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私營公司如何做好銷售與營銷管理(2)(1 / 3)

(4)創新工作難免有失誤,應積極改進。失敗乃成功之母,人世間沒有常勝的將軍,隻有勇於拚搏,即使失敗了,才意識到成功在前麵。

(5)加強培養創新意識。杜邦公司運用五種培訓方法加強所有員工的創新意識。即橫向思考、比喻性思考、正麵思考、聯想觸發性思考,抓住了對夢想的解釋。

(6)想方設法發展企業文化。企業文化是一個企業的精髓,創造和發展一種全新的企業文化可以導致一個企業起死複生。

(7)創新要有目標選擇。創新是一種未知的思想活動,它不進則退,所以了解未來是很重要的,要想在新的競爭中站穩腳,必須估計自己的創新能力,找出和確定適合自己的創新目標,從而使自己的創新技術在同行中遙遙領先,連戰連捷。

6.4私營公司如何正確對待市場腋軟!

前麵已經說過,我國的市場已經由賣方市場(需求>供給),轉向了買方市場(供給>需求)。目前國家最頭痛的是“內需不足”,用八十年代一句老話形容就是市場疲軟。

1.市場疲軟是如何發生的

我們知道,在理想的經濟社會中存在一模型,即:總需求=總供給

通常的市場現象是當需求大於供給時,價格不斷上升,如2010年北京夏天奇熱,各大商場空調全部脫銷,空調價格呈上升狀態;再比如在股票市場上如果買方力量大,而賣方不足時,股票價格會攀升。

在需求小於供給時,市場價格呈下降趨勢,因為這時供給增多了。比如1999年荔枝豐收,大城市荔枝價格一度降到3元/斤,因為荔枝屬於發物,多吃後容易黏膜出血,甚至出現休克,因此居民的需求是有限的,價格必然下降。

一般我們認為需求加大,價格上升;需求減少,價格下降;供給加大,價格降低;供給減少,價格上升。

在P。Q。點達到供給與需求的平衡,但是現實社會中這一點很難達到。市場往往處於一種不均衡狀態,這樣就產生供給與需求矛盾。

當產量處於Q。右方時,如Q1點,就會產生市場的疲軟,供給者提供這麼多產品處於P1價格而消費者隻願在5點購買。如果廠商價格受成本等因素的降低無法降下來就可能麵臨產品賣不出去的境況。

2.私營公司麵對市場疲軟應該怎麼辦

這裏請私營公司注意一點“賣方市場”是針對市場整體而言的,但是從市場結構上來說,並非是各處個細分市場全部飽和的。例如在中國服裝市場上,肥胖者或身材高大者的服裝還處於空白。這就是為什麼專門為胖夫人設計服裝的“胖夫人”專賣店火起來的原因。再比如在我國專門為左撇子,為老年人、殘廢人設計生活用品的產業還沒有形成,這些都是市場的空白之處。

食品市場可以說已是“擁擠不堪”,好像沒有多大潛力了,可就在食品飽和的狀態下,北京勁鬆東口的一家糧店卻難得地看到人們排著長隊購買這裏的醬肘子和饃夾肉。他們的東西價廉物美,特別適合老百姓口味,於是成了短缺商品。高檔次的北京百盛商廈,放下架子辦蔬菜早市,20天的營業額就超過300萬元。是挖掘不夠呢,還是市場真的飽和了?在家用電器同樣飽和的情況下,1999年度安徽某企業開發的手洗式洗衣機一上市,立即引起廣大消費者的極大興趣,短短一個月,首批產品即被搶購一空,部分商場連樣機都被“強行”買去。

以上事例說明:創造市場無止境。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誰善於分析市場、研究市場,誰就能發現需求的“縫隙”,就能在買方市場中,創造出一個又一個局部的“賣方市場”。

“隻有飽和的產品,沒有飽和的市場。”東西賣不出去,看起來似乎是市場飽和了,其實不然,隻不過是有些產品,或因適銷不對路,或因品種老化,或因質量低劣,無人問津罷了。以電視機為例,某些廠家的產品賣不出去,已經飽和了,但就整個市場來說並沒有飽和。據報載,針對農村消費者的需求,一些彩電廠家專門開發了一種新產品,因具有靈敏度高、適應低電壓波動、價格便宜的特點,在農村十分暢銷。一些企業新近開發的數字化、多媒體彩電,也很快為城市市場帶來亮點。專家指出,所謂已經飽和的市場,是“賣不掉”與“買不到”共生,“買不起”與“沒新東西買”並存,產品的飽和並不代表市場的飽和,市場潛力無處不在。

市場上的產品有“飽和”,但人們的消費需求沒有“飽和”。相反,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需求的範圍越來越廣,層次越來越高。因此國內市場,任何時期都不會決然失去拓展空間。即使在相對飽和的狀態下,也會不斷產生出一些新的消費熱點,如特色消費、保健消費、文化旅遊消費、通訊信息消費等是隨著科技發展而不斷變更興替的。就我國目前的市場來講,在相對穩定的階段中,廣大城鎮正處在消費升級轉型時期,傳統消費品逐漸向名優商品集中,一些商品進人升級階段,如電視的高清晰度化等。衣食消費過渡,汽車、住房等高價值商品市場已開始啟動。

專家指出,我國市場目前是處於相對過剩而不是全麵過剩,是相對有效需求不足的供給過剩。這種供給過剩也不是全麵的供給過剩,而是結構性供給過剩,換言之,有過剩的部分,也有並不過剩、甚至短缺的部分,就是說,市場上仍有一些消費熱點可以創造。因此,產品開發和經營依然是方興未艾,私營公司切不可放過這一的階段的商機,隻有開動腦筋,充分挖掘市場潛力,才是最終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