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當人類矚目它的時候,正是對愛情的饑渴和對忠貞不移的向往,一次絕世的愛情最終隻剩下兩顆恍若眼波的鑽石,而心痛就象最整齊的分子結構一樣永恒地流傳下去。
——它的名字,就叫“茵多爾”。
布拉岡斯
古往今來,名鑽的最佳結局都是歸於強大帝國的王室,如此方能讓多少個世紀的恩怨情仇中場休息休息。勢力弱小的王室是保不住名鑽的,就象董卓保不住嬌滴滴的刁蟬美眉,吳王保不住一顰傾國的病西施,自古名鑽如美人,當然也需要強大的王權來為它們保駕護航。“非洲之星”和“光明之山”和鑲在了大英王室的王冠上,“奧爾洛夫”被鑲在了沙皇的權杖上……
而大鑽“布拉斯崗”也歸入了葡萄牙王室,不過它不象別的名鑽那樣躋身王室還有機會拋頭露麵,侯門深深,它從此不複再問津江湖。
這似乎是顆吉利而一帆風順的鑽石,至少他的發現讓三人犯人成為了自由之身。
18世紀,葡萄牙的殖民地巴西發現了金剛石礦,葡萄牙國王規定凡采到重20克拉以上的寶石金剛石,必須乖乖地上交,否則將死的很難看。
巴西的米納斯吉拉斯州人煙稀少,鬼都打得死人,三位被終身流放在這個地區的犯人,從事著開采金剛石礦的重體力勞動。1798年的一天,他們在阿巴依戴河發現了一塊幾乎有鵝蛋那樣大的石頭,無色透明而略帶微藍,如同暮晚裏山穀中的霧氣。他們認為可能是金剛石,便拾了回來。發現如此大塊的寶石金剛石當然是牛得很的事,他們經過激烈的鬥爭,從靈魂深處鬧革命,終於達成共識,決定把金剛石交上去,希望因而得到國王的赦免。
他們去請當地神甫幫助。神甫左拐彎右拐彎,托七大姑八大姨,終於將金剛石交到了葡萄牙駐巴西總督手中。麵對這樣大的一塊金剛石,打死他他也不敢相信這是真的,可是鑒定結果讓他的眼珠都快掉到地上了:它不僅是一塊真正的寶石金剛石,而且是當時世界上最巨無霸的寶石金剛石(庫利南的發現比它晚100多年),接著寶石送到葡萄牙王宮。
三個犯人因而得到被赦免,神甫獲得的獎勵是一筆傳教經費。
這塊寶石金剛石重達1680克拉,原名“阿巴依戴”,歸葡萄牙王族後以王族的姓來命名為“布拉岡斯”。布拉岡斯一入葡萄牙王室就銷聲匿跡。據小道消息,它被加工成了一塊重660克拉的大鑽,據說在上個世紀60年代,美國寶石研究所曾向葡萄牙政府打聽布拉岡斯的下落,可答案是“無可奉告”。
侯門一入深如海,鑽石當然就是石沉大海了,不過,作為一顆過大的名鑽,這正是最好的歸宿,免掉了它可能帶來的血腥的廝殺。
從神之目到人之杖
古印度教徒喜歡用鑽石作為神像的眼睛,這一番心意想必神靈已經心領,大喜之下保佑印度教“我們的隊伍向太陽”。鑽石又叫金剛石,而“金鋼”在印度文化中具有無堅不摧、無上的意思,教徒們希望神之目光就007《擇日而亡》中的那種激光武器一樣厲害。
可惜的是,神靈可能住在外太空,鞭長莫及,保護不了自己的塑像,它們的器官往往被盜走(今天的版本演繹成盜竊活人器官)。名鑽“希望之星”就來自一尊印度教神像的額頭,在江湖上大擺一次次死亡盛宴;今天要講的“奧爾洛夫”也原本是印度教某位大神的眼珠子。
奧爾洛夫的前期曆史已不太可靠,其實所謂的曆史都是這個樣子,一半是事實一半是瞎編。
據說這顆鑽石現身於17世紀初,還是在印度戈爾康達的鑽石礦場中橫空出世,這個礦場是鑽石界的“好萊塢”。初坯重309克拉,根據國王的旨意被加工成玫瑰花模樣。但它一出道即遭重創,加工並不成功,僅磨出189.62克拉,做了神像的眼珠,神像在馬德拉斯附近的考維裏河洲上、廟宇中。
時光荏苒,人心不古,18世紀,法國軍隊的一個逃兵看中了這顆鑽石,先給廟中的僧侶拍馬屁灌迷魂湯,當上了管理人之一。月黑殺人夜,風高盜寶天,他妙手空空將神像的眼珠挖出偷走,以2000英鎊的白癡價格賣給一位英國船長,船長在倫敦將它轉賣給珠寶商,淨賺10000英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