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定隆興寺大悲閣月台東側的《正定隆興寺意定和尚功德碑》,立於清宣統元年(1909年)九月。它記載了正定隆興寺的意定和尚勸誡義和拳、避免法國侵略軍浩劫正定這段曆史。
碑文這樣描寫當時的正定隆興寺:“地當南北之衝,為往來遊方棲息之所。以故叢林供億之用,持重於他方僧徒大眾,以名勝獨冠於河北,掛單常住者不時而麇至。”碑文同時記載,光緒十二年(1886年),意定和尚從北京來到隆興寺作住持。
碑文中沒有記述意定和尚的生平簡曆。
那麼,這位意定和尚是何方人士?又有什麼特殊背景呢?
清末天津學者華學瀾(1860-1906)留下了《庚子日記》《辛醜日記》,他說,正定隆興寺的寺僧,號意定,正定本地人,俗姓王,自京師法源寺來住持。
正定縣文物保管所貢俊錄所長和郭玲娣老師的考證為:意定和尚是正定城內北門裏人士,兄弟四人,排行老三。十三歲時因患病到正定北關鎮海寺出家,祈求佛祖保佑平安。但因年幼無知,觸犯了寺院戒規,挨了師傅一頓打後,跑到北京,發奮讀經參禪,學成回到正定,當了隆興寺的方丈。
相傳他還是光緒皇帝的“替僧”。什麼是替僧呢?原來,古代的帝王將相和權貴,為了表示信佛至誠,就尋找僧人替自己出家。尤其是皇帝在登基的時候就選好替僧,就是代替皇帝出家的僧人。有了替僧,皇帝就可以從寺院“贖”身,臨朝治國。由此可見,皇帝替僧在宗教界、在朝野都有很高的地位,實際上是皇帝在佛教界的代言人。
皇帝的替僧是要經過嚴格挑選的。替僧的條件一般是:相貌堂皇,聰明睿智,年歲和生辰八字與皇帝相生,還要對佛教的教理、佛事儀軌等修學有素。因為替僧代表皇帝的形象,所以優中選優。一位皇帝在位期間可以不止一個替僧。
至於正定隆興寺的這位意定和尚,何時成為光緒皇帝的替僧,文獻沒有記載,意定和尚的功德碑中也沒說明。但碑文中記載的他的兩大功德都與中國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有關。
禦批賞賜,四朝皇家行宮怎樣淪為洋人教堂?
扶清滅洋,義和團卻為何聚集寺院拜佛焚香?
矛頭所向,天主教堂如何風雲湧動情勢緊張?
碑文中提到了正定的天主教堂,就在正定隆興寺西側,現在軍隊醫院內。
這裏本來是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修建的帝王行宮。康熙、雍正、乾隆、嘉慶皇帝都在這裏住過。建築巍峨,裝飾奢華,是古城正定的標誌性皇家建築之一。
至今在這座軍隊醫院的大院裏,還留下了帝王行宮的一些建築構件的殘骸。
到了鹹豐六年(1856年),清王朝日益衰敗,皇帝行宮荒廢。這時,天主教北京教區劃正定等三十二縣為正定教區。兩年後,正定天主教堂的第一位法國主教來到正定。他看見清朝皇帝的行宮空寂冷落,就寫了一紙公文,向清朝皇室租借行宮作為教堂。清王朝居然批準,還禦批賞賜。康乾盛世的清朝皇帝的行宮就這樣租給外國傳教士作了天主教堂。而住持隆興寺的意定和尚,就與天主教堂為鄰。
不久,義和拳的發起人河北威縣的趙三多帶領親信們來到正定,醞釀發動義和團運動。
《意定和尚功德碑》記述了義和拳在隆興寺的活動情況:“方義和拳之始猖也,四方不逞之徒不期而雲集於寺者屢矣。藉以設拳敞(場)為名,實欲以肆其妖醜之計。勢甚而焰甚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