼上打折價後,貨架上列出的同種貨物不能超過20件,並在標牌上寫明“特惠商品,售完即止”;凡是原來就利潤不高的那些,一律將整數價格增加或減少而改成尾數為9毛的價格,並在原價位置貼上對麵小賣部的價格(都比改後價格稍高)再劃掉;凡是出現特惠價格商品售完的,就在大海報的對應商品廣告那一格貼上“活動結束,敬請期待下期”……
這一來,就吸引了比小賣部做促銷活動時多得多的客人,人們路過時都會進來看看有什麼優惠的東西,正好需要的話順手就買了。而且大多數客人覺得,便利店原本價格就比小賣部便宜,現在這個優惠活動和海報中宣傳的一樣,是真心在酬賓;而小賣部則像是在忽悠顧客。
小賣部那邊可真是啞巴吃黃連——有苦難言了。因為這家店的店主也知道,其實便利店的“特惠商品”根本是按輕微虧本的價格銷售的。但是,它種類並不多且每樣隻賣20件,這樣導致的損失就很小,但卻吸引了大量顧客。再加上便利店特價銷售活動的其他措施,甚至讓人們都不願意再到小賣部來買東西了,真是殺了他一個措手不及。
這其中的關竅,在便利店上班的小明卻沒有完全參透。但是他現在似乎知道了,他的老板為啥一直那麼淡定——因為他從一開始,就對勝利胸有成竹。
通宵營業與惡性競爭
我們都知道在市場經濟中,競爭是不可避免的,而且有秩序的競爭也是讓市場達到資源優化配置功能的唯一途徑。但是一個健全的市場環境中,其競爭的特點,就不隻是在結果上成王敗寇,還應當在過程上符合合理的程序。
惡性競爭就是突破了程序合理的界限,比如上文的便利店通宵營業的出現。就像上文中小明在便利店所體會到的那樣,夜裏營業的投入和產出其實是不對稱的,因為他們所在的住宅小區在正常情況下夜裏本就不會有多少銷售量。但即便這一時段的營業得不償失,他的老板還是堅持這一點,為什麼?為了吸引更多顧客,從而擠垮他的競爭對手。
經濟學上認為,企業在提供產品或服務時,若運用了遠低於行業平均價格甚至低於成本的價格,或者使用了不正當的手段去獲取市場份額,這樣的競爭方式就稱為過度競爭,又稱惡性競爭。有研究總結,惡性競爭容易出現在進入門檻低、生產企業眾多、行業集中度不強,同時需求又十分巨大的行業。像上文中的小區商店,賣的是最常見的日用品,就屬於容易出現惡性競爭的地方。小明在打工時的所見,也確實證明這裏出現了惡性競爭。最為典型的例子,就是他老板在優惠活動中所設定的“特惠商品”,本來就是微低於成本,自然也低於行業平均價格,這是一種進行價格戰的競爭手段。
這樣的競爭手段如果繼續,不難想象同在這個小區的小賣部,恐怕很快就因為入不敷出、虧損嚴重而開不下去了。但是便利店獲取全部市場份額的目的一旦達到,往往也不可能保持那樣的平價,而是需要不斷漲價來收回成本、擴大盈利。那麼,最終會因此付出更多的,其實還是小區裏的消費者。
這樣不擇手段的競爭,雖然在短時期看會給競爭獲勝方帶來好處,但是玩過火了還是會讓商家的信譽掃地。比如,上文的小賣部進行促銷活動的例子,最終就導致了小區的街坊們不再相信小賣部、大多不肯來買東西了。再比如,如果便利店在擠垮小賣部後,為了擴大利潤而漲價,那麼也會讓消費者發現,其實“天下烏鴉一般黑”。他們會覺得之前的平價都不過是吸引關注的噱頭,而不是誠心實意的酬賓,那自然也會對便利店的誠信產生質疑。
總而言之,非特殊行業、特殊環境中的通宵營業,其實是惡性競爭的產物。這種競爭方式,雖然能讓商家獲得關注、擴大客源,但也很容易讓商家的信譽遭遇悲劇。
並且,一旦競爭分出勝負,勝者必然為收回成本或擴大利潤而提高價格,最終損害的將是消費者的利益。這樣看來,惡性競爭雖會在短時間內讓消費者享受一些實惠或者便利,但是它會帶來的悲劇,最終也會降臨到消費者頭上。
第六節 版權所有,為什麼中國的知識產權那麼廉價
版權是知識產權的一種。知識產權被概括為:人類的智力勞動產生的成果所有權,是在一定期間內享有的專有權利,依據國家法律賦予相應的著作者、發明者或成果擁有者。知識產權一般分為兩類,除了版權(有時也稱為著作權)外,還有一類就是工業產權(也稱為產業產權)。
知識產權近年來在中國也越來越多地被人提及,除了版權所涉及的範圍外,知識產權還包括了屬於工業產權的發明創造、品牌、名稱等內容。1967年世界知識產權組織成立後,人們便開始使用“知識產權”這一術語。不過,直到最近十幾年,知識產權才在中國人的生活中變得常見。
小明的網絡寫手經曆
小明雖然是個男生,但是從小就更加喜歡讀書而非運動。從學寫小學作文開始,他就喜歡上了寫作。雖然填報誌願時他按照家裏的意願選擇了物理學,但小明並沒有放棄自己的愛好。在大學期間,當身邊的室友們都在對著電腦打各種遊戲或玩各種社交網時,小明做的最多的事情則是在網上逛各種文學網站,瀏覽別人的作品的同時自己也寫一些文章。
漸漸的,長時間閱讀積累並且筆耕不輟的小明,寫的作品越來越好,也獲得了眾多網友的好評。有許多網絡上的讀者都會在評論裏鼓勵小明加油寫,並且說如果小明的作品能結集出版的話,他們一定會買正版以示支持。
一開始,小明隻把寫作當作一種抒發和表達自己的訓練和享受,而沒有想太多是否要把它變成鉛字的事情。但是鼓勵和擁護的話見多了,不免也就會心動起來。他開始有針對性地整理自己寫過和要寫的文字,在原有短篇的基礎上進行整合,形成了一個主題文集的前半部分。而後半部分呢,他還在照著原來的習慣繼續寫下去。在繼續更新的同時,他開始期待著自己的作品也能像這個網站上有過的那些例子一樣,被大出版社看中,並付梓出版,為自己帶來收益。
但是大學的時光一天天過去,雖然小明堅持更新的這個網站已經將他的這個係列收入了精華區,給予了一些網站方麵的獎勵,但是他期盼的出版社或出版書商卻沒有找上門來跟他洽談出版事宜。雖然繼續的更新依然獲得了網友的好評,但是小明已經麵臨找工作的問題了,而他沒能如願出書的遭遇讓他對寫作有些心灰意冷。他依然喜歡寫作帶來的快樂,也喜歡自己的文字帶給他人的閱讀快感,不過,他還是需要那些在商言商的出版企業給他一點反饋。因為隻有收到來自這些企業的反饋,小明才能判斷自己能不能靠這樣的寫作掙得一碗飯吃。
但直到小明拿到學士學位,網上的作品也沒能發表。他覺得無論如何先得自己養活自己,然後才能談得上過自己想過的生活。於是他就先去了各種與專業相關的單位麵試,最終在一家外企做了科學儀器的安裝維護工程師。從此他忙於工作,隻在出差趕路時才看看書,再也沒有精力更新網絡上的文章了。
沒想到工作兩年後的那個冬天,他偶然在一家刊物的專欄上見到了自己的文章,並且這個專欄已經出了好多期了,有時候是小明寫過的文字,有時候則是沒見過的類似篇章。但是署名的卻是他完全陌生的一個人。這讓小明十分困惑也非常氣憤,他從來沒有主動接觸過這家媒體,也沒接到過這家媒體的任何聯係,但是他發表在某網站並且注明了“本人原創,求洽談發表”的文章,卻莫名其妙地被用別人的名字發表了!
小明不甘心,於是利用自己的網絡社交工具表達了維權的訴求。他在其中附上自己文章原本的網址,然後據此直接向該平麵媒體提出相關要求。但對方的一位編輯的反應居然是:“我們那麼受歡迎的專欄,就算裏麵用了你寫的東西,也算是對你的肯定,你應該感謝我們幫你傳播你的文字……”此回複一出,網上一片嘩然,原本不關注此事的人都跳出來回複,憤怒指責該媒體的恬不知恥。
而在該專欄署名的作者,雖然在各個討論熱烈的網上社區也有官方賬號,卻從始至終一言未發。被人質問時,他的欄目編輯更信口胡言地說:“弄個兩年前的不知真假的網頁就想潑我們髒水啦?我看是某些人眼紅我們這位作者寫得好,來騙錢的吧!我的作者一向木訥少言,不善於辯論,這樣莫名其妙的事情你讓他說什麼啊!說現在的人都掉錢眼裏了?我的作者才隻賺了幾塊錢稿費,你們想訛也找那些有錢人去好吧!”這更讓那些網絡讀者義憤填膺,紛紛向別的網友舉證自己當年如何親眼看著小明更新,甚至有的內容是如何在跟讀者互動交流後寫出來的……
短短幾天,各種意想不到的事情的出現,讓小明完全無法理解。他原本想著,隻要媒體和署名者肯低頭認錯,並肯坐下來談妥補償、不再繼續侵權的問題就差不多了。但是現在看來,事情遠遠不是說清對錯這麼簡單。
終於,小明在親朋和網上輿論一邊倒的支持下直接向該媒體通知:自己已經提起訴訟,將通過法律手段維護自己的著作權益;如果該媒體不肯按某某金額標準賠償自己的損失,並在該刊物刊出正式的道歉公告,那麼大家就等著法庭上見。
經過這段意外不斷的經曆,小明恐怕再也不會做網絡寫手了。因為他實在不懂遊戲的規則。許多人也許都在網上見過被大家熱議的那些新聞,說哪家網站盜版登載他人作品、哪家媒體盜圖之類的;也許我們都曾認為,被證實盜用和抄襲的網站和媒體太無良,而小明這樣的作者也太不懂得保護自己的作品了。
可事實上,正是現今中國經濟體係對於知識產權的價值定位存在著明顯的扭曲,造成了知識產權非常廉價的現實,從而促成了這些媒體的肆無忌憚,也使得名氣還不夠大的小明們維權能力非常有限。
知識產權在當下中國的價值扭曲
我們先想想看,即便小明訴諸法律,即便判決結果承認了小明被侵權,也判了對方媒體公開道歉,那能判給小明的賠償金額大概在什麼水平呢?要回答這個問題,可以先參考一下近年出現過的侵權案件的審判結果。
比如,SD集團狀告BD網站的風雲大案,原告方的代表曾在采訪中說,因為BD文庫中免費向網友提供的來自SD集團的知名小說,達到了SD網站中知名小說總量的95%以上,所以“經過粗略的估算,由於BD盜版給SD帶來的損失一年超過10億元”;並且,BD搜索引擎的搜索結果包含許多盜版信息,也極大侵害了SD文學的權益,據此將向BD索賠上百萬元。但看看2011年的一審和終審裁定結果,雖然判了SD文學勝訴,判令BD停止侵權行為;但對於眾多被侵權作品和作者的賠償,也隻判了BD公司“賠償SD經濟損失50萬元以及合理費用44500元”。但是平均到每部作品,能得到多少賠償呢?恐怕50萬元是遠遠不夠的。
再比如,隻涉及一部作品的案例。如2010年9月江西省南昌市查處的南昌市TPY教育谘詢有限公司大量印刷、售賣並在教學活動中使用盜版教材《TPY美語》的侵權案。這家公司盜版的對象,是另一兒童英語教育機構編寫的一套含12本分冊的教材。法院審判認為,TPY公司未經著作權人許可而擅自複製、發行其文字作品,已經構成侵犯著作權罪。但是看看對被告判罰的具體內容:判決被告人林××有期徒刑3年,緩刑3年,並處罰金6萬元。
相比之下,小明總計8萬字左右的作品,即便勝訴獲得賠償,其賠償金額又怎麼可能高於上述案例的判罰水平?12冊一套的教材被人盜用去另外開班盈利,也不過獲賠6萬元;小明那被盜發在刊物的8萬字,恐怕能有幾千元賠償就不錯了。這樣看,小明所麵對的侵權媒體,他們對此事的囂張態度,其實在根本上來自對侵權後果的有恃無恐——首先是,“反正你也未必真敢追究我”,其次 “即便你告到法院追究我了,我最多損失幾千塊錢。你看,BD網站賠了幾十萬元現在還不是活得好好的嗎,過不了多久大家也都不會記得我這件小事兒了”。
有分析者認為,上述現象的產生,本身就反映了中國知識產權的廉價,而這也與政府的司法和執法機構在這方麵的失職有直接關係。
文字與藝術作品的版權,是知識產權的一種。在著作權方麵,想想那位袒護抄襲者的編輯,其實他有一句話很實在,就是“我的作者才隻賺了幾塊錢稿費”,雖是調侃,道出的卻是尚未出名的作者們稿酬收入的微薄。而工業產權方麵的情況則主要是,許多行業針對他人持有知識產權的商品,大肆進行“盜版”、“仿版”、“山寨版”乃至“改裝版”的生產、銷售或免費傳播。這些廉價產品的層出不窮,讓許多商家對於工業產權的意識異常淡漠。
所有這些都源自於中國社會對知識產權價值定位的扭曲。從國際慣例來看,知識產權這種無形財產權,本來與房屋、汽車等有形資產一樣受到國家法律的保護,一樣具有價值和使用價值;並且,許多優秀作品、重大專利或馳名商標的價值也遠遠高於房屋、汽車等資產。相應地,許多國家都有非常完備的專利法與知識產權保護法。像美國政府就有許多維護知識產權價值的舉措,比如它曾根據法院的命令在一個月內關閉了82家網站,其中被關閉的許多網站也隻是供網民免費上傳和下載音樂與軟件的平台。但是在中國,符合上述描述的情況卻少之又少,因而往往也就無法實現知識產權價值的正常體現。究竟為什麼會存在這種價值扭曲呢?
先來看著作權方麵。如今的著作人往往需要跟各種商業機構合作,才能將作品推向市場、完成銷售。而這些商業機構,如出版社,他們付出的成本,在其投入的人力、物力基礎上是比較容易量化計算的;但在著作人或者說創作人方麵,他們往往被要求在一定的時間段內提交一定的文字量,而他們在這件作品上投入的精力、知識與創造力,則都是抽象的、難以量化計算的。
所以對於著作人來說,往往就籠統以作品的字數或其他計量來一次買斷,或者計算占售價一定比例的版稅作為收入。無論作者對某部作品投入多少,即便他比出版社任何一位參與者投入的精力都多,他的收入常常也僅占作品利潤的很小一部分。並且,許多作者還要為這筆本就不多的收入繳納高額的所得稅。許多作者繳稅之後,留在手裏的收入就少得可憐了。著作者這樣的經濟地位,再加上尚未出名而帶來的劣勢,在以市場為導向的出版界,其人微言輕的狀態自然就無法避免。
況且,即便著作人與出版發行企業是平等協商完成作品推出的,作品一麵世,也還是會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被無限複製和傳播。無論是盜版,還是網上“分享”的電子版,都非常容易獲得,又非常難以製裁。即便像上文提及的SD文學集團那樣將盜版者告上法庭,又能如何?不難看到,對盜版的處罰力度的過於輕微,足以讓盜版者無所顧忌。司法的漏洞和執法的不力在這個時候體現得淋漓盡致。
在上述的收入標準低、被盜版成本小的兩麵夾攻之中,對於小明這樣的創作者來說,“版權所有”隻是名義上所有,“仿冒必究”也隻是態度上必究而已。
再來看工業產權方麵。許多企業隻看重短期利潤,而不願意為擁有自主的知識產權加大投入,消費者方麵,慣於“免費分享”,不願意掏錢購買貴價的正版產品,這些原因造成了人們對工業產權價值的漠視。當許多國內企業在產品方麵的模仿與抄襲蔚然成風時,他們卻無法參與高端技術領域的國際競爭,而且在很多時候要向國外的知識產權擁有者支付大筆費用。
這樣的現象,尤其在國內的軟件行業形成了一種怪圈。一方麵,不少國內軟件公司總是在按訂單給外企寫軟件,拿著產權的外企則用這些軟件的產權在國際上賺大錢。另一方麵,有些自己搞研發的國內公司,自己創造的產品往往一經推出就會遭遇盜版,導致付費用戶極少;於是他們為收回成本隻好提高付費價格,但這樣卻導致了更多的用戶嫌貴而不願意付費使用。如此容易陷入的惡性循環,讓許多國內軟件開發企業難以堅持自主產權的產品開發,於是為了生存,他們大多都會選擇跟風模仿而降低研發成本,或者幹脆隻接外企訂單而為他人做嫁衣。
應當說,無論是免費傳播的著作作品還是工業產品,雖然會讓很多消費者感受到一時的好處,但是卻會給著作權人和工業產權擁有者造成重大損失。這種知識產權價值無法被完全體現的狀況持續下去,最終就會造成肯花大力氣創新的創作者、研發者越來越少,中國人自己的作品與產品越來越差。並且,也總是會有人像上文中的小明那樣,麵對抄襲或盜版時感到無計可施,於是幹脆選擇放棄繼續創作。那麼,最終會為此受害的,也將是消費者。因為他們將越來越難以找到好的新作品,或者好的新產品。
最後,想引用幾句曾讀過的一篇文章中的總結,來結束這一個讓人倍感沉重的小節。那是一篇名為“作家能否靠筆養活自己”的文章,文中通過對1949年以來中國稿酬與版稅製度變遷的考察,分析了現行製度下靠寫字吃飯的中國作者們尷尬而艱難的生存狀態。文中還給出了一個強烈的對比:一方麵是“魯迅在上海十年間”,一家人完全靠版稅、稿酬等方麵的大量收入生活,“巨額稿酬讓魯迅不必再仰人鼻息,使其有了充裕的寫作時間和空間”;另一方麵則是“當下的稿酬製度”,“向作家、文人課重稅,既有現實的政治考量,也有體製化的因素。當大多數作家都有工資可拿時,‘稿酬收入’就會被當作‘額外收入’,適用稅率較高的‘比例稅率’。但問題是,那些想靠稿酬養活自己的自由寫作者的生存空間就太逼仄了,受影響的不僅是一小撮作家和文人,更窒息了現代文明的發展”。
第七節 市場信號,信息永遠是經濟最好的朋友
在市場經濟的今天,人們也許都對“市場信號”並不陌生。
參與市場競爭的企業,在把握市場形勢時最需要關注的對象之一,就是其競爭對手所進行的,能直接或間接反映其意圖、動機、目標或內部情況等一係列信息的任何行動。而這些關注對象,在經濟學上就被稱為市場信號。因為就算不是全部也有大部分競爭者的行為,總會表現出某種信息,因而可以說,市場信號成了市場中一些信息的間接傳遞方式。所以,通過市場信號去收集這些信息,會有助於分析競爭者的情況,進而也會有利於製定競爭戰略。
小明的生意與鄰村人的生意
小明家裏是種菜的,靠著村子離城市比較近的優勢,種了各種時令蔬菜。但是小明從城裏的專科學校畢業時發現城裏已經不再流行吃得多、吃得便宜,好多人都開始追求吃得健康、吃得有機了。他利用實習、暑假打工等各種機會,熟悉了很多需要有機農產品的商家。在這個過程中,小明弄清了他們的訂貨與供貨方式,也認識了不少行內人。在與這些人的交流中,他還把老家有人不用藥劑的種菜習慣向他們做了初步的宣傳。
於是畢業後返鄉務農的小明,就不隻是幫家裏人種菜了。他近幾年賺錢的主要活計,是在附近村莊收購有機農產品,然後供貨給城裏那些和他談好了訂單的酒樓、超市或者菜市場。小明在跟菜農談收購的時候,總是要求供貨的菜農用最原始的土辦法種菜,施肥要用天然肥料,除蟲不用農藥。剛開始,村裏人都不太相信小明幹這個能有錢賺,因為不用農藥和化肥,確實會比別人的同種作物成熟慢、產量小。
但是,人們沒想到的是這些用土辦法種植出來的東西,在城裏的售價超乎尋常的高。小明在城裏的銷路一打開,合作的菜農就嚐到了甜頭,紛紛表示會繼續跟著他幹。於是,跟小明合作的菜農越來越多。順利打開了局麵的小明,沒幹幾年就蓋了新房子,娶了漂亮媳婦。雖然小兩口跟小明父母還是住在農村,過得卻比許多城裏人還舒服。這讓許多人都眼紅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