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來鑽石轉到珠寶商拉劄列夫手中,1773年俄國女皇葉卡捷琳娜二世的情夫——戈利高裏·奧爾洛夫為討女皇美眉歡心,買下了它,“40萬金盧布,外加每年4000英鎊的年金。”奧爾洛夫說,“我愛鑽石,但我更愛鈔票。”拉劄列夫同意,從此他閣下過上了退休老幹一樣的幸福生活,而鑽石也以新主人的名字命名為“奧爾洛夫”。
花開兩朵,各表一枝,另一個江湖傳說的流水賬是這樣:1739年,印度落入波斯統治之後,鑽石又被裝飾在波斯國王寶座之上……後來鑽石被盜,落入一位亞美尼亞人手中。1767年亞美尼亞人把鑽石存入了阿姆斯特丹一家銀行,1772年鑽石被轉手賣給了俄國禦前珠寶匠伊萬;伊萬於1773年以40萬盧布的價格又把鑽石賣給了奧爾洛夫伯爵。
傳說不同,但結局卻殊途同歸:“奧爾洛夫”被焊進一隻雕花純銀座裏,鑲在象征王權的沙皇權杖上。
神的榮耀最終歸入了人類的貪欲與黯淡,曆史是這個樣子,鑽石也是這樣。
左手美麗,右手死亡
“希望之星”也許是鑽石中最具反諷意味的魔鑽,雖然名為希望,但它絕不帶給主人哪怕一丁點兒希望,相反,它隻會慷慨地送來離奇的死亡。這顆泛著藍色火彩的鑽石原本嵌在印度教一尊神像的額頭上,後來被愚蠢的人類取下,神的詛咒從此伴隨著它,將不幸傳染給每個擁有它的主人。
此鑽原先重112.25克拉,閃爍著迷人的藍光,據後人進行光譜分晰,它內部的光譜非同普通鑽石的光譜,就象神的目光一樣不可捉摸而暗含嘲諷。先是一名法國珠寶商將它帶往法國,在珠寶商80歲的時候,突然就失去了他所有的財產,兩手空空。鑽石流落到路易十四手中,重新琢磨成心形,稱為“王冠上的藍鑽石”,可是路易十四僅戴過一次,就患死天一命嗚呼,路易十五將它借給情婦佩戴,結果是其情婦在大革命中腦袋掉地。後來的主人是路易十六夫婦,沒有意外出現:夫婦倆雙雙被送上了斷頭台。此後鑽石被封存,一個宮廷侍衛將鑽石盜到手之後,終日惶惶不安,精神錯亂而自殺。
神祗的詛咒穿越時空永不失效,無異於是對愛美而貪婪的人類一記又一記響亮耳光。
1883年,鑽石被大銀行家霍普買去,重量已減少到44.53克拉,搞笑地稱為“希望鑽石”,又名為“霍普鑽石”,傳至外孫時,銀行倒閉。鑽石流入東歐。一位王子曾把它贈給一位女演員。若幹年後,這位女演員被王子開槍打死。後來鑽石一度被一名希臘富商占有,但他卻在一次可怕的撞車事件中喪生。鑽石旋即落入土耳其蘇丹哈米德二世手中。他得到這顆鑽石才9個月,就發生了1909年由青年土耳其黨發動的軍事政變,蘇丹被趕下台。誰也沒有看到“希望”的哪怕一縷折光。
艾浮林·維爾西·馬克林太太是第一個占有“希望”鑽石的美國人。她請人將它製成一串由62顆白鑽石組成的項鏈,又由著名法國首飾匠貝雨爾·卡爾梯進行加工。馬克林太太為此付了18萬英鎊。正當她戴著這串價值連城的項鏈到處炫耀富貴時,厄運之神看上了她:兩個兒子相繼死亡,女兒服安眠藥過世,丈夫死於精神病院。
直到1949年,美國大珠寶商“鑽石王”溫斯頓買下馬克利夫人全部財產,其中包括這個“希望鑽石”,死亡的陰影蓋過了商人的名利渴求,他在了解這顆鑽石的曆史之後,象扔燙手山芋一樣,將它捐給了史密森博物館。此後,印度神祗的詛咒方中止於公眾的目光之中:它來自於屬於公眾的神像額頭,又歸諸於屬於公眾的博物館。也許,神秘耀眼的藍光隻能屬於整個世界,而不是情人溫暖的胸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