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下過一場暴雨,夏季裏一向波濤洶湧的大渡河,此刻更加巨浪奔騰。那咆哮著的浪頭如發了瘋的野牛,一頭接一頭地撞擊著岸邊的岩石,雖然化成白雪一樣的碎沫兒,還在盤算著下一輪的進攻。
南岸山坡一棵高高的大槐樹上,自命不凡的蟬兒不甘心隻做大河的觀眾,它們也成群結隊地鳴唱起來,“知了---”“知了---”,蟬聲此起彼伏
,一陣高過一陣,大有不壓倒浪濤聲不罷休的架勢。
突然,“知了”聲嘎然而止,蟬們不約而同地縮頭縮尾起來。原來,一個男孩子正從樹下往上瞧呢。
這是一個瘦瘦的男孩子,看上去約有十一、二歲的年齡,大眼大耳厚嘴唇,戴一副茶色框兒的近視眼鏡。他的頭上頂著用茅草編結成的偽裝帽兒,手裏拖著一根長長的竹竿。
怪不得蟬兒害怕,這個貌似文靜的男孩子是蟬兒的克星呐!這一帶的蟬兒誰不記得,他的彈弓打得極準,差不多每塊石子都能讓一隻蟬兒送命。他還會用麵筋粘蟬兒,一旦被他的竹竿兒碰著非倒大黴不可。瞧,他這不又帶竹竿兒來了嗎?恐懼的蟬兒顫抖起來。
男孩子聚精會神地觀察了一陣子,臉上浮現出狡猾的微笑。他像個老練的獵人一樣,不慌不忙地伸伸胳膊,蹲了蹲身子,樣子顯得挺輕鬆。接著,他把竹竿兒夾在腋下,如猴子一般靈活地攀住樹幹,“蹭蹭”地竄上來。肝膽欲裂的蟬兒“撲棱棱”飛向四處逃命了。
其實,這是個誤會。男孩子今天不是衝著蟬兒來的,他今天進攻的目標是
---馬蜂窩。
上午的語文課上,學習了《蟋蟀的住宅》這一課,他聽得津津有味兒。男孩子們誰不曉得,他的“黑旋風李逵”是常勝將軍。“黑旋風李逵”本是古典小說《水滸》中的人物,手持兩把板斧,勇猛過人。他養的那隻蟋蟀是從蛇洞裏捉來的,又黑又凶,所以便把名叫“黑旋風李逵”了。不過,這堂課給他印象最深的是常老師最後一番話。常老師說:
“法國作家法布爾的這篇文章為什麼寫得成功呢?首先因為他觀察得細致準確。你們都是快上六年級的學生了,也應該具有較高水平的觀察能力。今天,語文作業就是根據自己觀察寫一篇作文。”
講到這兒,常老師慈愛地笑了,她揚起右臂伸出食指在空中點劃著說:
“注意啊,第一是觀察!我要好好看看五(3)班誰的觀察能力最強!”
說完,常老師用溫和的目光環視了一遍全班同學。這個男孩子覺得,常老師望著他的時候,那目光裏含有一種特別鼓勵和期待的意思,因為他是學習委員嘛。也許,還因為別的什麼。
老師灼熱的目光點燃了大家心中的火焰。課間休息的時候,同學們都在熱烈談論自己的觀察計劃。有的說要觀察螞蟻窩,有的說要去參觀石棉礦,也有人說去觀察大渡訶。這個男孩子默默地聽著同學們的議論,不時地聳聳肩膀,還撇撇嘴。在他看來,這些觀察計劃都太平淡了,有什麼新意呢?
李悄然見他驕傲的神色,以為他又有了什麼驚人的主意,好奇地問:
“喂,‘探險大王’,你準備觀察什麼呢?還是上老熊頂觀察水晶石嗎?”
李悄然的名字大概起錯了,她講起話來又響又尖,引來好幾個女生,都伸長了耳朵想聽點什麼新聞。男孩子微微有些臉紅了,因為他不習慣與一群女孩子在一起嘰嘰喳喳。再說,他並沒有想好去觀察什麼。由於經常上山探險的緣故,全校同學都叫他“探險大王”,他當然要選擇比別人難度更大的觀察項目嘍。所以,他隻嚷了一句:“我的觀察計劃保密!”便匆匆地跑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