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5章 北宋名相垂青史、趙普宋綬留功名(1 / 3)

北宋的開國謀臣趙普,字則平,後梁龍德二年(922年)出生在今北京西南的幽州,後唐時期遷居並落籍真定,因此,他是半個真定人。趙普足智多謀,但讀書不多,所謂“半部《論語》治天下”說的就是他。後周的時候,他是宋州節度使趙匡胤的秘書。他對北宋最大的貢獻就是在“陳橋兵變”中擔任了“執行導演”,他和趙匡胤的弟弟趙光義負責策劃兵變,趙匡胤黃袍加身。趙普輔佐趙匡胤建立北宋,成為趙匡胤的心腹要臣。而後,後周大將李筠占據山西,勾結北漢反抗趙匡胤。趙普策劃宋太祖趙匡胤親征,以顯示剿滅割據的決心,趙匡胤最終平定了李筠的叛軍,趙普升為戶部侍郎、樞密副使。

此後連續九年,趙普把握宋王朝的大局,每三年為趙匡胤出一個高招。他提醒宋太祖警惕石守信、高懷德等名帥戰將手握重兵的威脅。961年,趙匡胤把開國元勳、手握重兵的大將叫來喝酒,故意借著酒勁說:“我雖然當了皇帝,但是你們這些大將都手握兵權,我真的很擔心,萬一有一天,你們再來一出黃袍加身的兵變。我每天都睡不好啊!”這些大將們一聽,麵麵相覷。第二天,他們都主動交出兵權,解除了趙匡胤的心病,加強了中央集權。

後來趙普給趙匡胤出謀,在各路設置轉運使,控製稅賦和地方財政,削弱地方財權。趙匡胤采納了,加強了朝廷對財政的控製。

唐後期到五代的節度使,手握重兵,割據一方。趙普又一次策劃,加強中央禁軍建設,削奪各地節度使的兵權。

在北宋統一大業上,趙普提出先易後難的戰略,為江山統一作出了貢獻。

在平定南唐、南漢過程中,他相當於軍師,後成為宰相。趙普入相,忠於職守,舉薦賢臣,提攜名將,出了不少好主意。

有口難辯,瓜子金怎樣讓趙普背上受賄罪名?

宦海沉浮,他又為何三次請辭丞相歸隱真定?

齊家治國,趙普書箱內究竟藏有哪半部真經?

平定南唐不久,趙普提出應該集中力量北伐。就在此時,吳越王派人給趙普送了十個瓶子,說是海貨,趙普就放在屋簷下。有一天,皇上到他家來了,就問:“這是什麼瓶子?”趙普如實回答:“這是吳越王送來的海貨。”皇上說:“吳越王送來的海貨肯定是好東西,打開看看。”打開一看,趙普傻了眼,竟然全是瓜子金,就是一種形似瓜子的金粒。皇上說:“難怪你一個勁兒地鼓動我北驅契丹,攻打北漢,不要南下攻打吳越,原來你趙普收了人家賄賂啊!而且是金子。你說這是海貨,你不知道,誰信呐?”

皇上讓大理寺查查趙普還有沒有別的違法行為。結果發現他還違法從秦隴買木材營建官邸,庇護部下貪贓枉法,於是宋太祖就罷了他的丞相,貶他到河南去做地方官。

趙普主張統一大業要先北後南,本來是處於公心,可是這件事一出,有理也說不清了。宋太宗繼位後,趙普又逐漸受到重用,五年後,二次入相。他為宋太宗出謀,更改宋太祖傳位給弟弟的規製,立宋太宗的兒子為太子,就是後來的宋真宗趙恒。

雍熙北伐,宋太宗禦駕親征,很長時間沒有回朝,趙普力主收兵息戰。不久,趙普出任湖北襄樊山南東道節度,改封許國公。

988年趙普第三次出任宰相。他整頓吏治,懲治不法官員,甚至對自己當年受賄的原罪給予捐出贓款的處罰,而且兩次上表請辭相職,宋太宗不準。992年,趙普第三次上表,請求辭歸真定,宋太宗拜他為太師,封魏國公。這一年七月,趙普病故。太宗廢朝五日,賜諡“忠獻”,追封真定王,親撰並書寫神道碑,後來又追封韓王。因此,曆史上稱他為趙韓王普。

趙普年輕時讀書很少,做了宰相後,宋太祖常勸他多讀書。他每次退朝後回家,關上門,打開書箱,開始讀書,第二天,處理政務時,就決斷很快。他死後,家裏人打開書箱一看,原來是一部《論語》,而他讀過的隻有一半,因此有了“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