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恰是正太鐵路與京漢鐵路雖然在石家莊村東交會,但不能互通,所以南北運來的貨物如果要運往山西,必須先從京漢路車站卸下來,利用牛車、馬車搬運到正太鐵路車站,裝上一米窄軌的正太鐵路,才能發車運往山西。同樣,由山西運來的所有貨物,要想運往武漢和北京,也必須從一米的正太車站卸下,倒運到京漢鐵路才能發車運輸。
這一特殊的轉運方式,成為石家莊城市崛起的先導。圍繞這裏的交通樞紐,隨之興起越來越龐大的轉運產業,以及為轉運產業服務的商業服務業。在正太車站和京漢車站中間,各地的企業,都爭相購置土地,修建道岔、貨棧,為兩條不能互通的鐵路貨物倒運,建造倉儲、搬運設施,很快形成了勞動力聚集的龐大的搬運產業。
加上圍繞這個交通樞紐而創辦的工業企業,開始了石家莊由鄉村向城市化發展的進程,為石家莊城市的崛起奠定了基礎。
事故頻發,洋人怎樣不管民眾安危?
齊心協力,工人能否湊齊建橋經費?
艱辛曲折,碑亭如何記載路權回歸?
跨越正太路和京漢鐵路的大石橋,創建於1907年。全長150米,高7米,它是凝聚著石家莊最早的產業工人團結力量的一座不朽的建築。
正太鐵路和京漢鐵路建成通車後,過往的車輛、行人很多,他們必須橫穿鐵路,給東西方向的交通帶來極大的不便,特別是經常發生火車軋死或撞傷人、畜的事故。鐵路員工和各界代表聯名上書正太鐵路局的法國總辦,要求撥款建橋,法國總辦卻置之不理。
正太鐵路工人對此非常氣憤,經部分工人倡議,全線華、法(國)員工兩千五百人,每人捐獻一日工資,籌齊了建橋經費,1907年秋季建成。
從此,火車從橋下通行,行人從橋上跨越,方便了過往行人和車輛。當時的市民為鐵路工人無私精神所感動,編歌謠誇讚道:
“大石橋,大石橋,工人血汗來建造,一塊青石一份情,青石哪有情義高。”
該橋因采用大塊方石砌成,故名大石橋。從此,石家莊有了橋東、橋西之稱。
位於中華北大街西側石家莊鐵路運輸學校後院的懋華亭,是1935年6月為紀念正太鐵路收歸國有而修建的紀念性建築。亭內上部漢白玉嵌板上刻著隸書《懋華亭記》,記敘了修建該亭的經過。
1931年,中國政府決定收回路權,但遭到了法國的拖延和阻撓。他們斷言中國人管理不了這樣的鐵路。後經正太鐵路接收委員會和正太鐵路三千名職工的堅決鬥爭,法方於1933年被迫交還路權。當時任正太鐵路局正、副局長的王懋功和朱華在收回路權的鬥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1935年6月,為紀念收回路權鬥爭的勝利,表彰王、朱兩位局長的功績,鐵路職工募捐修建了紀念亭,取王、朱二人名字中各一個字,命名為“懋華亭”。
如今,石家莊啟動了鐵路入地工程。在地麵上奔跑了一個多世紀的火車,經曆了蒸汽機車、內燃機車、電力機車的不同時代,如今即將隨著鐵路入地而從地下穿城而過。
鐵路總機廠、火車站,將建成鐵路博物館、石家莊綜合博物館。
在正太鐵路和京漢鐵路交會的這一帶,將在地麵上保留正太飯店、大石橋、正太鐵路路章碑、火車站、法國工程司高級職員樓等一係列石家莊城市肇興的標誌性建築,留住這座城市的文脈,同時展示這座城市與鐵路的不解之緣。
這正是:
正太鐵路一米寬,南北貨物任人搬。
鐵路工人築石橋,一片情深世代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