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私營公司的成長曆程(1)(1 / 3)

2.1私營公司經營蟆式選擇——“大企業”還是“小企業”

前麵已經提到,私營公司的發展具有多層次性,而且幾乎遍布各個行業(除了軍工、金融等少數行業),作為一名聰明的私企業主,在經營中就要做出一個選擇一“大”還是“小”。

在實際經營中,大有大的難處,小有小的好處,可有時“大”也無法完全由“小”來代替。下麵我們分別來探討一下它們各自的利弊。

1.大企業的“利”

私營企業,一開始都是從小做起的,隨著自身的不斷壯大,可以選擇向大公司,大企業邁進,“做大”的好處顯而易見。

(1)帶來規模效應。這是西方學者最關注的問題,當公司規模達到一定程度時,會達到小公司無法達到的規模效應。舉個例子,比如說連鎖超市“家樂福”吧,它在全球開有為數眾多的連鎖超市,去家樂福購物的人都會認為它的貨物全,而且價格便宜。家樂福可以把利潤率定得很低,但由於規模大,它每年的利潤總額還是可觀的。如果你在自家門口開個小賣部,從貨源到價位及品種都無法與之相比較,這就是規模效應。麥當勞、肯德基的例子也可以說明規模經營的這一突出優點。

(2)帶來高額利潤。公司做大了,形成規模效應之後,自然會帶來高額的利潤,道理很簡單,盤子做大了嗎!如果1年銷售額1000萬元毛利潤率101,則隻有100萬的毛利,扣除各項稅費,公司留利,私營業主自己能獲利多少呢?如果銷售額每年能到1個億,甚至更高,情況就不同了。

(3)更便於投資與籌資決策。公司一旦做大,老總做起投資規劃與籌資計劃時也輕鬆很多。大公司更大程度上可以獲取銀行的信任,獲得利率相對較低的貸款;投資時也可以花巨資上一些以高新技術支持的項目,從而有利於公司的二次升級。

(4)抵禦風險的能力在一定範圍內較大。大公司就好比商海中的航空母艦,在巨浪下仍可保持平穩。美國1929~1933年經濟危機中,很多中小企業紛紛破產,而支持美國經濟的幾大公司平穩的渡過風浪。當然,這是有一定前提的,既公司經營狀態良好,無巨額貸款,產品有發展潛力,有較大的市場占有率。

(5)可以擁有較大的市場占有率。公司一旦做大,就可以利用自身規模及經濟上的優勢,壓低產品價格,擴大市場占有率,打敗競爭對手,甚至可以壟斷一個行業。

(6)有效的實行多元化經營。眾所周知寶潔公司從洗滌用品到化妝品、食品等實現了多元化經營,而美國的通用電器公司更是多元化經營的典範。多元化經營與相當大的企業規模是分不開的,沒有資金、技術、人力的支持,難以達到。國內由於實行多元化經營而失敗的例子很多,如巨人集團的衰敗,說明企業的規模及經營的策略與國際一流的大企業,大財團相比還有一段距離。

2.大企業的“弊”

說了那麼多大企業的好處,也應談談它的壞處,以避免老總們總是將視線放在那些神話般的夢想上一幻想xx年自己也可以躋身於世界500強的行列,和IBM通用電器的老板把酒言歡,也算是敲個警鍾吧!

(1)大企業容易造成運轉效率低下。這不是光說中國的大企業,在世界500強中也存在類似的情況,公司利潤率降低,人員工作缺乏積極性,這可不是公有製企業特有的現象,在私營公司中同樣為數眾多。原因何在?就是盤子做的太大了,出現管理中的多頭管理及管理空當。員工在高工資下工作態度反而不是那麼激昂,因為他們似乎看不到未來——個2萬人的公司,

自己在其中算什麼呢?這種效率低下隻能靠嚴格科學的管理,有效的激勵製度,不斷的引人新的產品和科技來加以補償,你的公司可以做到嗎?

(2)產品的未來對大企業影響更加重大。如果大公司、大企業生產的產品將走向晚年,偌大的公司該怎麼辦?原有的生產隊伍及技術力量應如何對待?轉產對小公司來說也許像換衣服一樣容易,但對於大公司而言,卻是難上加難。這也是進人七八十年代後,美國大公司紛紛選擇多元化經營的原因。作為大型私營公司的老總,如果你的產品麵臨換代或有新的替代品,你怎麼辦?迎頭趕上的資金,技術怎樣獲得?比起小企業,你可要費一些周折。

(3)政府的政策將直接影響公司的未來。微軟被一分為二了,這是誰都知道的事實,無論蓋茨再怎麼強調微軟對美國經濟的貢獻,他還是無法保住微軟,《反壟斷法》是無情的,大企業的未來再無法完全掌握在你的手中。

3.小企業的“利”與“弊”

中國自古有句俗話:“船小好調頭”。這句話充分說明了小企業的特色一機動靈活,這也是許多私營業主津津樂道的事實。

(1)小公司具有靈活機動的特點。有些私營公司,專門將自己的服務目標群體定的很小,生產一些投其所好的產品,無需多大規模也可獲得超額利潤,比如寶石加工,工藝琉璃,彩瓷這些行業的小私營業主。如果他們覺得這一行業無利可圖會很快轉向另一個行業,無需多少資金,又拉開了架勢,大幹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