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2章(1 / 3)

1、老子降世及出生地之爭

在安徽渦陽縣城北約四公裏處的閘北鎮鄭店村,有一個美麗的傳說在這兒千古流傳。渦河與武家河在此交彙,近來的考古研究,在這兒發現了與這個傳說有關的千古九龍井、流星園、聖母墓…。

春秋時閘北鎮鄭店村為宋國相縣,這兒有一位白員外,家有一女,叫白蓮子。東周惠王二十四年(公元前652年)的正月十五晚上,白蓮子正坐在後花園的李子林裏賞月,忽見一道流星劃過,飛落到白蓮子麵前的一棵李子樹上。白蓮子借著月光走到近前想看個究竟,卻見有一個李子正在閃閃發光。她伸手將其摘下,不料這李子卻嗖地一聲飛到了她嘴裏,“咕嚕”一聲滑到了肚子裏,隨即白蓮子即感身孕,懷胎八十一載。八十一年後,即東周靈王元年(公元前571年)的農曆二月十五日,正當白蓮子在李子園的那顆李子樹下,撫摩著腹中的這個不願降世的奇胎不知所措時,忽然紫氣東來,嬰兒撞斷母親的3根左肋跳將出來,此時萬鶴翔空,九龍吐水沐浴聖姿。龍出之處,即成九井。這個嬰兒是個男孩,生下來便長有胡須,滿頭白發,長耳朵、大眼睛,於是人們便叫他老聃。老即生下來便有老年之狀,聃即耳長之意。他麵黃美眉,廣額疏齒,方口厚唇,生下來後即指著園中的李子樹說:“我以此樹為姓。”他就是老子。

實際上,現在關於老子的身世及出生地有兩種說法。

一是早就被權威部門和考古學家所認定的“河南省鹿邑縣”說,此說認為鹿邑縣太清宮鎮太清宮為老子誕生之地,縣城東北角的明道宮為老子聚徒講學的地方。這兒春秋時屬陳國,楚滅陳後,又屬楚國。這種說法有很多史料支持,如《史記》、《神仙傳》等。又有明清時期太清宮遺址(最早建於漢延熹八年,即公元165年),明道宮(最早建於唐時,名紫極宮),老君台(升仙台,傳說為老子升仙處),李母塚碑(東漢桓帝永興元年即公元153年建),趕山鞭(老子趕山鞭,係生鐵鑄成,唐代遺物),宋先天太後讚碑等遺跡支持。此說還認為老子姓李名耳,老子所以叫李耳,是由狸兒諧音而來,因為那時狸兒即小老虎之意。據《康熙鹿邑縣誌》稱:李耳的父親,叫李乾。《獅李宗譜》記載:“李乾大夫,娶益壽氏女,名嬰數”,並明確記述李耳之子李宗有兩個兒子。與此說相關的資料也稱老子的母親懷胎八十一年而生老子,也有的資料說懷胎七十二年。

但河南鹿邑說近年來遭到質疑,上麵所說的古跡最早建於漢代,但1997年和2000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單位曾對鹿邑縣太清宮進行兩次考古發掘,揭露遺址麵積2000平方米,發現唐宋時期祭祀老子的建築基址和大量文物。但沒有發現漢代建築遺址,也沒有找到漢代文物的蹤跡,難以說明太清宮建於漢延熹年間。

有人認為,老子故裏不可缺少兩處遺跡,流星園和九龍井。在距河南鹿邑直線距離不過80公裏,渦河對岸的安徽渦陽縣城北的一個曾經不知名的小鄉村,閘北鎮鄭店村,近些年來人們不僅也發現了太清宮、聖母墓遺址,而且還發現了春秋時期的九龍井、流星園。九龍井環列於流星園內,還在流星園舊址,出土了“古流星園”石匾額一塊,還有“老子□□”殘額半塊,所缺部分估計是“故裏”二字。《七真祖師列仙傳》言四大真人劉長生、王玉陽、譚長真和郝太古在渦陽尋到太上老子降生處,“見有九井並環著一座八角亭,亭邊有株李樹,相傳太上生於李樹下;四人步入亭內,亭中間有座石碑記著降生之事。”在敘述了太上出生時“九龍吐水,沐浴其身,所浴處遂成九井”之後特別強調:“其地神異載於經史,曆有考證,非無據也。”

另外,老子故裏在安徽渦陽一說也有很多史料支持,除《渦陽縣誌》外,《大明一統誌?鳳陽府》、《欽定四庫全書?江南通誌卷四十八》、《大明中都誌》均認定:“天靜宮,在亳縣東一百二十裏,老子所生之地”。《大清一統誌?穎州府》記:“天靜宮在亳州東120裏福安鎮”。《亳縣誌》:“縣東一百二十裏天靜宮,老子所妊之地”。而亳縣東七十四裏以外百餘裏,即現在的渦陽縣閘北鎮,故老子出生地,就位於亳東120裏,今渦陽縣城北五公裏處的天靜宮,而流星園和九龍井,就處在天靜宮遺址。關於老子故裏的位置,邊韶《老子銘》還說:“在瀨鄉之東,渦水處其陽”,即指在渦河以北,而渦陽就在渦河以北,河南鹿邑卻在渦河以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