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七年(1827年)二月初六,郭繼昌作為前敵先鋒,在大河拐擊敗張格爾的叛軍三千人後,次日又擊敗叛軍兩千餘人,剿捕張格爾的妻妾和外甥子侄多名,隨後再殲叛軍萬人於沙布都爾,進擊渾河北岸,叛軍十多萬阻河列陣,綿延二十裏,與郭繼昌決戰。郭繼昌麵對強大的叛軍,指揮若定。他借鑒韓信背水之戰的策略,讓一部分騎兵大張旗鼓地在下遊渡河,把叛軍的注意力引向下遊,他卻率領主力乘夜從上遊急渡,突然從背後奇襲敵陣,叛軍頓時大亂,狼狽潰逃,郭繼昌率軍乘勝進攻,收複喀什噶爾等四座城池。
當年底,在郭繼昌等清軍各路將士的共同進擊下,張格爾的叛軍和英國鬼子終於被全殲,分裂祖國的叛軍首惡張格爾被俘,新疆的叛亂得以平定。郭繼昌因為戰功授壽春鎮總兵,皇帝下詔在紫光閣為這位正定名將畫像。道光題詞褒獎他的戰功:“生於近畿,拔於行伍。屢立戰功,威壯我伍。臨陣督兵,隨營俘虜。俾鎮壽春,張弓控弩。”可見他在維護國家統一的平叛大戰中戰功顯赫。
幾年後,張格爾的哥哥再次掀起分裂祖國的叛亂。道光皇帝看著郭繼昌的畫像,欽點他再次到新疆平叛。郭繼昌不負眾望,很快率軍平定叛軍餘孽,被受代理固原提督,駐守寧夏六盤山。
道光十七年(1837年),清政府開始打擊西方列強的鴉片貿易,而英國軍艦在廣州沿海遊弋,為英國鴉片商人撐腰,並不斷在沿海製造事端,使中英衝突日益激化。這時,道光皇帝又想起了戰功赫赫的郭繼昌,頒詔調他出任廣東陸路提督,和水師提督關天培共同守衛邊防,抗擊英國殖民軍。
道光十九年(1839年)正月,林則徐受命出任禁煙欽差大臣,抵達廣州。郭繼昌支持林則徐打擊鴉片商人。他整軍練武,編練義勇,增強海防兵力,來往於廣州和惠州之間,策劃指揮兩地的海防事務,夜以繼日地在陣地上巡視、布防。終因積勞成疾,於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病逝在廣州海防線上,成為鴉片戰爭中為國操勞病逝的民族英雄。
郭繼昌這位英雄病逝後,道光皇帝親自頒詔,在郭繼昌故裏——正定縣東仰嶺為其建祠,派員祭悼。至今在東仰嶺村仍保存著道光皇帝祭悼郭繼昌的聖旨碑。
另一位維護統一到新疆平定叛軍的正定戰將是武光琳,年輕時受命轉戰湖北、四川、陝西,鎮壓白蓮教起義軍。1804年回到河北,任大名協左營千總。1814年奉調到新疆駐守。第二年,南疆爆發了孜牙敦事件,起初隻是伊斯蘭教內部白山派與黑山派之間的教派鬥爭,後來成為黑山派阿訇孜牙敦分裂祖國的叛亂活動。
清朝伊犁將軍率軍鎮壓,武光琳奉命率領將士奮勇鏖戰,剿滅了叛軍的首領。因功賞戴花翎,臨洮營都司。
南疆分裂勢力張格爾發動叛亂時,武光琳和郭繼昌率領將士們迅速出擊,救援慶祥所部。在阿爾坪戰鬥中,武光琳率步騎南北截擊,擊潰張格爾一部,奪獲大量物資,因戰功升督標右營參將。
這一年六月,在各路大軍圍剿之下,張格爾叛亂被鎮壓。武光琳隨著平定南疆叛亂的官軍內撤。1829年代理陝西靖遠協副將,1831年授督標中軍副將,1833年從甘肅肅州鎮總兵,到貴州威寧鎮任總兵,1834年病逝在貴州任上。
這正是:
靈壽傅氏出名宦,敕建牌坊地位顯。
正定名將平叛亂,維護統一戰邊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