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旭烈兀,旭烈兀,這個劊子手。”李雋一遍又一遍地念著旭烈兀的名字。旭烈兀的大名,李雋早就熟知於胸,對於他的殘暴,李雋也是知曉。此時的李雋已經不是初到這個世界的李雋了,當時知曉自己成了忽必烈的對手,心中無底,感到有些無奈。現在不同了,幾年皇帝做下來,早就練成了無論何事都波瀾不驚的膽色,可是聽到旭烈兀的名字,仍是不住地念叨。
旭烈兀這個名字太讓人驚訝了,其人有著過人的軍事政才幹,比起其兄忽必烈也是未遑多讓。要是僅僅是如此,早已習慣了忽必烈這個對手的李雋根本就不當一回事,一個忽必烈就是那麼一回事,再多一個忽必烈似的對手還是那麼一回事,用不著大驚小怪。
李雋感到很不爽的是旭烈旭的凶殘,他在西征過程中使用的殘暴手段比起成吉思汗有過之而無不及,他可以毫不猶豫地在巴格達屠殺上百萬人,成吉思汗好象還沒有如此輝煌的屠殺數字,他來到中土,天知道他會以什麼手段對付老百姓,一心愛民的李雋自然是心急如焚。
一向很能理解李雋意圖的杜大用這次卻沒有理解到李雋的意圖了,還以為李雋是因為忽必烈手裏突然多了一支生力軍而擔憂,委婉地安慰李雋道:“皇上,臣以為應該派兵阻止旭烈兀的到來。在阻截旭烈兀的同時,我們也應該加緊對中原韃子的圍殲,以便到時騰出手來對付旭烈兀。”
這的確是一個很不錯的主意,是應該早早為之。就目前情勢來看,中原之地南宋是處於優勢,但是要在短時間內一舉殲滅蒙古在中原的軍隊又不太可能,因為中原畢竟那麼大,忽必烈投在中原的軍隊不在少數,就算站在那裏讓南宋軍隊去殺,也要殺得手發軟。可以預期的是這場決戰會打很長時間。最好的辦法就是不讓旭烈兀渡過黃河,到達中原,以便南宋集中兵力解決中原蒙古軍隊才是急務。
張世傑深表讚同道:“皇上,杜將軍言之有理,還請皇上裁示。皇上,臣以為應該要鄭將軍加大對黃河的巡遊,隻要旭烈兀這韃子不能渡過黃河,那麼我們就有足夠的時間收拾忽必烈。”
高達摸著白胡子道:“要是旭烈兀的軍隊到了中原的話,對朝廷極為不利。這韃子手裏至少有三十萬軍隊,其中騎兵居多,要是投到中原的話,形勢將會逆轉,還是不要讓他過了黃河的好。好在朝廷擁有水軍的優勢,鄭將軍坐鎮黃河,可保萬無一失。等到朝廷收拾了忽必烈,再出兵燕雲之地,收拾他也不遲。”
他一本正經地分析形勢,說得非常在理,讓人不得不服,可是後麵的話就有點不太好說了,他說的是:“我的胃口很不錯,有多少吃多少,可是我的嘴巴隻有這麼大,隻能一口一口地慢慢吃。一口吃不成一個大胖子,這話還真是有理。”
他這話雖是帶有幾分俏皮,不過非常有道理,李雋點頭道:“你們說得很有道理,就目前情勢來看,隻能這樣了。我擔心的倒不是旭烈兀渡過黃河,我擔心的是他過於凶殘,他經過之地的老百姓可就要遭殃了,現在,朝廷也是鞭長莫及,隻能求佛祖保佑了。”少有地念了一聲“阿彌陀佛!”
李雋是很樂觀的人,很少表現得如此擔憂,不用說定然是情況非常嚴重,張世傑他們也知道就目前情勢來說,南宋的確無力拯救這些老百姓,隻能求佛祖保佑了。
歐軍行想了想道:“皇上,請讓臣率一支騎兵渡過黃河,前去迎擊旭烈兀。臣可以采取遊擊的方式,不斷機動,不與旭烈兀正對交鋒,把他拖在長城內外。”
長城內外人口稀少,要是把旭烈兀拖在這裏的話,老百姓遭殃的可能性就少得很多。這主意雖是迫於無奈,也不是不可行,更何況還有歐軍行這樣優秀的騎兵將領坐鎮,成功的可能性並非沒有,高達他們看著李雋。
他們的意思非常明白,就是希望李雋同意,李雋卻緩緩地搖了搖頭,道:“這事肯定行不通。原因有兩個:一是長城內外人口稀少,旭烈兀萬裏行軍,後勤必然不充分,要到人口稠密之地去補給,他不會與你在長城上耗。二是旭烈兀縱然殘暴,可他也是一員不可多得的良將,他肯定知道他最緊要的事務就是渡過黃河,與忽必烈會合,與我們在中原決戰。所以,他無論如何會盡全力南渡黃河。”
不要說旭烈兀,就是他們中的任何一個人要是處在旭烈兀的情況下都會如李雋所說去做,這道理非常明顯,張世傑他們不得不改變看法,道:“皇上聖明!”
李雋接著道:“相比之下,要鄭靜和封鎖黃河一事,倒不失為上策。”歎了一口氣,道:“隻可惜朝廷的實力有限,華北一帶的百姓要遭殃了。”頓了頓,道:“可以要我們的特工人員在這一帶放出謠言,就說蒙古人要來屠城了,要老百姓趕快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