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8章(1 / 2)

東漢順帝年間,有一個名叫宮崇的人,到皇宮獻“神書”,書名《太平清領書》,即《太平經》。朝廷雖然信奉黃老道,卻未認可此書。朝廷沒有料到,《太平經》後來流傳到了民間,出現了信奉《太平經》的太平道,引發了導致東漢王朝滅亡、聲勢浩大的黃巾起義。

《太平經》是按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幹分布,每部17卷,共170卷。《太平經》的思想內容十分豐富,它繼承了《道德經》的思想,如“道”為天下之母,道生“萬物”,求道之法的根本為靜等。此外,《太平經》還發展了“一”和“氣”的概念,認為“一”是物質和思想等一切事物的“根本”,“夫一者,乃道之根也,氣之始氣,命之所係屬,眾心之主也”;“氣”就是“元氣”,“夫物始於元氣”,天、地、人本來自同一元氣,分為三體。“太平”是太平道的社會理想,《太平經》認為:“太”即是大,其大如天。“平”即是平均,其平如地。比如種莊稼,種得好就收得多,種得不好就收得少。用力耕種了,回報就豐厚,這就叫平均。“天氣悅下,地氣悅上,二氣相通,而為中和之氣,相受共養萬物,無複有害,故曰太平。”《太平經》視人為神、精、氣“三氣共一”,“神者受之於天,精之受之於地,氣者受之於中和,相與共為一道。”認為“神去則氣絕,氣亡則神去,氣不絕則神不去。”因此《太平經》提出“守一”之法,“乃萬神本根,根深神靜,死之無門。”

太平道的創建者是河北巨鹿(今河北寧晉)人張角,本是黃老道的信徒,他接受了《太平經》的思想。東漢後期漢靈帝即位後,天災人禍不斷,天下旱災、水災、蝗災等災禍泛濫,四處怨聲載道,百姓民不聊生,國勢進一步衰落。再加上宦官與外戚奪權,最後宦官推翻外戚竇氏並軟禁竇太後,奪得了大權,又殺正義的太學生李膺、範謗等100餘人,流放、關押800多人,多慘死於獄中,造成第二次黨錮之禍。而昏庸荒淫的靈帝除了沉湎酒色以外,還一味寵幸宦官,尊張讓等人為“十常侍”,並常說“張常侍乃我父、趙常侍乃我母”,宦官仗著皇帝的寵幸,胡作非為,對百姓勒索錢財,大肆搜刮民脂民膏,社會危機逐步激化。

張角順應時勢,以《太平經》為經典,以“跪拜首過”向神懺悔的方式布道,用“符水咒語”為下層民眾治病,病人經他符水咒語治療而有好轉或痊愈者,則稱此人信道,如經他治療不見好轉或沒治好者,則說此人不信道。史料說他為很多人治好了病患,因而信服他的人很多。

建寧年間(168—172年),他帶著兩個弟弟,一名張寶,一名張梁,首先在災情特別嚴重的翼州一帶開始傳教活動。靈帝熹平年間(172—178年),他在大量招收培養弟子、吸收徒眾的基礎上,創立了太平道。

張角自稱大賢良師,常持九節杖,用符水、咒語為人治病,並以此為掩護,廣泛宣傳《太平經》中關於反對剝削、斂財,主張平等互愛的思想,“以善道教化天下”,深得窮苦大眾的擁護。張角又派出弟子八人,到四麵八方去宣傳教義,發展徒眾,主要是窮苦農民,也有城鎮手工業者、個別官吏甚至宦官。十餘年間,太平道勢力遍布青、徐、幽、冀、荊、揚、兗、豫八州,徒眾達數十萬人。太平教的組織按照軍隊建製,組織單位為“方”。大方有信徒一萬餘人,小方也有六七千人,每方立渠帥統領。大小方共有36個。信徒總數達到數十萬之多,傳播範圍很廣,聲勢十分浩大。

在此基礎上,張角又以《太平經》中的“五行”思想,按照五行相生相克的理論,選定於甲子年甲子日,即靈帝中平元年(184)三月五日舉行大起義,約定道民皆係黃巾。張角自稱‘黃天’,提出“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號,旨在說明漢王朝(蒼天)大數已盡,黃天太平道將取代漢王朝,號召太平教起義建立“黃天太平”的天下。在二月初,各方首領及信徒便已著手準備。他們用石灰在洛陽的市門及州郡官府牆上書寫“甲子”等標語口號。

張角派弟子馬元義赴京師,約中常侍封諝、徐奉為內應,卻因叛徒唐周告密,馬元義被朝廷車裂,千人被殺。迫使張角派人飛告各方提前起義。於是36方“一時俱起”,其勢瞬間席卷青、徐、幽、冀、荊、楊、兗、豫八州,裹黃巾跟從張角造反之人半月之間,發展到四五十萬之眾。張角自稱“天公將軍”,其弟張寶稱“地公將軍”,張梁稱“人公將軍”。起義軍在各地焚燒官府,殺死官吏,他們四處劫掠,吃大戶、搶大戶、殺大戶。起義軍所到之地,州郡失守,官吏及富戶大多逃亡。因起義者皆頭戴黃巾為標誌,故稱黃巾起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