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說僧人薛道光聽石泰講解《悟真篇》後大悟,他相信石泰是張紫陽的真傳弟子,便叩拜要求收在門下。石泰笑道:“你不怕有叛教的嫌疑嗎?”薛道光堅定地回答:“生死大事,如果拘於門戶,難道不是自己耽誤自己嗎!?”石泰聽後連連點頭,並言自從紫陽先師授道以來,將近30年了,今日才遇到可以繼承的人。於是傳授口訣真要,並告誡他速往通都大邑,依靠有力者供養修道,自己則退隱於世。
從此薛道光棄僧從道,潛心修煉,於南宋光宗紹熙二年(1191年)道成,享年114歲。留有頌雲:“鐵馬奔入海,泥蛇飛上天,蓬萊三島路,原不在西邊。”
薛道光著有《丹髓歌》、《還丹複命篇》、《悟真篇注》傳世,被尊為道教“南五祖”第三代,傳人陳楠。
陳楠字楠木,號翠虛,南宋惠州博羅縣(廣東惠陽東)白水岩人,被尊為道教全真派“南五祖”第四代。陳楠曾以盤櫳箍桶為業,後薛道光授以“太乙刀圭金丹法訣”,又黎姥山神人傳與“景霄大雷琅書”,勤心修煉,道業大成。以濟世教化利人為旨,常撚土為人治病,人稱之為“陳泥丸”。南宋徽宗政和(1111—1118年)中曾在道錄院(朝廷掌管道教的部門)任道錄,後歸羅浮山。陳楠著有《翠虛篇》行世,傳人有菊九思、沙蟄虛、白玉蟾等,白玉蟾常侍其左右。宋寧宗嘉定六年(1213年)在漳州梁山和一箍桶老者一起入水而逝,箍桶老者在入水前曾留一把斧子在地上,待他們入水後,斧子竟也不見了。當時白玉蟾歎道:“這是水解啊!”
白玉蟾本姓葛,名長庚,字白叟,原籍福建閩清,因祖父在海南做官,宋理宗紹定二年(1229年)出生於南海瓊州(今海南省瓊山)。年幼時其父早亡,其母改嫁,他被過繼給白氏,故又姓白,名玉蟾,字如晦,號海瓊子。白玉蟾自少聰穎,異於常人,十二歲舉童子科,通曉諸經,擅長詩賦書畫。23歲時因任挾殺人,隻身渡海逃亡到武夷山,改裝成道士,自稱武夷散人,後浪跡於羅浮山、龍虎山、天台山、廬山等地尋仙訪道。遇陳楠授其丹道與神霄雷法,並侍陳楠左右九年。
陳楠水解後,白玉蟾蔬腸絕粒九年而修成大道。而後獨往於羅浮、霍童、武夷、龍虎、天台、金華、九日諸山。他時而身穿一件破爛不堪的納衣,蓬頭赤足,時而青巾野服;或狂走,或靜坐,或整日酣睡,或長夜獨立。他博覽儒家經典,通曉佛家禪理,出口成章,草書猶如龍蛇飛舞,篆書猶如梅竹飄逸。白玉蟾曾賦詩自讚:“千古蓬頭跣足,一生服氣餐霞,笑指武夷山下,白雲深處吾家。”
南宋理宗嘉定年間(1208—1224年),白玉蟾應詔到南宋都城臨安,受命主持太乙宮,曾於九宮山瑞慶宮主持國醮。嘉定十年(1217),收彭耜(si)與留元長為弟子。後因其厭煩都城的喧鬧而以“水解”方式,遁離京城,悄然返回他的故鄉瓊州。白玉蟾還鄉之後,結庵隱居於文筆峰(位於今海南省定安縣中部),慕名到文筆峰向白玉蟾問道的絡繹不絕,白玉蟾收蕭庭芝、李道純、林自然、沈白蟾、周希清等為弟子。他在向弟子傳道過程中寫成《海瓊問道集》。
據南宗傳人以及鄉人相傳,白玉蟾由於海上生活的熏陶,自幼擅長遊泳,後來雲遊四方,也常常潛入水中。他把道教的內丹原理與潛水技術相結合,創造了“水解”的修仙方式。所謂“水解”是指潛入水中,閉氣內息,最終讓自己的形體化成一股“氣”,然後傳遞它處,再聚合成形。白玉蟾從師傅陳楠那裏學得內丹調息功夫,像胎兒那樣在母腹中呼吸,所以能夠長時間潛水,遇上危急時刻,他就潛入水中,化險為夷。
白玉蟾弟子及信眾眾多,著述也頗多,曾創立過以“靖”立名的教團組織,為官府所認可,成為道教內丹派南宗的實際創始人,被尊為金丹派南宗五祖之一。他的內丹理論,以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為核心,摻合儒學和禪理,奉行南宗傳統,力主獨身清修,終身不娶,對宋元以後的道教有很大影響。
南宋理宗紹定二年(1229年),白玉蟾水解於盱(xu)江。但過了幾年又有人在甘肅隴州、四川一帶見到了他。朝廷聽說後,賜以“養素”封號。
彭耜是白玉蟾最得力的弟子,在他的幫助下白玉蟾把南宗建成了一個有理論、有組織、有科儀、有宮觀的道教新教團。
彭耜,字季益,福州閩縣(別名三山、今福建福州市)人,家族世代為官,為閩縣的名門望族,其父彭覺非也在朝廷吏部做官。彭耜自幼性理融明,勤奮好學,學問淵博,能詩善賦,年輕時即小有名氣。他行為灑脫,率真自然,一有興致便賦詩或飲酒,飲必大醉。他趣尚清遠,鄙薄功名,雖出身官宦世家,卻不慕名利,不願步先輩後塵而躋身仕途。他雖“銓吏得選”,卻不赴任而歸隱家鄉的鳳邱山(今福州東門外鶴林村的鳳邱山),遊心塵外,皈依南宗道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