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李經芳奉調陝西華州知州。華州是關中的咽喉要衝,交通繁忙。官府征用百姓的夫役、馬匹很多,老百姓負擔沉重,卻又無力抗議。李經芳為減輕百姓負擔,創造了一個機製,即官府出錢糧,讓各鄉設置專業的夫役、馬匹,逐日核對簿冊,有事就派用。這樣一方麵解決了官府勞役和馬匹的需要,另一方麵減輕了百姓負擔,並為當地民眾爭取了一些就業崗位。
後來,李經芳出任湖北恩施的施南知府。施南府位於湘、鄂、川三省交界處,地瘠民悍,交通不便,教育落後。每年朝廷委派的主考官員,都不願到這個偏遠之地。李經芳到任後,大興教育,修建學校,聘請教授。湖北學政知道後,親自到施南府考試,選拔了兩名貢生,這在恩施曆史上前所未有。
李經芳在任期間,趕上湖北大旱,朝廷調集財糧給予賑濟。但天高皇帝遠,境內九府的百姓紛紛狀告賑災官員侵吞救災款,要求朝廷嚴查貪官。李經芳奉命審理賑災民告官案,數月案結,查出一批克扣挪用賑災糧款的貪官,事實確鑿,給予嚴懲,深得民心。後不久出任雲南提舉司,行至昆明,病逝在途中。
涉筆成趣,沈濤為何稱盜賊為小李?
尋訪碑刻,他又因何誤會險坐牢獄?
墨華居士,沈濤夫人又是何等才女?
在清朝,正定知府沈濤在我們這一帶留下了很多佳話。
沈濤(約1792-1861),原名爾政,字西雍,號匏廬,浙江嘉興人。嘉慶十五年(1810年)的舉人,後來調到河北,出任正定、大名府知府等職。沈濤小時候有神童之稱,年輕時跟隨段玉裁遊學,是段玉裁的得意弟子。
段玉裁(1735-1815),清代著名的古文字學家、經學家。他編著的《說文解字注》是中國訓詁學的重要專著。清代著名的文學家、思想家龔自珍和沈濤同時就學於段玉裁門下。但兩個人的政治主張和為人之道不同,因此,龔自珍與沈濤後來成為政敵。後世有人評價說,龔自珍屬於改革派,而沈濤是保守派。龔自珍放蕩不羈,吃喝嫖賭,不拘小節,而沈濤做人嚴謹規製、崇尚文道。沈濤崇敬他的老師段玉裁,也深受老師的影響,潛心研究學問,在金石學、收藏、鑒賞等方麵,造詣很深,著述精湛。
沈濤個子矮小,其貌不揚,在官場上不被人重視,做了多年地方官。但是,沈濤繼承了段玉裁的學問,留下了訓詁學專著《說文古本考》十四卷,其他的著作也很多。
2004年,中華書局出版了他的一套《瑟榭叢談》。瑟榭,是他在正定、大名知府的書齋名。這部筆記,是他在任正定知府和大名知府期間的讀書筆記和隨筆雜記,其中記載了許多風土典故,顯示出他深厚的學問功底。
譬如,他記述各地小偷的情況時說:
“一些遊手好閑的奸邪之徒,在鬧市中剪人的衣囊環佩,竊取財物,宋元時稱覓貼兒,‘近世竊鉤之徒竄身都市,潛於人叢中割取佩物,俗呼剪綹’,而京師則稱為小李。”
就是小偷稱為小李,直到現在,南宮、新河一帶,仍然把小偷稱為“小李”。
沈濤在文字、音韻、訓詁、金石、收藏、文學等領域均有卓越建樹,堪稱大家。
對於石家莊來說,沈濤最突出的貢獻是他編纂的《常山貞石誌》,整理收錄了一大批正定府各縣的古碑崖刻,這是一筆很寶貴的文化遺產。
《常山貞石誌》的跋中說“金石之學,本朝最盛,薈萃成書者,不下數十家”,而沈濤在正定知府任上,感歎“正定,古常山郡,西控太行,麵臨滹水,為畿南要衝。漢唐以來,名城據縣,嚴關古驛,精藍佛塔,屢經更置。其間豐碑巨碣,疎然林立”。
但風雨摧殘,村民焚燒,許多碑碣或倒在路邊,或深埋於土中,竟不知道這些都是前賢的文化遺產。
沈濤就任以後,政通民和,工作之暇,他不坐轎子,微服私訪,到民間收集拓印各縣碑碣石刻近兩百多種,考證史誌文獻,編成《常山貞石誌》二十四卷。
傳說他帶著拓印碑刻的家什,衣著不整地到鄉下拓碑,被當地百姓誤以為是盜墓賊,給報了官,官府衙役到了一看,竟然是沈大人,都麵麵相覷,哈哈大笑。
沈濤還是個優秀的詩人,他的詩很有風韻情趣,清新自然。他的夫人戴小瓊,號墨華居士,學問不遜李清照。在正定任上,戴小瓊幫助沈濤整理金石碑刻,翻檢曆史文獻。夫婦詩才,難分伯仲。夫婦舉案齊眉,夫唱婦隨,頗有情趣。人生有這樣的夫妻相伴,花前月下互訴衷腸,這也是沈濤夫婦一生的幸福。
這正是:
高邑李氏名宦家,李渭剛正為民誇。
嘉興沈濤知正定,常山貞石傳佳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