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剩女”這個詞彙,對女人來說實在有點兒坑人。因為“剩”,所以地位難免被放低,心態難免有些不平衡。若沒有這樣的一個詞彙,管它20、30、40的女人,大家不過結婚早晚不同而已,哪裏會無端生出這許多張惶感。可是正因為有了“剩女”的概念,女人到了一定的年齡,心裏會慌張,於是姿態會放低,會覺得男人就像秋後的韭菜,一茬不如一茬。會想錯過了這一個,下一個可能會更糟糕,於是遇到一個男人,就像進了商場,就擔心害怕,怕不趕緊買點兒東西,一會兒就都被人搶光了,所以也不管喜歡不喜歡、適合不適合、需要不需要,拿到手裏再說。
而男人呢,本來“剩男”們心裏多少還是有些急迫的,可是因為看到了女人內心裏的脆弱和小小自卑,看到了她們迫切甚至討好的眼神,便立刻氣定神閑起來,不但不再惶恐,甚至還有些膨脹。所以,你看那些資質平庸卻耀武揚威的男人,那也不過是女人給予他的錯覺和特權。
於是,男人們年逾40也不慌不忙,自身條件甚至不必太過突出,仍有二十幾歲的女人主動奉上。而女人呢,一過了30歲就開始沉不住氣,表麵上不屑一顧,內心裏唉聲歎氣的也不在少數。我認識的一個女孩子剛剛過了30歲生日,最近每到淩晨就發夢魘,內容無非是自己孤獨終老,或者嫁給了一個老醜矬男人了此殘生。
所以不乏有些女人,隻要能結婚便舒出一口氣,頗有勝利者的姿態,想著你看我也能有,還有那麼多人沒有呢!殊不知婚姻隻不過是一個開始,根本算不得結局。過得怎麼樣,那才叫真正的冷暖自知,婚前閉眼睛挑,婚後若是睜開眼睛,恐怕就有得哭了。
事實上,擇偶講求的是兩情相悅。婚姻是兩個人因為情感的濃烈和誌趣的相投而想要終身陪伴,在精神上並駕齊驅,在其他各方麵互相接受和匹配,互相扶持,互相理解。但“剩女”這個詞彙更多是社會輿論給女性施加的壓力。相比“剩男”來說,前者出現的頻率更為頻繁,力度也更為震撼。
雖然我並不認為“剩女”這個詞語包含著明確的貶義或者歧視色彩,但是必須要承認,這個詞語在無形中傳遞著一種觀念:女人年紀大了就會貶值,所以女人要盡早把自己嫁出去。
在中國古代社會,女人因為社會地位低,所以最大的價值無非也就是生育價值。現代醫學提倡一個女人的最佳生育年齡是23歲到30歲,在古代則更低,大概是在女人16歲到24歲。所以在古代,30歲的女人就已經是“徐娘半老”。可是在現代社會,女人的生育年齡被不斷推遲,因為醫學的發達,使得女人40歲一樣可以懷孕產子。甚至,“丁克”一族的人群也逐漸增多,他們根本不需要繁衍後代,而隻享受二人世界。隨著社會的進步,越來越多的人不再把“延續香火”作為結婚的重要理由,孩子隻是“錦上添花”的愛情結晶,而不是夫妻關係賴以生存的“紐帶”。
女人的價值也不再如此狹隘,她們更趨向於和男人一樣平等,享受同樣的權利,創造一樣的財富,和男人一樣為社會作貢獻,所以女人的價值在和男人一樣平等的情況下,仍然保有“生育價值”。如此說來,一個男人才真的應該為此感到憂慮,女人能自食其力,不再依靠男人安身立命,不優秀的男人,應該開始擔心找不到雌性願意為他繁衍後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