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尾骨
位於
兩足跟骨足底內側,沿跟骨結節向後一帶狀區域。
肘關節
位於
兩足外側第5蹠骨與楔骨關節凸起處。
髖關節
位於
兩足內外踝關節下部。
膝關節
位於
兩足外側第5蹠骨所形成之凹處。
腹療淋巴反射區
位於
兩足內側足踝骨前,由距骨、舟骨間構成之凹下部位。
甲狀旁腺
位於
兩足底內緣第1蹠骨與第1趾關節處。
胃部
位於
兩足底第1蹠骨的中、下部。
十二指腸
位於
胃反射區的後方,第1蹠骨的基底部。
胰腺
位於
兩足足底胃反射區與十二指腸反射區連接處。
心髒
位於
左足底第4蹠骨與第5蹠骨間,在肺反射區下方處。
頭(腦)
位於
兩足足底拇指趾腹的下部,左、右側大腦的反射區在足部呈交叉反射。
平衡器官
位於
兩足足背第4蹠骨與第5蹠骨間。
額竇
位於
兩足拇指靠尖端約1厘米的範圍極其他八個足趾尖端,呈交叉反射。
腹腔神經叢
位於
兩足底中心,分布在腎髒放射區及其周圍。
甲狀腺
位於
兩足底第1和第2蹠骨之間,成帶狀。
小腦
位於
大腦反射區的外側。左、右側小腦在足底部呈交叉反射。
三叉神經
位於
兩足拇趾趾腹的外側約45°,其反射區在足部呈交叉反射。
胸部淋巴
位於
兩足背第1蹠骨與第2蹠骨間縫處區域。
脾
位於
左足底心髒反射區下方的1厘米之區域內。
橫結腸
位於
雙腳掌中間,橫越腳掌呈一條帶狀區。
乙狀結腸和直腸
位於
在左腳掌跟骨前緣呈一橫帶狀。
小腸
位於
雙腳掌楔骨部位至跟骨間凹陷區域。
降結腸
位於
在左腳掌中部,前接橫結腸外側端沿腳外側平行向下呈帶狀區域。
肛門
位於
在左腳掌跟骨前緣,乙狀結腸和直腸反射區的末端,與膀胱區相鄰。
升結腸
位於
右腳掌小腸反射區外側與腳外側緣平行的帶狀區域,從足跟前緣外側上行至第五蹠骨底部。
直腸和闌尾
位於
右腳掌跟骨前緣靠近外側,與小腸和升結腸的反射區連接。
腦垂體
位於
在雙腳拇趾趾腹正中央,在大腦(頭)反射區的深部。
生殖腺
位於
在雙足跟正中,另一部位在足跟骨外側區,與前列腺反射區相對。
前列腺或子宮
位於
在雙腳內踝後方與跟腱前方的三角形區域。
腹股溝
位於
在兩足背,下身淋巴反射區上方約1厘米處。
上身淋巴
位於
兩足外側踝骨前,由距骨、舟骨間構成之凹下部位。
上頜
位於
兩足拇指的甲根部。
下頜
位於
兩足拇指第1趾間關節的背側。
扁桃腺
位於
兩足拇趾背麵第2節趾骨的兩側。
腎
位於
雙手掌中央,相當於勞宮穴處。
膀胱
位於
掌下方,大小魚際交接處的凹陷中,其下為頭狀骨骨麵。
輸尿管
位於
雙手掌中部,腎反射區與膀胱反射區之間的帶狀區域。
肺
位於
雙手掌側,橫跨第2、3、4、5掌骨,靠近掌指關節區域。
斜方肌
位於
手掌側麵,在眼、耳反射區下方,呈一橫帶狀區域。
頸肩
位於
雙手各指根部近節指骨的兩側及各掌指關節結合部。手背麵為粳肩後區,手掌麵為頸肩前區。
肩關節
位於
第五掌指關節尺側凹陷處。手背部為肩前反射區,赤白肉際處為肩中部反射區,手掌部為肩後部反射區。
頸項
位於
雙手拇指近節掌側和背側。
大腦
位於
雙手掌側,十指末節指腹均為大腦反射區。
頸椎
位於
雙手各指近節指骨背側近橈側,以及各掌骨背側遠端約占整個掌骨體的1/5.
腰椎
位於
雙手背側,各掌骨近端約占整個掌骨體的1/2.
骶骨
位於
手背側,各腕掌關節結合處。
髖關節
位於
雙手背側,尺骨和橈骨莖突骨麵的周圍。
膝關節
位於
第五掌骨近端尺側緣與腕骨所形成的凹陷處。手背部為膝前部,赤白肉際處為膝兩側部,手掌部為膝後部。
上身淋巴結
位於
雙手背部尺側,手背腕骨與尺骨之間的凹陷中。
下身淋巴結
位於
手背橈側緣,手背腕骨與前臂橈骨之間的凹陷處。
頭頸淋巴結
位於
雙手各手指間根部凹陷處,手掌和手背側均有頭頸淋巴結反射區。
甲狀旁腺
位於
雙手撓側第1掌指關節背部凹陷處。
肝
位於
右手的掌側及背側,第4、5掌骨體中點之間。
肘關節
位於
手背側,第5掌骨體中部尺側處。
胸椎
位於
雙手背側,各掌骨遠端約占整個掌骨體的1/2.
尾骨
位於
手背側,腕背橫紋區域。
踝點
位於
拇指掌指關節橈側,赤白肉際處。
運動點
位於
掌麵,魚際上緣和魚際中央各有一點。
痙攣刺激點
位於
手背麵,每個相鄰掌指關節上1寸處。
腹腔神經叢
位於
雙手掌側第2、3掌骨及第3、4掌骨之間,腎反射區的兩側。
胸腺淋巴結
位於
第1掌指關節尺側。
垂體
位於
雙手拇指指腹中央,在大腦反射區深處。
胃
位於
雙手第1掌骨體遠端。
十二指腸
位於
雙手掌側,第1掌骨體近端,胰反射區下方。
胰腺
位於
雙手胃反射區與十二指腸反射區之間,第1掌骨體中部。
小腸
位於
雙手掌心結腸各反射區及直腸反射區所包含的區域。
大腸
位於
雙手掌側中下部分。自右手掌尺側手腕骨前緣起,順右手掌第四、五掌骨間隙向手指方向上行,至第五掌骨體中段,約與虎口水平位置時轉向撓側,平行通過第二、三、四掌骨體中段;接至左手第二、三、四掌骨體中段,轉至手腕方向,沿第四、五掌骨之間至腕掌關節為止。包含盲腸、闌尾、回盲瓣、升結腸、橫結腸、降結腸、乙狀結腸、肛管、肛門各反射區。
心髒
位於
左手尺側,手掌及手背部第四、五掌骨之間,近掌骨頭處。
胸腔呼吸器官
位於
手掌側,拇指指間關節橫紋至腕橫紋之間區域。
甲狀腺
位於
雙手掌側第一掌骨近心端起至第1、2掌骨之間,轉向拇指尖方向至虎口邊緣連成帶狀區域。轉彎處為反射區敏感點。
血壓
位於
手背,第1掌骨、陽溪穴、第2掌骨所包圍的區域及食指近節指骨近端1/2的橈側。
脾
位於
左手掌側第4、5掌骨間中段遠端。
小腦、腦幹反射區
位於
雙手掌側,拇指指腹尺側麵,即拇指末節指骨體近心端1/2尺側緣。左小腦、腦幹反射區在右手,右小腦、腦幹反射區在左手。
三叉神經
位於
雙手掌麵,拇指指腹尺側緣遠端,即拇指末節指腹遠端1/2尺側緣,左三叉神經反射區在右手上,右三叉神經反射區在左手上。
耳
位於
雙手手掌和手背第4、5指指根部。左耳反射區在右手上,右耳反射區在左手上。
眼
位於
雙手手掌和手背第2、3指指根部。左眼反射區在右手上,右眼反射區在左手上。
內耳迷路
位於
雙手背側,第3、4、5掌指關節之間,第3、4、5掌根部結合部。
鼻
位於
雙手掌側拇指末節指腹橈側的中部。右鼻反射區在左手上,左鼻反射區在右手上。
上、下頜
位於
雙手拇指,拇指指間關節橫紋與上下最近皺紋之間的帶狀區域。橫紋遠側為上頜,橫紋近側為下頜。
膽
位於
右手的掌側及背側,第4、5掌骨中點之間,緊靠肝反射區的腕側近第四掌骨處。
橫膈膜
位於
雙手背側,橫跨第2、3、4、5掌骨中點的帶狀區域。
呃逆點
位於
手背,中指遠端指間關節橫紋的中點處。
胃腸痛點
位於
手掌麵,勞宮與大陵連線的中點處。
胸痛點
位於
拇指指關節橈側,赤白肉際。
喉
位於
雙手拇指近節指骨背側中央。
脊柱
位於
手背側第1、2、3、4、5掌骨體均為脊柱反射區。
前列腺、陰莖
位於
雙手掌側腕橫紋中點兩側的帶狀區域。
生殖腺
位於
雙手掌根部腕橫紋中點處。相當於手厥陰心包經的大陵穴位置。
腹股溝
位於
雙手掌側腕橫紋的橈側端,橈骨頭凹陷處。相當於手太陰肺經的太淵穴。
乳房反射區
位於
手背第2、3、4掌骨的遠端。
額竇
位於
雙手掌麵,十指頂端約1厘米範圍內。左額竇反射區在右手上,右額竇反射區在左手上。
扁桃體
位於
雙手拇指近節背側正中線肌腱的兩側,也就是喉、氣管反射區的兩側。
天門
位於
兩眉中間至前發際成一直線。
操作
自眉心向額上用兩拇指交替向上直推,此操作法又稱“開天門”、“推攢竹”。若自眉心推至囟門,則稱為“大開天門”。次數30~50次。
坎宮
位於
自眉頭起沿眉向眉梢成一橫線。
操作
自眉心沿眉毛向兩旁分推。又稱“推坎宮”、“分陰陽”。次數30~50次。
高骨
位於
耳後入發跡,乳突後緣下陷中。
又名
耳後、耳後高骨、耳背、耳背高骨。
天柱骨
位於
頸後發際正中至大椎穴成一直線。
操作
用拇指或食、中指自上向下直推,稱推天柱。
乳根
位於
乳下2分。
乳旁
位於
乳外旁開2分。
脅肋
位於
從腋下兩脅至天樞處。
腹
位於
腹部。
丹田
位於
小腹部(臍下2寸與3寸之間)。
脊柱
位於
大椎至長強成一直線。
七節骨
位置
命門穴至龜尾成一直線。
又名
七節。
操作
用拇指橈側麵或食、中二指麵從下向上或從上向下作直推,分別稱為推上七節和推下七節。
魚尾
又名
尾閭、長強、尾尻。
脾經
位置
1.拇指螺紋麵。2.拇指橈側緣。
又名
脾土。
操作
旋推或將患兒拇指屈曲,拇指橈側邊緣向掌根方向直推為補,稱補脾經;由指端向指根方向直推為清,稱清脾經。
胃經
位置
拇指掌麵第1節。
操作
旋推為補,稱補胃經;向指根方向直推為清胃經。
肺經
位置
無名指螺紋麵。
操作
旋推為補,稱補肺經;向指根方向直推為清,稱清肺經。
腎經
位置
小指螺紋麵。
又名
腎水。
操作
由指根向指尖方向直推為補,稱補腎經;向指根方向直推為清,稱清腎經。
腎紋
位置
食、中、無名、小指掌指關節橫紋處。
大腸
位置
食指橈側緣。
又名
小三關、指三關。
操作
從食指尖直推向虎口為補,稱補大腸;反之為清,稱清大腸。
小腸
位置
小指尺側緣。
操作
從指尖直推向指根為補,稱補小大腸;反之為清,稱清小腸。
腎頂
位置
小指頂段。
十王
位置
手十指尖端,距指甲0.1寸。
又名
十宣。
板門
位置
手掌大魚際平麵。
操作
用推法自指根推向腕橫紋,稱板門推向橫紋;反之,稱橫紋推向板門。
內八卦
位置
以掌心為圓心,從圓心至中指根橫紋約2/3處為半徑所作圓周。
操作
用運法,順時針方向掐運,稱運內八卦或運八卦。
總筋
位置
在掌後腕橫紋之中點。相當於大陵穴。
又名
總位、總心、黃筋、合骨、內一窩風。
三關
位置
前臂橈側緣。
又名
大三關。
操作
用拇指橈側麵或食、中指麵從腕推向肘,稱推三關;屈患兒拇指,從拇指外側端推向肘稱為大推三關。
三河水
位置
前臂正中,從總筋至洪池(曲澤)成一直線。
操作
用食、中二指麵從腕推向肘,稱清(推)天河水;用食、中二指沾水從總筋處,一起一落彈打如彈琴狀,直至洪池,同時一麵用口吹氣隨之,稱打馬過天河。
六腑
位置
前臂尺側緣,神門至少海成一直線。
操作
用拇指麵或食、中指麵從肘推向腕,稱退六腑或推六腑。
端正
位置
中指甲根兩側赤白肉際處,橈側稱左端正,又稱外端正;尺側稱右端正,又稱內端正。
二扇門
位置
掌背中指根本節兩側凹陷中。
二人上馬
位置
手背小指及無名指掌指關節後陷中。(按:相當於“液門”穴,屬手少陽三焦經。)
又名
上馬。
外勞宮
位置
手背3、4掌骨骨縫間。
外八卦
位置
掌背外勞宮周圍,與內八卦相對。
操作
拇指作順時針方向掐運,稱運外八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