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 心電圖檢查異常(1 / 3)

心電圖檢查是一種輔助臨床診斷的現代技術,在診斷心血管疾病方麵具有不可取代的意義。比如,可確診和鑒別各種心律失常,診斷心肌梗死、心肌缺血、心肌炎、冠心病、心房和心室肥大等。

看心電圖需要掌握這方麵的專業知識,而部分醫務人員,以及非醫務人員均缺乏閱讀心電圖的技術,因此讓他們僅憑心電圖判斷疾病難免失誤。而在實際生活中,醫院心電圖檢驗師均是這方麵的專業人才,在為患者做心電圖檢查後,均常規地寫出診斷結果。中醫大夫或患者本人則可根據心電圖檢驗結果,並結合臨床症狀、病史及其他檢驗項目確診病症而辨證論治。鑒於此,本章每一節標題,均冠名以利於治療。

心電圖對臨床診斷固然有重要價值,但不能反映所有的心髒病變。應避免濫用或僅根據心電圖孤立地診斷疾病,它更不能代替病史、體格檢查和其他輔助檢查。在利用心電圖診斷時需明確下列各點:

(1)許多異常心電圖改變無特異性,同一種心電圖改變可見於幾種不同心髒病。如左心室肥大可由病因不同的主動脈瓣關閉不全、高血壓病、風濕性心髒病二尖瓣關閉不全及先天性主動脈瓣狹窄等引起。因此,除少數疾病(如右位心、肺源性心髒病和二尖瓣狹窄等)外,不能作病因或病原性診斷。

(2)不能確定有無心髒瓣膜病。

(3)心電圖結果可與臨床症狀或體征不相符合。如二尖瓣狹窄患者的心電圖不一定有典型的“二尖瓣型”P波;一些心絞痛患者的心電圖往往正常。因此,正常心電圖不能否定事實上心髒病的存在。相反,某些不正常心電圖,如不完全性右束支傳導阻滯等,可見於心髒病的病理情況,也可見於正常人。因此應避免孤立地根據心電圖判斷是否為心髒器質性疾病。

(4)不能顯示心髒工作能力和儲備能力。有些心力衰竭患者臨床症狀很明顯,但心電圖可能正常;而心電圖的異常改變亦不能對其工作能力和儲備能力作出估計。

一、心肌缺血

營養心髒的血管為冠狀動脈,有左右兩支。當心髒的冠狀動脈某一支發生阻塞或冠狀動脈功能性改變(如痙攣),則引起相應供給區的心肌缺血。

1.心肌缺血心電圖特征及臨床意義

(1)ST-T改變:ST段水平型或下斜型下降,同時伴有R波為主的導聯下波低平或倒置,常見於冠狀動脈供血不足所致的心內膜下心肌缺血,慢性冠狀動脈供血不足,冠狀動脈硬化,嚴重貧血。

慢性冠狀動脈供血不足的T波改變係原發性,即QRS波群正常而T波有改變(平坦、低平、雙向、倒置),但單純T波改變缺乏特異性。心肌炎、心包炎、洋地黃類藥物影響、交感神經亢進、陣發性心動過速,甚至冷食等均可引起。故診斷應密切結合資料進行綜合分析。

(2)ST段抬高:ST段呈弓背向上抬高伴T波高聳,表明缺血累及心外膜,是急性心肌損傷的象征,見於冠狀動脈痙攣導致的心肌缺血,如變異性心絞痛,也是急性心肌梗死早期的心電圖特征。

(3)急性心肌梗死:數小時至數周,高聳T波開始下降,ST段弓背向上抬高,如果供血未能開始下降,出現病理性Q波,ST段開始下降,T波開始倒置。臨床可見於冠狀動脈炎、冠狀動脈口狹窄或閉塞、心肌勞損性肥厚者。

2.中醫辨證論治

根據本檢驗結果及以上病症,一般可按胸痹、心悸、真心痛、厥心痛等症進行辨證論治。

(1)氣虛血瘀;此證病機為心氣虛,血脈不暢,心血不足。常見於冠心病心肌缺血,心絞痛發作期,冠狀動脈痙攣所致心肌缺血,急性或亞急性心肌梗死等。心電圖可示:心肌缺血、損傷,急性或亞急性心肌梗死等。症見:心悸氣短,胸憋悶而痛,左肩臂酸痛,四肢麻木,納少眠差,神疲自汗,舌質紫暗或有瘀斑瘀點,脈沉細弱。治宜益氣活血。方用冠通湯合養心湯化裁。藥用:丹參15克、黨參15克、全瓜蔞10克、黃芪15克、玉竹10克、薤白6克、紅花10克、雞血藤15克、鬱金10克、當歸10克、甘草6克、茯苓12克、川芎10克、五味子6克、酸棗仁12克、香附10克,水煎服。

(2)痰瘀經絡:心胸疼痛驟作,胸悶喘促,咳嗽吐痰,心悸心慌,神疲自汗,食欲不振,氣短乏力,體型肥胖,舌質淡胖有齒印,舌苔白膩,脈沉滑。治宜益氣健脾,化痰通絡。方用冠通湯合苓桂術甘湯化裁。藥用:丹參15克、黨參15克、全瓜蔞10克、黃芪12克、薤白10克、紅花8克、鬱金10克、元胡10克、當歸10克、厚樸8克、茯苓15克、桂枝6克、白術10克、甘草6克、旱半夏8克、陳皮6克,水煎服。

(3)陰虛陽亢:此證見於冠心病合並高血壓、冠狀動脈血不足、左心室擴大、冠狀動脈痙攣所致心肌缺血等。症見心悸、心慌,胸部憋悶或疼痛,心煩易怒,頭暈頭痛,手足心熱,心率快,兩目幹澀,口幹盜汗,舌紅、少苔,脈弦細數。治宜滋陰潛陽,活血通脈。方用天麻鉤藤飲合血府逐瘀湯。藥用:天麻10克、鉤藤15克、桑寄生20克、當歸10克、生地12克、赤芍10克、川芎6克、桃仁6克、紅花8克、枳殼8克、桔梗6克、柴胡4克、懷牛膝10克、甘草6克、茯苓10克、益母草12克,水煎服。

(4)心脾陽虛,心血瘀阻:此證多見於冠心病並發房室傳導阻滯、病竇綜合征、右心衰竭、繼發或偶發室性早搏等,症見頭暈胸悶,心悸而痛,形寒肢冷,神疲自汗,食欲不振,多夢少寐,氣短乏力,咳嗽吐痰,下肢浮腫,舌質淡紅、苔白膩,脈沉弱。治宜補養心脾,活血化瘀。方用養心湯合枳實薤白桂枝湯化裁。藥用:甘草8克、黃芪15克、黨參15克、茯苓15克,川芎8克、當歸10克、酸棗仁12克、丹參12克、全瓜蔞10克、薤白10克、桂枝7克、厚樸8克、枳實10克,水煎服。

3.專方專藥

治療心肌缺血的專方不勝枚舉,筆者臨床常用的古方有《金匱要略》中的瓜蔞薤白白酒湯係列、人參湯,以及蘇合香丸、血府逐瘀湯、生脈飲、丹參飲等,現代的名方如冠通湯、冠心Ⅱ號等。另外,筆者還自創一個基礎方,名為益心湯,主要用治虛實夾雜的心肌缺血,症見胸悶、胸痛、乏力、困倦、氣短、心下痞滿、肢體麻木、頭暈頭痛、心悸怔忡等。藥用:白蒺藜12克、麥門冬12克、桔梗6克、柏子仁10克、北五味子10克、黃芪12克、黃柏10克、玉竹15克、桑寄生12克、枳殼6克、益母草12克、茯苓8克、石菖蒲10克、徐長卿10克,水煎服。

關於增加心肌供血的中藥研究也很多,常見的如三七、丹參、川芎、毛冬青、蘇合香、降香、人參、刺五加、玉竹、赤芍、紅花、全瓜蔞、葛根、仙茅、桑寄生、徐長卿、衛茅、女貞子、天麻、地黃、當歸、元胡、佛手、穿山龍、益母草、黃芪等。需要注意的是,選用時一定要根據辨證選擇藥物性味相合的,不可一味活血化瘀、理氣止痛;否則,可能使原有的心悸、氣短等症狀加重,犯古人所說的虛虛實實的錯誤。

4.典型醫案

趙錫武醫案:李某某,女,57歲,幹部。冠心病心絞痛5~6年,心前區疼痛每天2~3次,伴胸悶氣短,心中痞塞,疲乏,脈弦細,苔白淡、邊有齒痕。此係胸痹之病,乃心陽虛、胃不和遂致氣機不暢,血脈瘀阻,擬通陽宣痹,心胃同治,仿瓜蔞薤白半夏湯合橘枳薑湯化裁。藥用:瓜蔞30克、薤白12克、半夏15克、枳殼10克、橘皮15克、生薑6克、黨參30克、生黃芪30克、桂枝12克、香附12克,水煎服。

服上方2月餘後,心前區痛偶發,胸悶氣憋減輕,脈弦細,苔薄。心電圖T波V4~6由倒置轉低平或雙向,ST4~6由下降0.1mV轉前回升0.05mV。(此醫案選自《當代名醫臨證精華·冠心病專輯》)

(按)此例是專方與辨證的有機結合。趙老善用《金匱要略》中的瓜蔞薤白半夏湯為基礎方治療心肌缺血,此例也不例外。又因患者有氣短、心中痞塞等症狀,故加用同在《金匱要略》中的對症專方橘枳薑湯。以上二方正符合脈、舌所示的陽虛、氣滯的證型,趙老又根據患者久病體虛,加用黃芪、桂枝、香附三味中藥,分別加強補氣、通陽、行氣的效果。雖然全篇未用活血化瘀藥,而使血隨氣行,諸症減輕,心電圖檢查也證實了臨床治療的效果。

二、竇性心動過速

凡起源於竇房結的心律,被稱為竇性心律。竇性心律一般屬於正常或基本正常心律。竇性心律的頻率在成人超過100次/分(1歲以內超過140次/分,1~5歲超過120次/分),稱為竇性心動過速。竇性心動過速時,P-R、QRS及Q-T時限都相應縮短,有時可伴有繼發性ST段輕度壓低和T波振幅偏低。

1.臨床意義

竇性心動過速與交感神經興奮及迷走神經張力降低有關。常發生於精神緊張、運動、疲勞和煙、酒過量或飲濃茶時。病理情況見於貧血、發熱、休克、甲狀腺功能亢進、失血、心肌炎、心力衰竭及某些藥物(如腎上腺素、阿托品)影響等。生理性竇性心動過速無重要意義。病理情況所致竇性心動過速往往持續較久。

2.中醫辨證論治

竇性心動過速者在中醫脈診時則出現數脈。中醫傳統認為,數脈主熱證,浮數為表熱,沉數為裏熱。李時珍的《瀕湖脈訣》曰:寸數咽喉口舌瘡,吐紅咳嗽肺生瘍,當關胃火並肝火,尺屬滋陰降火湯。一般而言,數脈主熱證。脈有力為實熱,脈無力為虛熱,身體虛弱亦見數脈,如心力衰竭、貧血等。《景嶽全書》曰:凡邪盛者,多數脈;虛甚者,尤多數脈。數脈屬實,數脈屬虛。凡患虛損者,脈無不數。數脈之病,唯虛損最多。愈虛則脈越數,愈數則病愈危,豈數脈皆熱病乎?病久脈數,或浮數空軟,陽浮於上,治當溫補;沉數細澀,陰竭於下,法必滋陰。凡患陽虛而數者,脈必數而無力;又有陰數之數脈,脈必數而弦滑。中醫無竇性心動過速的病症,可按中醫的心悸怔忡、胸痹等進行辨證論治。鑒於以上論述,竇性心動過速可大概分以下幾種類型。

(1)陰虛火旺:此證多見於腦神經衰弱,多因思慮過度,工作緊張,操勞過度,青燈憤讀,勞神少寐,或房勞不節,耗損心腎之陰,陰虛則虛火妄動,上擾心神而致心悸。症見心悸不寧,少寐多夢,煩熱眩暈,耳鳴顴紅,口舌生瘡,舌紅,脈細數。治宜滋陰降火,養心安神。方用天王補心丹加減。藥用:生地12克、元參12克、丹參10克、天門冬10克、麥門冬15克、柏子仁10克、酸棗仁12克、當歸10克、遠誌6克、桂圓肉20克、茯苓12克、黨參10克、桔梗3克、五味子6克、琥珀6克,水煎服。

(2)心血不足:此證多見於貧血、心神經官能症,久病體虛者,症見心悸、心煩,失眠多夢,健忘易驚,頭目眩暈,麵色不華,唇舌色淡,脈虛數。治宜益氣補血,養心安神。方用歸脾湯加減。藥用:黨參15克、白術10克、黃芪10克、當歸10克、玉竹10克、茯苓12克、遠誌6克、酸棗仁12克、桂圓肉15克、木香6克、麥門冬15克、珍珠母30克、仙鶴草20克、甘草6克、生地15克、丹參10克、龍骨12克,水煎服。

(3)肝氣鬱結,痰熱交阻:此證多見於腦神經衰弱,精神分裂症,抑鬱症,症見胸悶不舒,抑鬱多怒,心煩失眠,心悸易驚,頭昏腦脹,失眠多夢,長籲短歎,多疑善慮,或幻覺、口渴,舌紅、苔黃白膩,脈弦數。方用逍遙散合溫膽湯化裁。藥用:茯苓20克、陳皮10克、旱半夏10克、竹茹15克、珍珠母30克、石菖蒲10克、黃芩10克、黃連6克、合歡皮15克、夜交藤30克、酸棗仁12克、當歸10克、白芍10克、柴胡6克、甘草6克、龍骨15克、牡蠣20克,水煎服。

(4)病毒襲心:此證係指病毒性心肌炎。本病患者通常在發病前1~2周內有病毒感染史(如感冒),可有頭暈、乏力、心悸、胸悶、胸痛、呼吸困難。有與體溫、活動不相平行的心動過速,故脈數,舌質暗紅或正常。治宜清心祛邪,滋陰養心。方用養陰健心湯。藥用:忍冬藤20克、板藍根20克、太子參20克、黃芪15克、連翹15克、生地15克、麥門冬15克、甘草6克、丹參15克、茶樹根20克、全瓜蔞12克、茯苓12克、砂仁5克,水煎服。此方適用於病毒性心肌炎初期,連服20劑。並隨症加減。

(5)風熱表證:此證多見於感冒、上呼吸道感染、流感、扁桃腺炎、急性支氣管炎的早期。症見發熱,惡風,頭痛,咳嗽吐痰,咽喉紅腫痛,舌尖紅、苔薄白或微黃,脈浮數。治宜辛涼解表,方用銀翹散加減。藥用:金銀花15克、連翹15克、竹葉10克、荊芥8克、牛蒡子10克、射幹10克、薄荷8克、淡豆豉10克、甘草8克、桔梗8克、蘆根15克、柴胡10克、黃芩10克,水煎服。

3.專方專藥

現代醫學研究發現,具有減慢心率作用的中藥有柏子仁、製附子、當歸、靈芝、玉竹、滿山紅、菟絲子的水溶性成分、石斛、徐長卿、瞿麥、三七、羅布麻根、黃精、鉤藤、麥門冬、珍珠母。在臨床實踐中,應在辨證的基礎上,結合以上諸藥的性能等特點,酌情選用1~2種。

中醫曆來重視脈診,數脈主熱,遲脈主寒。數而無力為陰虛火旺,治宜滋陰瀉火。但是筆者在臨床上遇到不少心髒病患者,脈沉細而數,或數而微細,伴有氣短乏力,形寒肢冷,胸悶舌淡,多不可因脈數而按熱證論治,而應四診合參,並結合心電圖等西醫檢查,辨為心氣虛或心陽虛,補心氣,溫心陽,用養心湯、炙甘草湯等加減,屢獲良效。

4.典型醫案

韓文領醫案:樊某某,男,36歲,2005年8月9日初診。自訴:勞累多日,倍感疲乏,心慌氣短,臍腹時痛,胸悶,心中煩鬧,心區憋悶,頭昏,咽中有痰,胃脘脹悶,診其脈沉弱而數,心率120次/分,心電圖提示:竇性心動過速,心肌缺血。舌質紅紫、苔白膩。辨證為心、肝、脾虛損,胸痹證。治宜益氣養心,健脾益肝活血,方用冠通湯合理中湯加減。藥用:元胡10克、全瓜蔞6克、丹參10克、黨參12克、黃芪12克、薤白8克、玉竹10克、甘草7克、仙鶴草15克、鉤藤10克、白芍10克、鬱金8克、藿香7克、茯苓12克、厚樸6克、白術10克、黃芩7克,水煎服。3劑。二診:服上方三劑,心慌、臍腹痛、胸悶消失,診其脈,脈搏較前柔和有力,心率68次/分。患者告知,身體已恢複如常,僅稍感乏力,效不更方,繼服上方3劑而愈。囑其服複方丹參片一周,10餘天勿從事重體力勞動。

(按)筆者在此例中,采用辨證論治與專方專藥結合的方法。患者因勞累致病,中醫認為肝為罷極之本,此例即勞累傷肝,肝虛致鬱,累及心脾。因虛實兼見,故采用冠通湯合理中湯加減,以益心脾,疏肝鬱。其中冠通湯是郭士魁先生創製的胸痹專方,以《金匱要略》中的瓜蔞薤白白酒湯為基礎,加用黨參、當歸、鬱金、紅花、雞血藤等藥物而成。患者因血瘀不重,故減去紅花、雞血藤、當歸等偏重活血的藥物,加用白芍、鉤藤以輔助加強方中鬱金疏肝的作用。此方之所以加用理中湯,是因為理中湯有健脾功能,在《金匱要略》中又稱人參湯,與瓜蔞薤白白酒湯一樣是治胸痹的主方。再加玉竹、黃芪,加強滋補心、脾氣陰的作用。方中玉竹、鉤藤有降低心率的作用,使用時兼顧中西醫理,故收到滿意療效。

三、竇性心動過緩(P-R間期等於或超過0.12秒)

當竇房結激動的頻率過緩而低於正常範圍時稱竇性心動過緩。竇性心律的頻律低於60次/分,稱為竇性心動過緩。心電圖:心房率每分鍾在45~60次。

1.臨床意義

竇性心動過緩與迷走神經張力增高有關,少數由於竇房結本身功能低下。老年人和運動員正常心律相對較緩。顱內壓增高、甲狀腺功能低下、黃疸、部分冠心病患者、Ⅱ-Ⅲ度房室傳導阻滯,某些藥物(如洋地黃、利血平、心得安等)的影響及病竇綜合征等。

2.中醫辨證論治

竇性心動過緩者在中醫脈診時出現遲脈。中醫認為,遲脈的形成,多因陽虛,氣血虧損,無力鼓動營氣,血流緩慢,致使脈來遲緩。遲脈屬陰,主髒、主寒,主陰盛陽衰,為寒證的主脈。遲而有力為寒痛,遲而無力為虛寒。浮遲為表寒;沉遲為裏寒,遲細為血少,遲滑為痰氣,遲澀為血滯。熱病反見遲脈,多為濕熱阻滯,則脈遲而軟;若遲而有力,多為實熱內結,濁邪壅塞,症見腹滿便秘。衛陽不足,腎陽氣餒,老年人之氣血衰,脈多見遲。至於辨病,多屬中醫的“怔忡”、“虛勞”、“胸痹”的範疇。現簡述幾類證型,以資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