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7章 安史之亂起戰火、常山英烈抗叛軍(1 / 3)

在安史之亂過程中,唐朝湧現出許多忠臣良將,其中最著名的就有常山太守顏杲卿。同樣是在安史之亂過程中,石家莊的兩個地方——正定和鹿泉市的土門關,不能不被提及。回望曆史上的那一刻,在這兩個地方相繼有三個人物演繹了他們人生或悲壯傳奇或令人蹙眉歎息的命運往事。

這三個人物,就是在真定首舉義旗抗擊叛軍的常山太守顏杲卿、常山郡長史袁履謙和安史之亂的第二號人物史思明。

當時,石家莊一帶屬常山郡,郡城就是現在的正定城,這裏是河北雄鎮、戰略要地。曆史上發生過許多戰爭,也湧現出許多慷慨悲歌的英雄。在民國以前,正定城裏有一座著名的紀念建築,叫“三忠祠”,是紀念三位忠義名人的廟祠。廟祠中供奉的忠義之士,就有顏杲卿和袁履謙。

顏杲卿,祖籍山東琅琊郡的臨沂,生於京兆長安。唐玄宗開元年間他到大名府當了一名小軍官,為官清廉。天寶中,唐玄宗寵信安祿山,收他為幹兒子,委任他為範陽節度使。在這期間,顏杲卿在安祿山的範陽節度使麾下,做了管理糧草的官員。安祿山知道這個人與著名書法家顏真卿是本家兄弟,都是北齊著名文學家顏之推的後代,乃名門之後,就和他拉近乎,向朝廷舉薦顏杲卿做了營田判官,就是管理軍屯的官員。顏杲卿對安祿山、史思明招兵買馬、囤積糧草、擁兵自重的行動有所察覺,有時便暗示安祿山要維護唐朝法度。安祿山極力收買他,但是顏杲卿剛正清廉。安祿山覺得他留在範陽,對自己的叛亂野心不利,於是便向朝廷舉薦,請朝廷委以重任,讓顏杲卿到正定出任常山太守。

天寶末年,唐玄宗驕奢淫逸,外寵安祿山等北邊的少數民族悍將,內寵楊玉環和她的哥哥楊國忠。天寶十四載(755年)十一月,深受唐玄宗信任的安祿山,夥同朋黨史思明等人,以“討伐奸相楊國忠”為名,統兵二十萬發動了“安史之亂”。叛軍從北京南下,經過真定城的時候,他們對顏杲卿百般利誘脅迫,還贈顏杲卿紫袍。唐朝常山太守一級的官員,應該穿戴緋袍,安祿山贈送紫袍,表示要給顏杲卿晉升官階。贈送紫袍隻是收買人心的手段,而實際上,他還用了更加狠毒的一招,就是把顏杲卿的幼子、幼孫作為人質帶到東都洛陽安頓,實際上就是為了防止顏杲卿心存異誌,斷了他與後方根據地的後路。

再來說說第二個地方,就是鹿泉市的土門關,位於土門村兩側,東西各有一個關門。在唐朝,這裏是一片駐兵的城堡,扼守太行山東出的門戶、前後山巒隘口,曆來是兵家必爭之地。西漢初年韓信背水之戰的時候,趙國主帥陳餘,就是兵敗從這裏出山,南逃汦水。

斷其後路,顏杲卿能否讓叛軍陰謀落空?

為國盡忠,兄弟聯手如何鏟除叛軍首領?

趁火打劫,貪婪贓官為何冒名貪天之功?

安祿山害怕唐朝軍隊從西麵東出太行山,進攻他們的老窩範陽。所以,他派了自己的一個幹兒子率五千精兵駐守土門關。叛軍南下之後,顏杲卿即刻召見常山郡的長史袁履謙、真定縣令和內丘縣令等可以信任的人,一起商議,共謀討賊大計。他們一致認為,叛軍南去,範陽城內空虛。留守範陽的節度副使賈循與顏杲卿很有交情,也是個愛國忠義之士,對安祿山的叛逆行為肯定反對。如果能相約起兵,裏應外合,剿安祿山老巢,斷其後援,必能置其於死地,為國除奸。

於是,年逾六旬的顏杲卿親自奔赴範陽,找到賈循密議。同時,他派自己的長子顏泉明快馬奔赴太原,約太原王承業作外應。顏杲卿的這次行動得到賈循的響應。但是沒有想到,賈循還未起兵,就被安祿山的死黨們發現了,因此,賈循等愛國義士們慘遭殺害。這時安祿山叛軍直驅東都洛陽,鎮守山東的平原太守顏真卿(顏杲卿的從弟,是我國唐代傑出的書法家),發現安祿山叛國野心後,殺了安祿山的部將,派人到常山送信,約顏杲卿協同行動,以掎角之勢,切斷叛軍後路。顏杲卿接到密信,思緒萬千。誰沒有兒女深情?誰不想居家平安?可是奸賊叛亂、禍國殃民,作為名門之後,豈能隻顧兒孫而忘記國家命運。於是他決定首舉義旗,為國除奸。他精心策劃,派人到土門關傳安祿山的幹兒子火速趕到郡府,假稱有要事相商。等安祿山的幹兒子帶著隨從親兵趕到真定城常山郡衙門的時候,顏杲卿、袁履謙的部將們一擁而上,斬殺了這些亂臣賊子,投屍滹沱河中。