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斯賓諾莎 (1)(2 / 2)

那時的工會即“行會”不讓他們進入任何職業,因此他們寧願開個當鋪與銀行,用來作為經濟上的權宜之計。在中世紀這兩種行業十分類似,人們覺得,正派人是不會去做這一行的。直到加爾文時期教會都還對金錢(稅收除外)深惡痛絕,拿利息被他們看成是罪孽,這真是無法理解。是的,沒有任何一個政府能夠容忍高利貸,早在四千年前,巴比倫人便通過一項嚴厲的法律,用來懲罰那些企圖從別人錢裏謀利的交易者。我們從兩千年以前寫下的《舊約》的一些章節中能夠讀到,摩西曾大力禁止追隨者通過高利息的形式借給別人錢,但是借給外國人不包括在其中。之後,連同亞裏士多德與柏拉圖在內的希臘大哲學家都不讚同“從別人的錢中生出錢來”,對待這種事情教會神甫的態度更加明確。在整個中世紀裏,放債人從來都被人瞧不起。在地獄裏但丁專門為他的金融界朋友準備了一個小壁龕。理論上能夠證明,當鋪行老板和銀行家是不受歡迎的公民,要是世界上沒有他們該多好呀。可是,要是世界已不再是清一色的農業,那不借助於信用貸款的話就連最一般的生意都沒法做。

所以放債人成為了人們需要的魔鬼(依據基督教徒的說法),被迫從事人們需要的行當,猶太人注定是要下地獄的,不過體麵人絕不會去做。如此一來,不幸的出走者不得不從事不光彩的行當,這令他們自然而然地變成了富人與窮人的死敵。一旦他們發跡,對方就會翻臉無情,肆意謾罵,將他們鎖在城市裏最髒的地方,一衝動還會把他們當成不信教的惡徒絞死或者是當成基督叛徒燒死。多麼愚蠢,無知啊。無止境的攻擊和壓迫並未讓猶太人喜歡上基督徒。導致的直接的結果是,大批一流智慧在公共交往中隱退了,數以萬計天性聰明的青年本來能夠在商業與科學中得到進取,卻將頭腦和精力花在了無用地研究那些深奧難題與煩瑣詭辯的古老舊書上,上百萬個無依無靠的男女青年們注定要在臭氣熏天的小屋中過畸形的生活,一方麵聽長輩講他們是絕對會繼承世界和一切財富,他們是上帝的選民,一方麵卻又聽見別人永無止境地罵他們是豬玀,隻配得上絞架或刑車,並因此而嚇得魂不守舍。想讓在這樣的逆境中生存的人(無論是誰)以正常的眼光看待生活是做不到的。

基督徒的逼迫,讓猶太人不得不一次又一次鋌而走險,當敵對情緒白熱化時他們起來反抗壓迫者,又被稱為“叛徒”、“忘恩負義的惡霸”,受到更加嚴重的侮辱和限製。可這樣的限製隻帶來了一個結果,這讓心存怨恨的猶太人與日俱增,令其他人意誌頹廢,將猶太區變成了受挫的雄心與積累的仇恨的可怕場所。斯賓諾莎出生於阿姆斯特丹,因而沒有遭受大多數親戚生來就承受的苦難。他最先被送往猶太教堂(適合的稱呼是“生命之樹”)開辦的學校,將希伯萊文的動詞變化學會之後,就被送往學識淵博的弗朗西斯科·阿皮尼厄斯·範·登·恩德博士那裏,主攻拉丁文與科學。弗朗西斯科博士就像他的名字所表示的那樣,出身在一個天主教徒家庭,有傳聞說他是盧萬大學畢業生,依據城裏最為廣博的教堂副主祭的說法,他是偽裝的耶穌會教士,是個危險分子。然而這是胡說。年輕時範·登·恩德的確在天主教學校學習過幾年,不過他對功課不用心。離開家鄉安特衛普之後,他前往阿姆斯特丹,開辦了一所私立學校。

www.biqi.me比奇中文網一直在為提高閱讀體驗而努力,喜歡請與好友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