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既要肯定太平天國這場農民革命的進步意義,同時也必須看到太平天國的政權腐敗和北伐軍在直隸的殺戮行為。這不僅是北伐軍在直隸遭到民間武裝攻擊的直接原因,也是太平天國北伐最終失敗的原因之一。
北伐軍從滄州沿運河抵達靜海,試圖進攻天津。但麵對僧格林沁和勝保各部清軍的圍攻,林鳳祥、李開芳的北伐軍孤軍深入,缺少後援。這時他們才發現,自己已經陷入各路清軍的包圍之中,不得不從戰略進攻轉向被動防禦。
這一年的冬天特別冷。太平軍利用嚴冬和大雪,與清軍僵持。到了第二年的二月,清軍開始組織各路大軍,圍剿太平軍。林鳳祥、李開芳率領北伐的太平軍突出重圍,經過大城進入獻縣,又退到阜城。
他們在阜城縣堅守五十多天後,向東南突圍,退守東光縣的連鎮。李開芳率領一部分北伐軍進入山東高唐,雙方試圖形成犄角之勢,牽製清軍。這一方法,在短時間內,發揮了一定的作用。騷擾清軍,使得太平軍獲得了一些糧草補給,與清軍進行周旋。
兵敗被俘,林鳳祥如何慘遭淩遲極刑?
大勢已去,李開芳怎樣率領殘部降清?
編造謊言,勝保如何向慈禧太後邀功?
1855年2月,林鳳祥率領北伐軍主力,在撤出東連鎮轉移過程中,遭到清軍四路夾擊,招致全軍覆滅。林鳳祥被俘,被押解到北京,淩遲處死。清王朝拍下了林鳳祥被淩遲行刑的照片,刊登在報紙上,非常殘忍和恐怖。這對太平軍殘部構成巨大的心理打擊。
李開芳在山東高唐被迫率領最後八十餘人向清軍投降。從此,曆時兩年、轉戰六省的太平天國北伐徹底失敗了。
屢次被太平軍打敗的滿族大將勝保在1860年八月,和僧格林沁在通州八裏橋抵抗英法聯軍,遭到慘敗,致使英法聯軍侵占北京,火燒圓明園。後來勝保又奉命率兵南下,鎮壓太平天國,殺害太平天國的英王陳玉成,終於為清王朝消滅太平天國贏得了一次勝利。但不久他奉命從石家莊一帶赴陝西鎮壓回民起義,又遭慘敗,可他竟然謊報軍功,把敗績說成勝利,被慈禧太後定了個“諱敗為勝”的罪名,責令自殺。
太平天國失敗後,林鳳祥和李開芳的餘部與北方的撚軍彙合,繼續堅持抗清鬥爭。1866年,撚軍分為東西兩部,東撚軍繼續轉戰中原,西撚軍進攻陝西,後來轉而進軍直隸。
率領西撚軍轉戰河北的就是我們要說的第三個人物:撚軍梁王張宗禹。
張宗禹,在《清史稿》中也稱張總愚,這是清朝愚弄他的名字(清光緒《正定縣誌》作“張鍾瑜”)。他是安徽亳州張大莊人,家有沃田千餘畝。他一直閉戶讀書而不屑應試,暗中聯絡貧民,胸懷大誌。
張宗禹沉默寡言,起初跟隨叔父參加撚軍起義,處事果斷,帶兵軍紀嚴明,人稱“小閻王”。後轉戰蘇豫陝鄂皖,被封為梁王,與遵王賴文光整編撚軍,以騎兵為主,步兵配合,流動作戰。
張宗禹最顯赫的戰績,是在1865年殲滅科爾沁王僧格林沁的部隊,並斬殺了清軍統帥僧格林沁,成為著名的清軍克星。他還粉碎了曾國藩的湘軍封鎖。1866年,從河南率西撚軍入陝,聯合回民軍,在西安灞橋大敗清軍,戰功赫赫。
正當張宗禹在陝北節節勝利之時,接到東撚軍的告急書信,他隻好調轉馬頭,采取圍魏救趙的戰術,踏冰渡過黃河,直逼清王朝老巢——北京,為的是調開包圍東撚軍的清軍主力。
1867年十二月,這位與清軍長期作戰的太平天國梁王、撚軍統帥張宗禹,率領他的軍隊迅速北上,從河南進入直隸南部地區。
清朝陝甘總督左宗棠急忙令副都統率領騎兵到達直隸的磁州、廣平、邢台,迎擊張宗禹部。因為左宗棠深知張宗禹有勇有謀,屢次打敗清朝的軍隊,所以不敢輕敵,又派兩員戰將率軍北上,在正定、保定駐守,準備攔截張宗禹的撚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