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卷 巴蜀篇 第七十三章 關中父老(3 / 3)

“你們也知道,就是關中這一戰,朝廷趕到關中的軍隊不到兩萬,而韃子在關中的軍隊卻有十萬之眾。其結果呢?你們都知道了,就是韃子全軍覆滅,長安光複了,關中也光複了。

“我可以告訴你們,今天你們親眼看見的王師,已經踏上了新的征程。他們已經開始了追殲關中韃子殘軍的行動,不幾日間,潼關就會收複,函穀關也會給收複。沒有了潼關,沒有了函穀關,韃子要想重新進入關中地區,無異於做夢。”

長安光複了,史天澤慘敗,郭侃帶入關中的軍隊,以及調集的關中軍隊已經不複存在了,但是還有不少散兵遊勇在活動,還有潼關,函穀關這兩個重要的戰略要塞沒有拿下來,李雋哪會放過這種有利時機,閱兵式一完,立即下令給柳河子,要他率領軍前去把潼關函穀關拿下來。要是這兩個戰略地塞拿回來了,從關中進軍中原的戰略通道徹底打通,南宋無異於把利劍對準了中原腹地。

當然,最重要的一個任務就是要把郭侃抓住,即使不能生擒,也要讓他死,無論如何不能讓他活著離開關中。郭侃又一次敗在李雋手下,但是李雋對他的提防之心一點也沒有鬆懈,此人博學多才,一日不死,李雋是一日不能放心。

郭侃對李雋的提防之心有多深,李雋對他的提防之心就有多深!

關中的老百姓都知道潼關和函穀關對於他們有多麼的重要,要是這兩座戰略要塞給拿回來了的話,也就是說關中的東大門已經徹底鎖上了,蒙古人要想再次進兵關中,除非變成鳥,從空中飛進來。

正如清風子所言,宋軍以不到兩萬人的軍隊,還是翻越秦嶺的疲憊之師,沒有後勤補給,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卻創造了一個奇跡,把在關中的十幾萬蒙古軍隊給橫掃了。這事已經傳遍了關中,關中老百姓誰個不知,哪個不曉,他們對王師的信心倍增。想想以往,宋軍占有兵力優勢,補給充足,卻是一敗再敗,現在的情況與之相反,這是最好的證據。

正在長者們高興的當頭,清風子接著道:“我還可以告訴你們,朝廷的三十萬王師正在翻越秦嶺,不日就會趕到關中。”正在翻越秦嶺的宋軍沒有三十萬,隻有十來萬。清風子這是故做大言,以此來堅定他們的信心。

“真沒想到,他這樣的世外高人居然有漢高祖的騙人本事。”李雋在心裏如是評價清風子。漢高祖劉邦騙死人不會打草稿,有人說他流氓,有人卻說他雄材偉略,究竟是哪種,就要看你喜不喜歡他了。

僅僅兩萬人不到的宋軍就橫掃了關中,要是三十萬大軍趕到,會是什麼樣的局麵,隻要神經不是有問題都想得到,長者們高興萬分,異口同聲地道:“太好了。朝廷不走了,朝庭不走嘍。”話不多,但話裏的高興之情已經不是筆墨所能形容了。

又一個長者遲疑地問道:“皇上,朝廷還收那樣的稅嗎?”

朝廷不走了,他們當然就關心稅收問題了,這可是和他切身相關的利益。這不能怪他們勢利,實在是南宋朝廷無能,冗官冗員冗兵極多,監管無力,皇帝是想輕徭薄賦,事實上卻是苛捐雜稅極多,壓得他們喘不過氣來。再者,戰亂年代,各種製度打亂了,那些無人約束的官員不乏貪婪之輩,是他們發橫財的好機會,這稅賦就不得了,“猛於虎”,可以吃人了。

第一次相見之下,長者們就提出這個問題,隻能說明一點,那就是他們給重稅壓得喘不過氣來了,李雋在心裏感歎無已,道:“稅收朝廷有法度,務在養民。朕可以向你們承諾,決不加稅!決不加賦!現在,江南的老百姓的稅賦隻有原來的十分之一,關中新複之地,老百姓吃盡了苦頭,極需休養,這賦稅第一年就免了,第二年交一半。”

這可是大好事,長者們大是高興,跪下叩頭道:“謝皇上!”

一個長者顫顫微微地從懷裏取出一張發黃的絹帛,雙手高舉,泣道:“皇上,草民別無心願,隻望祖父的心願完成。”

段幹木拿過,遞給李雋。李雋展開,隻見上麵用血寫著一副對聯,年代久遠,字跡有些模糊,顯是寫成的時間不短,上聯是“隔山隔水難隔情”,下聯是“同祖同宗同心聲”。

這對聯是所有淪陷區百姓的心聲,一百多年來,他們始終沒有忘記自己是漢人,一直心向朝廷,李雋感動得虎目中流下熱淚,仰天長吟“隔山隔水難隔情,同祖同宗同心聲”。

這副對聯的意思是說雖然大量的國土淪陷了,朝廷南遷臨安,千山萬水仍然隔不斷血肉相連的親情,因為我們都是同一個祖先黃帝的子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