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政府的幹預
新日本製鐵公司無力從員工的退休年齡從55歲延長到60歲,但這卻是日本政府已經宣布在全國企業中推行的,因而不得不予以照辦。為此擅長定量分析的喬克在一次研討會上說:“據我計算,由於鋼鐵市場需求減少,這家公司已經有3000名富餘員工,占職工總數的10%,這種局麵正吞食著企業的利潤。如果延長員工的退休年齡,那麼公司在今後5年裏還要承擔7000餘名富餘人員。”
2.市場的需要
國際市場對日本鋼鐵的需求一直很大,但最近兩年人們對鋼材的需求量相對減少了。在此情況下,新日鐵公司采取了降低勞動力成本的經營戰略,所以使它成為世界鋼鐵生產的領先者。具體實施辦法是,當舊的工作崗位被撤銷後,公司把現有的工人調換到新產生的工作崗位上去,這樣就同時解決了辭退和新招工人的矛盾。
8.3私營公司如何掊訓員工
員工進人公司工作,就好比購買後的機械,也需不斷的保養和維護。對員工的這樣保養與維護就體現在對員工的訓練與培訓上。
1.私營公司為什麼對員工要進行培訓
(1)員工剛進人公司時,對公司的環境不了解,也不了解經營者製定的戰略與目標,這時就需要對員工進行必要的培訓,如果讓其自己摸索,不僅影響工作進度,而且這種間接的費用支出(因此而影響的利潤)反而會更大。
(2)員工在公司工作了許久,而公司麵臨產業調整,或隨著科技進步,員工原有的知識結構已不能適應目前的工作需要,這時就需要對員工進行後續培訓。如果這時再引人新的員工,對公司來說,成本費用往往更大。因為新員工往往由當時人才市場的情況,要求更高的工資,這裏舉個小例子:
例1.某私營公司如果對A員工進行培訓,可能要支付1千元,由於誤工造成的間接損失是5000元,可以少支付培訓期間獎金為500元。
如果外聘B員工,A員工仍保留工作,則B員工每月需支出2000元“工資+獎金”,如果辭去A,則B員工每月多支付500元。
假設A員工在培訓後與B員工的工作創造利潤相同(5年內)分析:在利潤相同時需比較成本,成本高的不合算。
A員工:1000)5000—500=5500(元)
B員工:
1、不辭去A:每月多支2000元,5年為2000x5x12=12萬元。
2、辭去A:每月多支500元,5年為500x5x12=3萬元。
由此可見,該私營公司無論是否解聘A,所聘用B的成本都要高於培訓A的成本。而且,如果公司輕易將工作了許多年的A辭退而任用新人B,可能會使其他員工覺得自己的命運未來也是這樣,從而產生不滿情緒。
2.私營公司培訓的目的及如何推行培訓
私營公司的經營者要對所有的培訓計劃所要達到的目的加以確定。如果職工的表現與公司的要求有差異,未能符合公司的最低要求,這時候培訓就會大派用場了。
但是,如何去推行培訓,才能使員工表現能夠有所改進,從而達到工作的要求呢?此時就要將培訓工作具體化:假如員工欠缺的是知識,就通過講授、研討等方法把需要具備的知識加以傳授。假如技術不足,可以用實地進行操作培訓。
除了把有關技術加以傳授之外。假如欠缺的並不是知識與技術,而是信心、思考和判斷能力,則需要職工改變個人態度,才能對問題加以解決。
一個公司經營者,若能穩妥地掌握目標與現實的差距,就可以著手進行培訓決策。一般來說,簡單和無需在辦公室或工場以外教授的培訓,都宜於在公司內進行。假如公司無法提供培訓難度較高、學習時間又比較長的培訓項目,例如電腦應用、電話禮儀、管理知識等,可以到公司以外的地方進行培訓。無可否認的是,在公司內進行培訓成效較高。但這樣需要公司自編設計一些專門的教程和教材,這畢竟是一種麻煩事,因為並不是每一個生意人都有時間可花上這些時間和人力。有時候,公司寧肯花錢提供進修津貼,讓職員到學校培訓中心去學習有關知識。
3.對人員培訓的幾種方法
(1)先醫急症。
公司內有些工作效率特別差的員工,就等於是一顆定時炸彈。另外,一些中層管理人員的管理技巧可能有待改進,亦可以接受訓練。為表現低劣的員工進行“急救”,是首先要去做的工作,相反,提升工作能力的訓練,就可以放在訓練差勁的員工之後。因此,公司應分清輕重緩急,依次而行。
(2)現場實踐。
最具效率的訓練和指導,是邊實踐邊指導,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訓練人員可將現場講解問題的症結進行剖析,這樣會使員工對遇到的難題迎刃而解,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
(3)利用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