碑文中雖然對義和拳使用了不少詆毀的詞彙,但所記載的義和拳在隆興寺的聚議,卻是千真萬確的史實。
義和拳在第一次起義失敗後,趙三多率領他的弟子北上冀中一帶傳道教拳,於是,就在正定隆興寺秘密聚議。
根據著名的義和團戰士、後來成為辛亥革命軍人的威縣名人郭棟臣回憶:
“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四月初八日,湊著佛爺生日,燒香為名,在正定大佛寺開了個秘密會議。到會者都是各縣各場的重要師傅頭。”商議反洋教、殺洋人的秘密行動。
對此,清政府的直隸總督、軍機處從正定獲得了情報,向慈禧太後秘奏:
“傾接正定有司秘奏趙三多已竄至我省,四月初八在正定大佛寺與各路領聚,並暗中派人與青縣、東光的白蓮教進行聯絡,陰謀大舉。”
這次聚議是義和拳鬥爭史上的一個裏程碑。會上,趙三多把義和拳改稱“神助義和團”,提出“扶清滅洋”的口號,並發布了《神助拳義和團》的揭帖,即布告。布告在義和團運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意定和尚功德碑》中說:麵對義和團各路領袖,意定和尚“理諭之不能,勢禁之不得”。眼看具有數百年輝煌曆史的皇帝行宮,可能會因為天主教堂而被焚之一炬,而且可能殃及千年名刹隆興寺建築群。這種處境考驗了這位高僧的智慧。
千鈞一發,正定隆興寺能否免遭火焚劫難?
婉言相勸,意定和尚為何重金賄賂義和團?
奇恥大辱,侵略者怎樣坐堂審判中國官員?
意定和尚乃“婉詞以謝絕之,且資送以分遣之”,就是給義和拳各路頭領們大講道理,同時用經濟手段,給他們錢,讓他們離開正定。趙三多原本也是要扶清滅洋,所以不願與朝廷為敵。就這樣義和拳和平撤走了,避免了一場戰火,也保護了皇帝行宮天主教堂和隆興寺的安全。
1900年,農曆庚子年,義和團運動迅猛發展,在京、津、保一帶形成強大聲勢,嚴重打擊了帝國主義的在華利益。
英、法、德、美等國駐華公使紛紛向清政府提出所謂抗議,限令清政府在兩月以內鏟除所謂“扶清滅洋”的義和團,否則,他們就要出兵剿滅義和團,各國軍艦四十多艘在大沽口外武裝示威。
1900年6月10日,八國聯軍以保護各國使館為名,由英國海軍司令率領在大沽登陸,從天津乘火車向北京進犯。
16日晚,八國聯軍占領北京城。慈禧太後挾持光緒皇帝和王公大臣倉皇逃往西安。
八國聯軍衝進頤和園、中南海,大肆搶掠中國的國寶,在京津和周邊地區以剿殺義和團為名,肆意燒殺搶掠。無數義和團民、中國的士兵和無辜百姓慘遭屠殺,就連聯軍統帥瓦德西也承認:聯軍所至,“沿途房屋未經被毀者極為罕見,大都變為瓦礫之場”。這群強盜,對中國人民犯下了滔天罪行。之後,八國聯軍分兵南下、西犯,侵犯河北、山東、山西。
庚子十月,英、法、德、意四國侵略軍進犯保定,直隸總督署被占領。留守總督署的廷雍等官員遵照直隸總督李鴻章“以禮相待”的指令,命直隸守軍撤離省城,任侵略軍燒殺搶掠。然而,侵略者卻不買廷雍的賬,而是在總督署的大堂上以縱容“拳匪”殺洋人、燒教堂的罪名,將廷雍等清室官員進行“審判”,處以死刑,梟首示眾。外國侵略者端坐於總督署大堂審判中國官員,這在中華民族曆史上真是奇恥大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